专栏名称: 边疆社会科学
数万学人关注的学术瞭望镜,立足边疆/民族/历史/社会:主要推送历史人类学、民族史、人类学、民族学、边疆研究等领域的新书新刊、会议讲座、田野分享、学人访谈、社会深描、人才招聘、研究生录取等最新讯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边疆社会科学

《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

边疆社会科学  · 公众号  ·  · 2023-11-20 23: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总第86期)目录



01

目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特色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建设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 韩顺法


共同体记忆: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文化认同价值叙事 闪兰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框架内的名录移除机制研究    刘艳超


海南大安黎族剪纸符号及其当代价值    庞国华 冯穗钧


江门侨居兴建、装饰风格与文化认同 杨田 张民巍


印度传统纺织技艺的活态保护及其借鉴意义    章立明


山西平遥窑洞式戏台调查与研究 雷桂萍


屯留宋村金墓戏剧壁画考论 公冉然


袁于令明传奇评点论略 伊崇喆


《阴阳判》作者新考 徐明翔 黄义枢


论清代内府四色精抄曲本 彭秋溪 谢诗瑾


从文学经典到文化商品:梅兰芳 《黛玉葬花》 的舞台展演与接受流变 刘阳河


广东醒狮 的多元传承路径 赵萱


潮汕方言童谣的教材研发与乡土记忆重建 林朝虹 林伦伦


当代金华斗牛民俗重构中民间精英的角色与功能    陈杭勋


湘西梯玛仪式实践中的“路程记”研究    黄剑波 孙攀搁


陕北曲艺的语言特点与文化价值 姬慧


清代中国外销玻璃画研究   张丹


民俗资料学的理论、方法与范式探索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霄冰 陈科锦


代表性传承人


环县道情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史呈林访谈   张芳


02

摘要

韩顺法 | 中国特色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建设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


摘要:我国非遗保护实践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特色新型非遗智库的参与。中国特色新型非遗智库是按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求设立的专业领域智库,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非遗,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行使评定及监督管理职责,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理念,推动文化外交。建议政府制定非遗智库发展规划,遴选一批国家级非遗智库,完善非遗智库体系,支持非遗智库完善自身功能,搭建政府与各级智库的对接平台,建立非遗数据库及实验室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智库 中国特色新型非遗智库 现代价值


闪兰靖 | 共同体记忆: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文化认同价值叙事


摘要:民族共同体记忆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历史和现实要素结合的产物,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共同体创造并贮存于民族共同体记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同构成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历史叙事的共同体记忆的内容。传承和保护是活化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增进共同性、包容差异性基础上,增强民族文化遗产时代性价值的表达和呈现,进一步书写中华文化认同的共同体记忆。


关键词:民族文化遗产 民族记忆 中华文化认同 价值


刘艳超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内的名录移除机制研究


摘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内,国际层面上的名录列入机制已运行14个周期,通过各缔约国的申遗实践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若干“例外”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受理程序的缺失,推动了名录列入机制的全球反思进程,并使已列入名录遗产项目的移除机制得以讨论并逐步完善。“阿尔斯特狂欢节”和“阿特主保瞻礼节”的受理情况影响颇大,前者堪称《操作指南》相关条款的修正案得以通过的“触底”事件之一,后者首次启动和应用了新版《操作指南》规定的移除机制,但在操作层面依然面临程序上出现的新挑战。由此,以《非遗公约》名录列入机制的全球反思为重要基线,通过对比分析《操作指南》修正前后对遗产项目进行移除的受理过程,聚焦《非遗公约》框架内移除机制的演进动因,或可为中国建立和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退出机制提供前鉴和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列入机制 阿尔斯特狂欢节 阿特主保瞻礼节 移除机制


庞国华 冯穗钧 | 海南大安黎族剪纸符号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海南省 乐东黎族 自治县大安镇及其周边地区黎族剪纸(简称海南大安黎族剪纸)是黎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性文化遗产。黎族剪纸在随着黎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而变化,具有了独特的符号。在图案内容上以当地物产和风土人情为主,与黎锦表现内容相互影响。在表现方式上以口剪花纹为基础,发展出剪、刻等多种手法。海南大安黎族剪纸以其独特的民族内容和符号,在我国众多民间剪纸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统一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黎族 剪纸 符号 当代价值


杨田 张民巍 | 江门侨居兴建、装饰风格与文化认同


摘要:百年江门的侨居装饰风格,是爱国华侨将时代剧变融合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写实艺术。修复华侨建筑遗产是侨后代基于祖先根基记忆、宗族荣耀和当代价值观念,对祖居的历史情感延续。侨居装饰风格所彰显的祖籍地文化底色体现在侨居建筑艺术的:“破立之变”“中西融合之变”和“修复延续之变”。百年侨居装饰不仅投射出华侨家族荣辱,而且包含着侨胞的国家认同、宗亲、祭祀、建筑艺术语言等“根基记忆”。其中的侨居纹样内涵、壁画图史互文关系、灯影花纹样美学和门对内容演变等时代信息,可揭示在近代民权意识和文化启蒙背景下,华南传统民俗与欧美文化融合的流变过程和文化隐喻。百年侨居装饰风格之变表达的是归来的侨胞跨越了“侨乡-外国”生活场域而对根基文化的坚守和对异国文化的融汇,进而阐释中华文化在推陈出新中的凝聚力历史图景。


关键词:侨居 装饰 侨乡 文化遗产 文化认同


章立明 | 印度传统纺织技艺的活态保护及其借鉴意义


摘要:印度农村家庭作坊在生产中使用的纺织、染色、印花以及剌绣等技术,广义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中所指称的手工技艺。印度采用在地化与整体化原则对传统纺织技艺进行活态保护,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地理标志法规,采用合理商业模式让乡村工匠从中获利,夯实纺织技艺存在的现实基础等,特别是在挖掘纺织技艺的文化内涵时,强调创新就是寻求传统与时尚的平衡之道,对于探讨我国传统纺织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印度纺织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保护 借鉴


雷桂萍 | 山西平遥窑洞式戏台调查与研究


摘要: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县域东南山地丘陵地带发现多座窑洞式戏台,其建筑形制有窑洞插前廊式和窑洞后台与木构前台组合式两大类。窑洞式戏台体现了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区域社会发展与砖石砌筑技术进步相谐的人文、民俗、建筑方面的地域文化特色。窑洞式戏台在结构、功能、声效等方面体现的独特性,是珍贵的戏曲文物遗存,为剧场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佐证,也丰富了剧场史研究内容。


关键词:平遥 窑洞式戏台 剧场史


公冉然 | 屯留宋村金墓戏剧壁画考论


摘要:山西屯留宋村金墓戏剧壁画展现金初院本的演出片段,同时亦可视为民间舞队的演出场面。壁画一组两幅各六人对向奔走,铺排一个故事,姿态张狂,风格闹热,人物多戴诨裹、画乌嘴、墨线贯眼。以考古类型学思维观察,参考相近时代同类器物形态(壁画和砖雕),结合图像细部,可确定壁画中人物功能。壁画中单个人物诙谐幽默的表演受北宋末年“爨弄”的影响,而多人联合表演是为“拽串”,形式类似于《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下的“冲撞引首”,也相当于宋杂剧中的艳段,用于引导正剧的演出。若更换演出环境,此种演出方式就是民间舞队。这为认识宋金时期戏剧形态与舞队的关联提供文物证据,具有重要的戏曲史价值与民俗学意义。


关键词:爨弄 院本 冲撞引首 舞队 屯留宋村金墓


伊崇喆 | 袁于令明传奇评点论略


摘要:袁于令曾创作、评点明传奇作品多部,但其卒年及传奇评点本的署名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经考,袁于令应当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署名“柳浪馆”评点的“玉茗堂四梦”以及署名“汤显祖”评点的《玉茗堂批评红梅记》都应是袁于令的评点本。署名袁宏道评点的《红梅记》以及署名陈继儒评点的《丹桂记》都直接来源于袁评本。袁于令评点的五种明代传奇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袁氏论传奇创作,首重关目,重视曲律与辞采的融合,主张曲白诨介并重,并以“真”为人物塑造的最高成就。由于作为易代文人的特殊身份,袁于令传奇评点中透出的对易代之际社会政治的反思,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袁于令的传奇评点思想对之后的传奇评点家如沈际飞、吴吴山等人的传奇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柳浪馆 袁于令 临川四梦 传奇 评点


徐明翔 黄义枢 | 《阴阳判》作者新考


摘要:清传奇《阴阳判》署“他山老人填词”,王国维编《曲录》,或因同乡查慎行曾号“他山老人”,始将此剧著录为查慎行作。但“他山老人”之号并非查慎行独有,仅凭这点并不能定论。根据《奉先思孝》收录的大量文本,可知该剧叙康熙初年苏州府嘉定县罗店镇的真实案件,作于康熙三十年(1691)。时查慎行42岁,其创作情况与剧中作者自述“十年不秉春秋笔”矛盾,此时称“老人”也颇为牵强。《奉先思孝》涉及近二百余人名,绝大部分是苏州人,未留下查慎行的任何痕迹。这部传奇必定不是查慎行所作。剧作的序文其实已明示剧作者是“悔庵”,即尤侗。尤侗熟悉案件始末,案件受害人之子朱羽吉晚年在苏州报本庵出家,尤侗还为此题诗,该诗也直接用在剧中。“十年不秉春秋笔”与尤侗情况契合。“他山老人”与尤侗常用别号“西堂老人”存在相关性。鉴于此,这部作品的著作权应归尤侗,“他山老人”也是尤侗的另一别号。


关键词:《阴阳判》 查慎行 尤侗 朱羽吉


彭秋溪 谢诗瑾 | 论清代内府四色精抄曲本


摘要:根据新见的清代内廷档案可知,乾隆元年间,“南府”“景山”即已陆续聘请若干人员专司“书写五色字体”之役,并持续至少五十年之久。所谓内府“四色”精抄曲本,即由该团体书写而成,此前学界推测四色曲本由王府进呈的说法,需要修正。另外,宫廷曲本作为内廷“宴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受到了乾隆初期官修曲谱的直接影响,四色曲本也呈现出鲜明的“曲谱化”特征。据此特征,可知四色曲本的抄写时间,是在乾隆十一年以后。五色曲本、四色曲本的“曲谱化”特征,是内府员役以《九宫大成》作为“程式”,对宫廷曲本进行规范、整理的结果。


关键词:清内府 四色曲本 五色字体 曲谱化 格范


刘阳河 | 从文学经典到文化商品:梅兰芳《黛玉葬花》的舞台展演与接受流变


摘要:“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的经典情节,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梅兰芳《黛玉葬花》古装新戏在剧本创作、人物扮相和舞台技术革新等方面皆显示出将案头剧重塑为舞台展演的自觉,不但令传统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还使得一直存在于纸页上的林黛玉形象变得具体鲜活,改变了人们“观看”林黛玉的方式。现代物质文明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推动梅兰芳《黛玉葬花》及其衍生品以消费性文化商品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在国民审美层面和视觉文化领域引发流行热潮。“黛玉葬花”从文学经典情节逐渐演变为民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符号,这一转变折射出《红楼梦》在近代经历了自上而下、从知识分子到普罗大众的受众转移。


关键词:黛玉葬花 梅兰芳 文化商品 文化符号


赵萱 | 论广东醒狮的多元传承路径


摘要: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中国长期是以一种文化自省的方式,嫁接以现代性为基础的文化准则对自身进行改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在横向上,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脱离,二是在纵向关系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紧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21世纪中国在文化治理领域重要的文化概念与公共实践,不仅是要实现对传统文化进行保育和传承的任务,更是作为某种“中介”,校准以上两个关系上的分离,进而重建和创造地方。广东醒狮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有效的文化传承体系,但在多元现代性的理念之下,传承人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承载者与遗产化的行动者却也衍生出不同的文化逻辑与传承路径,从而超越了以上两种 二元关系 的解释,形成了有关多元地方性的现代方案。


关键词:治理 地方性知识 遗产化 醒狮 非物质文化遗产


林朝虹 林伦伦 | 潮汕方言童谣的教材研发与乡土记忆重建


摘要:现代中国的“教材型读物”可以追溯到晚清画报。“教材型方言童谣读本”是指兼及教育课本与文化读物功能的方言童谣读物,是一种从“童谣到乡土”的尝试,从“小”童谣引发出对整个民系“大”乡土的了解、认知与认同,帮助现代人重建“乡土记忆”。“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其童谣精选遵循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大主题”导向性原则,兼及认知的适宜性与童谣的经典性;绘本创作遵循“刻画”与“简化”统一以及趣味性与故事性兼顾原则;文本设计兼具活动性与独立性。总结研发规律,为“非遗”教材体系的构建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潮汕民系可供借鉴案例。


关键词:潮汕童谣 乡土记忆 教材型方言童谣读本


陈杭勋 | 当代金华斗牛民俗重构中民间精英的角色与功能


摘要:民众的经济诉求和信仰传统、地方政府的文化品牌打造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大致构成了金华斗牛当代复兴的动力机制,并由此在国家、地方与民众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多元互动关系。借助国家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展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民间精英援引历史资源,接续民俗传统,积极与地方政府、商业组织、民众、学者等进行沟通与磋商,使金华斗牛活动得以复兴且呈现出多样的存续形式。显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地方化”与地方传统的“国家化”,乃是理解金华斗牛当代复兴过程的基本视角。循此路径予以深描,聚焦民俗重构中民间精英的角色与功能,有助于探索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机制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金华斗牛 民俗重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精英


黄剑波 孙攀搁 | 湘西梯玛仪式实践中的“路程记”研究


摘要:对于湘西酉水流域的山地社会而言,走动(walking)不仅是乡民日常生活常见的身体移动方式之一,也是地方仪式专家梯玛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梯玛歌”的仪式展演中来往于不同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身体“移动”方式。梯玛的这种“行走”,伴随的是梯玛歌的唱诵或念诵,尤其是其中的“路程记”部分。作为梯玛歌及其仪式实践过程中最基础的部分,“路程记”有“阴路”和“阳路”之分。“阴路”依循已有的路径(path)前进,以相对固定的方式流传下来。“阳路”可以被理解为“创造路径”(pathing),因为每一次仪式实践中的“阳路”,都需要梯玛根据事主家村寨的位置临时确定具体的路线。在梯玛的仪式实践中,他既严格按照“阴路”的要求念诵地名和“走动”,也根据仪式事主家的生活实际描绘“阳路”,从而得以在仪式中创制新的路径,最终勾连起的是一幅地方社会的山水世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梯玛歌 走动 路径与“创造路径”


姬慧 | 陕北曲艺的语言特点与文化价值


摘要:陕北曲艺主要有陕北说书和练子嘴。练子嘴因没有单独的表演机会,仅在陕北说书、道情及一些说喜词中出现,濒临消亡,目前已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说书则有不同派别,如横山说书、延长曲颈琵琶说书、吴起靠山老调说书以及子洲、米脂、绥德等地的琵琶说书。这些曲艺的语言特点与文化价值非常丰富,主要有古语词的保留如“宬”“脱笼”“觳觫”“褿”的使用;程式化内容的表达如“马走笼”“马鞍笼”“计牢笼”“地流平”等;民俗风情的呈现如借用“羊领牲”这一民俗来表达人们恐惧、害怕的心理以及历史人名的重解等。解析陕北曲艺的语言文化价值,不仅可以探寻方言与曲艺的互生关系,构建非遗语言文化研究范式,还可为口传文化传承和保护做绵薄贡献。


关键词:陕北曲艺 语言特点 文化价值


张丹 | 清代中国外销玻璃画研究


摘要:清代广州对外出口艺术品贸易繁荣,外销玻璃画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其产生和发展反映着中西商贸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互动。在图像视角下研究清代外销玻璃画的画面题材、装饰语言、表现形式和年代分期,发现它们具有中西合璧、映证时代的特征。在历史发展中清代外销玻璃画经历了从迎合西方审美趣味到向西方传递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嬗变,外销玻璃画一度和西方社会文化取向关联密切,后又在画面中越来越体现出中国本土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个从学习探索到了解掌握再到积极创造的过程。玻璃画在清早中期作为媒介将中国的艺术语言和文化传统向西方进行了传输,在清晚期外销市场衰落后又迎来了国内市场的兴起。这一带有显著时代特征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清代外销玻璃画 题材 装饰 分期 图像研究


王霄冰 陈科锦 | 民俗资料学的理论、方法与范式探索——“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摘要:随着海内外多元类型的民俗资料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以及资料保管技术的发展,加快建设民俗资料学的条件日益成熟。在2023年4月举办的“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围绕民俗资料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及其价值、图像资料研究的民俗学路径等主题展开了讨论,尤为强调语境、田野调查、话语分析等方法论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并显示出跨学科的特点。探索和完善民俗资料学研究范式,对于推动新文科视野下的民俗学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促进中外文化与学术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俗资料学 民俗文献 民俗文物 图像研究 民俗学史


张芳 | 环县道情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史呈林访谈


摘要:环县道情皮影戏概况环县道情皮影戏是流传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一种民间艺术。“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最生动的描述。环县道情又称陇东道情,据《环县县志》记载,环县道情源于渔鼓道情,约于清初传入本县,清末至民国时,经民间艺人长期艺术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形成了今日独具风格的地方剧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