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的福利在文末哟!)
从出生的一刻开始,我们便再没有停止过阅读。
幼儿时期的绘本,少年时期的杂志……随着年龄的增长,读本中的文字慢慢增多,内容层次慢慢加深,书本也由薄变厚。有的人家中藏书丰富,耳濡目染,自然成了爱书之人;有的人家中虽没有丰富的藏书,但常年奔走于各大图书馆,捧一本书一坐就是一整天。
读了小半辈子的书,从画报到课本,从小说到散文,大开本的,小开本的,中文的,外文的,不知你有没有这样问过自己
:
我们为什么读书……
关于这个问题,
胡适
在1930年11月下旬的上海青年会演讲上大致是这样说的:
第一,因为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知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知识。
如果每样东西,要个个人从头学起,而不去利用过去的知识,那不是太麻烦了吗?所以人有了这知识的遗产,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业,就可以缩短工作,使有余力做别的事。
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求过去的知识而读书。
在《墨子》一书里,差不多各种学问都有,像光学、力学、逻辑、算学、几何学上的圆和平行线,以及经济学上的购买力和货币,几乎什么都讲到了,但你要懂得光学,才能懂得墨子所说的光,你要懂得各种知识,才能懂得墨子。总之,读书是为了要读书,多读书更可以读书。
第三点,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读书是过去知识学问经验的记录,而知识学问经验就是要用在这时候,否则,学问一些都没有,遇到困难就要糊涂起来。
那么屏幕前的你,喜欢在哪里,在什么样的氛围下读书呢?
(
欢迎各位“读者”们自行对号入座~)
时间:
上班路上,下班路上,上班时间,上课时间,早饭时,午饭时,下午茶,晚饭时,睡觉之前,洗澡之后……
地点:
拥挤的地铁里,人来人往的路边,公园的长椅上,卧室的床上,卫生间的马桶上,电梯里,咖啡厅里,图书馆里,街边不知名的小书店里……
伴随:
一杯清茶,一杯拿铁,一盏小酒,一只软软的抱枕,一床暖暖的被子,夏天的蚊子叫,草丛里的蛐蛐声,地铁里众人的聊天声,不知名的机器的轰鸣声,蓝调音乐声,淙淙的流水声……
读书的理由:
获取知识,感到空虚,应付考试,增加文艺范儿,讲给孩子听,灵光一闪突然想看书,睡前助眠……
买书的理由:
自己阅读,送给家人朋友,买了放在家里镇宅啊,读书能让人变美啊,某网图书全场五折啊不买白不买!上厕所的时候一定要来本痛快有趣的书,通便,酣畅淋漓啊 !
有没有找到符合你的状态呢?
欢迎在文末留言告诉我们哦!
福利时间到:
阅读当然不仅仅限于世界读书日
读者·书房
希望再给你一个阅读的理由
在4月23日 ——
世界读书日
读者·书房 邀请爱读书的你
共同开启
阅读之旅
在
4月23日全天
(0—24点)
读者·书房 有赞店 即将开启
全场8折
优惠模式
(杂志订阅除外)
仅此一天
快把心仪已久的那一本书 带回家吧!!
↑
↑↑
❀ 点击气球 开始阅读之旅 ❀
还没有心仪的图书?不妨看看小编的推荐哦~
葛亮是两届《亚洲周刊》十大小说奖得主,被海外评论界誉为“当代最具大师潜力、最会说故事的小说家”。《北鸢》写的,是民国年间几个家族的命运。小人物跌宕起伏的一生,是那个动荡年代的缩影。书的主线是卢文笙和冯仁桢的感情纠缠,结合了真实的民国历史和民间演义,以一个并不主流的方式带我们回顾了那个动荡飘摇的社会。
《冰箱里的灯》
在漫长的人生中
也一定有停摆的时刻
《冰箱里的灯》讲述的就是作者苏珊娜·凯森自己18岁时的故事,那一年,巨大的压力迫使她怀疑自己是否真实地存在,于是她吞下50片阿司匹林。在与一位心理医生会面后,她被送往一处叫麦克林恩的著名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一年四季,24个节气,不同节气里悄然生长着相应的植物。生活日渐忙碌的你,可曾细心观察和伺弄身边的这些植物,这些大自然给我们的最纯然的馈赠。还记得小时经常会采摘凤仙花去染红自己的小指甲,那一盆太阳梅细细碎碎的粉色小花也陪我度过了整个童年。
这本书是近年马尔克斯阅读的一个小结,虽然是自传,但依旧如其小说般夺目绚烂。最开始的那几十页,几乎每读几页就被迫暂停一下,因为某段描写可能会把你给打动得热泪盈眶。
《声律启蒙:注音朗读版》
读给孩子的国学诵读启蒙书
中国人讲求美德,即美育和德育。美在德先,是先天之德,一个人心中装着美丽的事物,自然就会转化成为一种高尚的德行。所以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注音版《声律启蒙》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将美育的表现手法最大化,朗朗上口的文字加上吴冠中精美隽永的国画,两者相得益彰,无论是给孩子启蒙,还是大人翻阅,都堪称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国学佳作。
《树之生命木之心》
(天地人卷)
匠人之心,是质朴,是纯真
为什么日本的匠人精神如此流行于世且又经久不衰为人称道?这本书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本书是盐野米松对日本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师徒三代宫殿木匠持续十年的采访笔录,分为天、地、人三卷。其中讲述西冈常一全心投入古建的一生,以及其继承人小川三夫创建要让木匠吃饱饭的“鵤工舍”的历程,还有二十个年轻学徒让手艺长进体内的成长故事。 “在顺流而下的时代逆流而上”,当信念的光芒照进现实,势必产生非凡的人物和故事,这不但是一本记录传统智慧的著作,更是一本表现匠人工作方式和处世哲学的生活美学经典。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大多数人对奥斯维辛的真实历史仍然一知半解
“此书献给110万个男人、女人和孩子,他们死于奥斯维辛。”奥斯维辛建立之初,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纳粹并不是一开始就精心设计,并按部就班地要把奥斯维辛建成一个杀人魔窟。它的演变是纳粹极权统治“累积式激进”的一个缩影,灭绝屠杀犹太人并不是希特勒一个人下达的命令,而是许多纳粹分子都为此尽心尽力,是下层的主动性和推波助澜的结果。这部书没有孤证,每一个说出来的字,都出自两处以上的历史记录,包括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亲历者访谈。
《生活,是很好玩的》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
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本书是备受推崇的“生活家”汪曾祺的散文精选集。生活家,就是热爱生活、多才多艺、有趣之人。汪曾祺就是一位生活家。对生活心存热爱,从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活得有情趣,对世间万物皆有情,体察得细致。本书分为有味、草木和春秋三辑,从美食、植物、旧事等三个部分来展现汪曾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
《生命的热情何在》
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行如虫蚁?
在塔希提的两年,高更不仅发现了它那粗粝、充满生机的美,更在作品中展现出内心深处的不羁和质朴。高更实现了他来塔希提的初衷:发现原始的美,探索新的艺术风格。他似乎生来就属于塔希提,冥冥之中神指引他来到这里。高更发现了塔希提,塔希提成就了高更。
《哈佛极简中国史》280页浓缩了中华五千年,不,确切地说是从距今几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书虽然薄但极具权威性,作者阿尔伯特·克雷格是哈佛大学教授,汉学巨擘。这是他特意为普通读者量身打造的中国史入门读物。
坚持阅读的习惯
和读者一起变成更好的读者!
别忘了告诉我们 你的“阅读情景”哦~
编辑:末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