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领域存在的信息结构不对称状况,导致了社会资源极大浪费,也是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信息经济学原理表明,市场经济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本效能,取决于信息结构高度对称这一首要前提条件,如果供求主体、买卖双方对同一个商品、同一种服务了解掌握的信息大体一致,那么任何一方都不会在交换过程中蒙受重大损失,也不会发生全社会利益分配严重失衡的情况。但在现实生活中,信息结构不对称的情形屡屡出现,信息缺失的一方经常上当受骗,切身利益可能遭到侵害;垄断信息的一方强买强卖、坐收暴利,也屡遭社会舆论指责。
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的某些医院,可得出如下结论,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属于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医院不仅在医疗技术服务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诊治、药物定价及配套辅助方面也拥有所有信息。而患者作为特殊的消费者,是医疗价格的接受者和承担者,广大患者对医疗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在医疗服务中处于被动地位。医患双方在专业信息与非专业信息方面所存在的不对称,使得医方和患者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近年来,针对一些医院充分占有和大量掌控医疗服务信息,给就诊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利益损失和健康损害的不良现象,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北京等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在辖域内医院实行病人住院费用日清单制度,动态性地提供医疗服务信息,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每天所发生的费用及去向,以增强就诊和用药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借此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患和谐。此举实行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普遍好评,被称作是政府职能部门保护患者利益、维护患者权益的有效手段,并被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推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包括患者在内的各类消费者自我保护、自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信息提供,与群众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致使医患纠纷频频发生。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供求信息结构不对称,除了医疗行业自身的专业特点以外,也有体制机制的外在原因。效能高的体制机制有助于信息的公开披露和信息的高效传递,使信息接收者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因此,为了保障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从制度层面深化改革,通过进一步完善医疗市场经营结构、重新设置医疗制度、加快医药分离步伐,减少医院和医生的寻租机会,使利益分配相对趋向均衡。
政府应该在平衡供求利益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弥补市场机制的运转失范,又要防止各级政府的管理失控。尤其是在医疗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各级政府一方面通过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防范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要强化医患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特别是加大双方信息传递和交换力度。同时,各级政府还应当健全规范供给方的信息披露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信息传递、交换、使用的成本,使消费者群体和单个消费者都能够较为快捷全面地获取医疗信息,并以较低门槛使用公共信息。唯其如此,才能不断化解医患矛盾、修复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相处。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