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巴赫爱喝胡辣汤
情绪管理文章by巴赫爱喝胡辣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在线课程2025春季班招生开 ... ·  5 小时前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人类简史》人性的底层逻辑及其与文明发展的悖论 ·  昨天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人类简史》人性的底层逻辑及其与文明发展的悖论 ·  昨天  
武志红  ·  常说这几句话,孩子会一天比一天优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巴赫爱喝胡辣汤

被父母用语言刺伤后表达愤怒了,却被指责说“玻璃心”“想太多”,这种局面如何破?

巴赫爱喝胡辣汤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9-03-27 21:00

正文


前些天,有个女生向我咨询这样一个问题,她说:


“巴赫姐, 我妈总是在我面前夸别人家的孩子优秀,让我感觉她很嫌弃我 ,比如,我刚知道自己这次考研分数没过线,她隔天就在我面前说她们别人谁家孩子考上研究生了,感觉像针对我一样。我跟她表达不满了,她却反过来说我‘玻璃心‘想太多’之类的,我心理很委屈,难得到真的是我想太多了吗?”


我问她,你具体是怎么跟妈妈表达不满的?


她说:“我看过你的文章,你说过要用【感受法】表达愤怒,就是只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去指责对方。我当时就是这样说的,我说—— '妈妈,你这样夸别人家孩子让我感到心里很难受,让我感觉你好像很嫌弃我,我觉得很挫败。'


然后我妈就炸了,反过来指责我说: '你这孩子你也太玻璃心了吧!我哪句话说我嫌弃你了?我只是陈述一个我今天听到的事实而已,所谓'嫌弃'根本就是你脑补的,是你自己想太多了! '——所以我就迷惑了,难道真的是我想太多吗?”


读到这里,大家觉得,是这位女生“想太多”了吗?


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这位女生并没有“想太多”,她的感受是合理的,她的表达也是恰当的,我认为确实是这位妈妈的表达欠妥了。


我的心理老师郝敬红老师常常教导我一句话,叫做—— “矮子面前不说锉话” 。意思是说, 当着别人的面,不说揭人伤疤的话,不说伤害他人情绪的话。


比如,当我们和一个身高较矮的朋友在一起时,不要对TA说:“你好矮啊!““你看人家谁谁谁多高!”这样的话,这种话会揭开人家的伤疤,伤害人家的情绪。


再比如,当我们和一个最近刚分手的朋友在一起时,不要对着TA秀恩爱,不要张口闭口提“我老公怎样怎样”,这种话也属于揭伤疤,伤情绪的。


同样的,当我们和一个最近考试失利的朋友在一起时,也不要对着TA说“你看人家谁谁谁都考上了”,这种话更是属于在人家心上扎刀子的话。


尤其是, 作为长辈,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当着A孩子的面夸B孩子,这种做法并不会激励A孩子变得更好,而只会让A孩子感到自己被嫌弃,不被爱,只会给A孩子造成深深的心理伤痛。


反过来想一想,假如一个孩子对父母长辈说:


“爸爸,你看人家王叔叔又换了一辆宝马车呢,而你还都没有买车呢。”


“妈妈,你看人家李阿姨都提处长了,而你还是副科级呢。”


“爷爷,你看人家小明的爷爷是院士,人家一路指导着小明都考上博士了,而你的文化水平这么低,你什么指导也给不了我呢。”


父母长辈听到这些话,心里又是什么滋味呢?


那滋味必然是不好受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数量的一部分父母长辈,是不具备共情能力的, 什么叫共情能力呢?——就是站在我的位置,体会你的感受的这种能力。


正如前面例子中的妈妈,她不具备这种共情能力,所以她在对着考研失利的女儿说出“人家谁谁谁家的孩子都考上了”这句话的时候, 她自己意识不到这句话说出去会扎到孩子的心,孩子的心会疼。


当孩子用非常尊重她的方式,跟她反馈这种疼痛的时候,她甚至都无法体会到这种疼痛。


所以, 这里请大家记一个重点: 【感受法】不是万能的,【感受法】表达愤怒情绪,只对“具备共情能力的人”有效。


如果你的父母压根就不具备共情能力,我们就不能对他们使用【感受法】了, 因为你说自己的感受等于白说,他们根本无法感同身受,无法设身处地的共情,还会反过来指责我们玻璃心。

好,那么面对这种不具备共情能力的父母,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应呢?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我多年来苦思冥想出的一个方法,叫做【核对法】。


【核对法】的公式是:当对方的语言刺伤你时,马上跟对方核对动机,戳破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从而迫使对方尊重我方。


措辞模板是: “我想跟你核对一下,你跟我说这个事情的目的/用意是什么呢?”


比如,当妈妈说: “你看人家隔壁小明都考上研究生了。”


我们就可以马上跟妈妈核对: “妈妈,我想跟你核对一下,你跟我说这个话的用意是什么?”


这时候,妈妈很可能会回答说: “我没什么用意,我就是陈述一个事实。”


那我们就说: “好的,我知道了。” 然后开启另一个话题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 等于让妈妈被迫承认自己并没有“嫌弃孩子不如别人”“试图拿别人的成功来打击孩子”等目的,等于让她自己把这个话头堵住了。


她后面也就再也无法扩散这个话题了,哪怕她憋了一肚子的“你看人家小明多优秀,你看看你巴拉巴拉”,她也被你给堵的没法说出口了。


这样一来,你就达成了目的——获得了妈妈对你的表面尊重。( 记住,表面尊重=实际尊重,论迹不论心,只要迫使对方在行动上的尊重你,就等于对方实质上是尊重你的。

那么有的朋友读到这里可能会问了,假如我核对了,妈妈假如真的承认了,妈妈说: “对,我说这话的用意就是想激励你,我就是觉得小明比你优秀,比你强,你应该向人家小明学习” ,那怎么办?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我多年来苦思冥想的另一个方法了,叫做【换位法】。


【换位法】的公式是:把对方刺痛你的点,换成对方最痛的点,反过来假装刺伤对方一下,迫使对方意识到自己的不妥。


措辞模板是: “假如你被别人这样对待,你是什么感受?——这就是我刚才的感受。”


我继续拿上面的例子给大家做一个演练。


孩子:“所以妈妈,你刚才说那句话的用意是,你希望我看到小明的优秀,并向他学习,激励我进步,对吗?”


妈妈:“对。”


孩子:“可是妈妈,当你刚才说小明考上了的时候,我并没有生起想要努力进步的感觉,反而我的内心是很痛苦,很委屈的感觉。


我举个例子吧,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已经辛辛苦苦地挤出休假时间去陪姥姥了,然后你刚回到姥姥家,姥姥见你第一句话就说——


'你看看人家隔壁老李家的女儿,人家每个星期都回来三四次,你看看你,你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


——当我姥姥这样你说的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注意这里要有长停顿,给妈妈时间唤起她的情绪,必要时可以倾听一下妈妈的反馈。) —— 这就是你刚才跟我说小明考上了的时候我的感觉。”


这种【换位法】我亲身试过,是非常有效的。


其实这个世界上,隔人如隔山,即使对方是自己的父母亲人,但因为TA不是我,TA没站在我这个位置,TA就无法设身处地的理解我的感受,TA也不知道自己的语言是如何刺伤到我,这是常态,是多数。反而,具备共情能力的人,能够提前预估出对方感受的人,其实才是凤毛麟角,数量稀少。


在和不具备共情能力的人沟通时,我们就可以使用【换位法】, 找到对方身上的那个“痛点”,然后精准地描述出那个情境,唤醒TA当时被别人刺伤的那种“痛感”。 这样,才能迫使TA更好地理解我们此时此刻的处境,以及我们此时此刻的“痛感”。


这种【换位法】属于比较高难度的一种沟通技巧,因为我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找出对方身上和我们类似的“痛点”,只有“痛点”找得准,这个沟通才能其效果。如果“痛点”找歪了,这个沟通就垮掉了。所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需多多重复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真正掌握这种沟通技巧。

最后我再拓展一下【核对法】,【核对法】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他人的“语言攻击”“语言冒犯”之外,还可以帮助我们应对“ 意味不明的语言”


举个例子,昨天晚上,我收到这样一个读者提问,她说:“ 巴赫姐,我的室友总是说一些意味不明的话,我有时候不搭理她,她就在背后说我坏话怎么办?


比如,我在宿舍正吃饭,她在床上接到外卖电话,就冲着我说—— 'XXX,我的外卖到了哦' ,我就很无语,她的外卖到了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就没回应她。但她就会在背后说我很高冷,很难相处之类的,这种情况怎么应对?”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使用【核对法】来应对这个室友,戳穿她的矛盾点,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不恰当。


下面,我给大家做一个演练。


室友说: “XXX,我的外卖到了哦!”


我们可以跟她核对: “你是在跟我说话吗?”


如果对方说 “不是啦,我自言自语呢。”


我们就说 “ok,了解” 结束谈话就可以了。


如此核对,可避免落她话柄,让她误以为我们是故意不搭理她。


如果她回答: “是啊,我是跟你说话呢。”


我们就继续核对: “那么你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想让我帮你把盒饭端到你床上吗?”


如果她说: “不是啊,我只是说说而已。”


我们就回答: “ok,了解”结束谈话。


如果她回答说: “好啊,那你帮我端过来吧。”


我们就戳穿她,对她说: “如果你想让别人帮你做某事,请你发出明确的请求,不要用那种含糊暗示的语言对我说话,我听不懂你的需求。麻烦你再重新说一次吧,你说清楚你的需求,我会帮助你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