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了安小巫的建议,经她允许,贴出我们的聊天内容:
她是我特别邀请的“目标达成术(初级)”课程的观察团成员,负责给这个产品提意见和建议,当今天学员手册发出之后,她发来了上述内容,主题就一个:为了用户满意度考虑,不要增加考试这个手段。关于考试,你可以了解一下下图,明白我在说什么:
总结来看,这个活动的结束标准大约有三个:
• 上完课就结束;
• 获得结业证:通过结课考试;
• 获得毕业证:拿到结业证、实践半个月、书写毕业论文。
小巫让我一定不要搞后面两个证,她的道理除了用户满意度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证都不值钱,谁会为了你那不值钱的证而再浪费十五天的时间呢?
别人这么说说也就算了,但是我的观察团成员(相当于为我的课程优化提出改进意见的团队)竟然也会这么说,并且还用了“浪费”两个字,我想我应该说说我的想法了。
我的这个决定,是经过考虑的结果,不见得我的思考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每一步的论证我都认真推导过,我从倒叙和顺序两个角度来说说我的想法。
首先先从倒叙来看,我之所以要考试(一个具体做法,是现实世界中的手段),一定有背后的目的,这一点,我和安小巫在思路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关注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她认为用户满意度是首要的。用户满意度很重要,我是非常认同的,但是,我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对于一个课程而言,是不是用户满意了,就说明课程成功了呢?
“用户满意了——>活动就成功了”这个逻辑,在绝大多数产品上都是对的,但是,在教育类的产品上,就不见得对。教育,是一件需要你逆着性子、不断激发自己的自律,甚至是反人性地去做事情,通过承受短期压力,让自己获得长期收益的一件事,那么,这里的满意,究竟是短期满意还是长期满意?
现在市面上,流传着这样的方式:将文案写得特别诱人,然后让用户来冲动消费,购买产品。无可厚非,营销本身就是这样,但是,如果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本着一颗真正将知识传递给用户,让知识在用户身上产生价值的初衷,除了营销之外,更重要的是把这个目的实现:让用户通过你的产品和服务得到改变。
说得复杂了,简单来说:目标达成术(初级)课程,虽然总时长是13天,但是学习时间只有3天,此外就是实践、总结时间,如果按照“想赚钱”的心来做这个活动,那真的不用搞这么复杂,可是,我期待的结果是:我在目标管理领域的多年积累和总结所形成的方法、模型,可以帮助用户获得改变,我曾经走过的弯路,别人不要再走!
我希望知识可以从我这里传递到用户那里,我期待用户真的可以实现改变。这个期待总不会是错的吧?就为了这个核心目的,我们定了几个原则,比如说:
• 最简化原则。能不加的运营手段就不要加、能提高效率的运营手段就立刻优化,最低程度占用用户的额外时间。
• 一票否决原则。一切不利于知识传递的灵感和手段,一概不允许加入到课程中去。
• 灵活弹性原则。因为用户很难细分,所以,我们尽可能在产品交付过程中增加弹性,比如说提供语音课程、文字实时直播,提供工具手册 + 话术(连话术都给了,对方可以直接去开课了),提供多个参考案例,提供助推跟踪反馈等,就是为了让那些没空跟的伙伴也能有所收获。
• 目标必达原则。确定的课程目标必须要达成才行。
我们的课程目标有什么?3天的时间里,我讲的是目标制定方法,这里涉及到目标的定义、意义和学习切入点、3大核心模型的理解、3张工具表格的使用,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用户理解并能够在脱离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自主直接使用模型和工具。既然目标在这里,问题来了:如何判断这个目标达成了呢?
答案是:考试。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判断知识点是否掌握了,工具使用中的常见问题是否解决掉了。这就是我的思路:考试是一个投资收益率极高的检测手段,用15分钟的时间,既让学员回顾知识点,还能够检查自己可能尚未遇到的潜在问题,一举多得。这也是必须设置考试的根本原因。
其实,并不是我不重视用户满意度,我认为有一种满意度是假的,那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让用户感觉到被尊重和被认同,从而产生的用户满意度。在我眼中,最重要的满意应该是:所学的知识切实让生活发生了改变之后的心满意足。我认为,这才是整个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获得改变!先获得改变,再考虑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那个时候,我才会关注用户的满意度,也就是说,我认为通过知识产品让用户获得改变要远重于只是让用户对活动本身满意。
接下来我们再顺序来看:基于我的世界观(上文配图),推导出我的人生观:求真,返回真实世界,也就是说,我一生的目的,就是去追求事情背后的本质规律。所以,无论是我开设的课程还是我的幸福进化俱乐部,我们考虑的问题都是求真,都是去寻找事物背后的关键规律。
就拿目标达成术(初级)课程来看,有几个规律是我必须要追问的:
• 一个人的目标制定中,究竟要把握哪些必备的规律?
• 一个人的目标达成中,究竟有哪些必须遵循的规律?
• 目标达成率的提升,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是什么?
• 在这个时代下,如何让大块知识灵活地传递给学员还保持系统性?
• 如何保持知识深度和直接应用上的平衡,让学员既产生首胜体验,还能获得兴趣继续深入学习?
• 成人学习理论、元认知学习法、案例对比教学法、心理表征学习法、• 教练技术如何整合运用到一个学习过程中,还不让用户增加负担?
• 如果要找到“改变”的最小模型、最小行动,那究竟是什么?
• 一个小白如果只做一件事,就能获得改变,那件事是什么?
• 如何设置最小化的运营手段,最大可能地降低对用户的干扰?
• 如何让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时空下都能有所收获,并达成课程目标?
• 如何让用户在短暂的三天内产生充分的信任感、好评度和满意度?
你看,这些问题都是我想问的,我想要知道,到底哪些假设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我期待的就是一点:用户告诉我,某一种方法确实可以改变,某一种不行,然后我去将方法调整成可行的!
在这些问题推进中,也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 价值/使用价值原则。我们的活动、问题探索,都必须要有价值,尤其是对于用户的使用价值要最大化,一定不要自嗨。
• 认知深度原则。我们所探讨的问题,必须是持续深入的思考,绝对不停留在肤浅的满足上,任何一点点和预期假设不同的情况都要认真分析讨论。
• 复利和边际成本递减原则。我们所有用于帮助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都必须满足这条原则,不断降低边际成本,不断叠加收益。
而考试的设置,是最符合复利效应的,它可以将不认同我们理念的人过滤掉,让我们每一次的收益得到累加。说到这一点,我就要展开多说几句:为什么互联网发展这么快,但线下教育不仅没有被取代,反而有一种不断向好的趋势出现?尤其是在线知识突然之间爆炸以来,大家越来越发现,我们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可以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且给自己带来改变的教育!
你越来越会发现:教育,并不只是传递知识而已。教育,除了知识之外,要塑造一个学习的他律环境、要营造一种同侪氛围、要提供丰富的参考案例和佐证材料、要拥有良好的激励实践的机制,这才是教育要考虑的问题。而我一直坚信一点,教育是一件持久努力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几千年来就没有人不需要教育就自然变成高手了,所以,我坚定地为教育的使用价值而投入,我相信这点是高概率正确的。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更能发现:考试,只是为了营造他律的一种方式,而后续为期半个月的实践,是为了促进实践的一种做法。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教育、为了把这件事做得更长久,更有价值!
从倒叙和顺序的两端已经推导完了,结论都已经出来了:考试,不是为了让我自嗨,而是一种让用户更可能掌握课程内容的方式。
再回复安小巫最后一个问题:“现在的证都不值钱,谁会为了你那不值钱的证而再浪费十五天的时间呢?”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证不值钱、浪费。我想针对这两个词说说我的看法:
证不值钱?一个几百块钱的课程,你自然不会期待它值钱啊。但是,这个证是为了促进实践的一种激励手段,有人不拿证当回事,他也不会拿自己的实践当回事,那么,这个证本身就是一次过滤。其次,我的一生将致力于找寻改变背后的本质规律,而目标达成术(初级)是我整个体系的入门课,里面的方法是抓手方法,你掌握这个方法就可以获得高概率改变的可能,如果你不考试,就没有这门课的证,没有证,就无法进入到后续我的体系中去。值不值钱,关键要看多长的时间周期,如果没有一个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就看不到究竟哪里值钱。证的价值取决于你怎么看待我的价值,看你如何对今天和未来的我定价了。
浪费?竟然说是浪费!我要求学员训练十天的小复盘,竟然是浪费?复盘,那是改变中最关键的事情啊(在我的公众号后台输入关键词:复盘,看相关文章),那是抓手事项啊!你学会了复盘就能获得高质量的改进,竟然说复盘是浪费?我安排了刻意练习的环节,怎么会是浪费?我满心奔跑着草泥马啊……竟然说这么重要的事情是浪费,看来,我要好好地教育教育你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无非就是我的三观和解释系统的具体应用罢了,一个人关键要弄清楚自己做事情的目的,尤其是做教育的人,得有点基本的原则和信念吧,不能为用户的不合理需求而随意动摇!
教育,可以用新方式、新手段,可以提高某个具体细节的效率,可是,有些规律是不能改、也改不了的,如果忽视了这些规律,所开设课程的质量怎么保证?短期赚钱是容易,但是,我认为更应该关注价值、关注高概率正确的事情,不应该在结果上努力,而是找到关键原因并持续投入,即便会因此失去一些可见的短期收益。
这就是我的信念:求真,一切围绕着我的目的,做高概率正确的事情!
今天,公众号文章编辑部的麦克问我,最近能不能固定一下时间,否则大家也会很不定时,一直要等着我的文章。最近,因为在做“目标达成术交付过程弹性化项目”,时间有点不固定,到周三就可以恢复到早晨六点更新了。
在这里向编辑团队的伙伴道歉,因为我的无序,导致你们要投入更多机动时间,我会找到关键原因作出调整的,请看我的努力。
(苹果用户请通过上方二维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