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风窗
中国政经第一刊。为了公共利益,与有责任感的你同行。冷静地思考,热情地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南风窗

镇江,全球低碳城市的“中国创新”

南风窗  · 公众号  ·  · 2017-09-25 17:00

正文

南风窗


取得低碳实践成效的关键在于绿色经济是否真正“落地”,而背后又是公共服务和制度配套的创新。镇江的低碳城市之路是一场将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发展民生等议题进行有机统一的深刻变革。


在后《巴黎协定》时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都提出了大幅度减排的雄心计划。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环保议题上,正在从“参与者、跟随者”向“主导者、引领者”角色的转变,成为实施能效政策和行动方案最全面、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但是城市的过分扩张和巨大能耗问题仍然是当下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在寻找新资源、拓展新空间的众多举措中,镇江正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低碳”之路。


镇江的低碳城市之路,正启发着绿色能源产业界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同时,也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社区和谐和提升民生的有机统一方面,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兄弟城市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低碳”责任,城市的担当

第二届国际低碳(镇江)大会2017年9月26日至28日在江苏省镇江市举行。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姆沙德·阿赫塔尔将发表视频致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女士将委派代表出席会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名誉主任杜祥琬院士和被誉为“太阳能之父”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市大学教授马丁·格林在内的众多国内外政要、能源专家等都将出席本次大会。


低碳行业的先锋和龙头企业,以及涉足低碳领域的世界500强企业,届时将集中展示全球一流的低碳技术与产品。


除此之外,作为大会主办方之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江苏省发改委、镇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开幕式暨高峰论坛”格外引人注目。而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江苏省发改委、镇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低碳小镇主题边会”,则把目光聚集到镇江这样一个中国内陆城市上面。


借此机会,镇江将在本次大会中,向世界展示自己在发展和应用低碳技术方面的实践和成就,拓展镇江参加中美气候峰会、联合国巴黎会议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推动把低碳城市建设的优势转化为低碳产业、经济发展的优势。


与其他技术博览会和展销会相比,国际低碳大会将保持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并将尝试建立一种长期而有效的机制。在这次国际低碳大会的舞台上,镇江以政府的名义公开倡建全球低碳,承担了责任,也树立了信心,这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大国城市的担当。另一方面,镇江也凭借在全球绿色能源领域的提前布局和科学规划,逐步抢占了世界低碳产业版图的先机,这是这座低碳产业名城的底气。


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绿色发展”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作为人口规模和区域面积皆为江苏省最小的地区,镇江在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第二年,镇江便提出了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这个目标比全国实现碳排放峰值的平均时间整整提前了10年。


众所周知,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各大城市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飞速发展。GDP持续高速增长,但伴随这一过程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高原材料消耗的态势。


要实现“率先达峰”这个明确的目标,镇江确立了“生态优先,特色发展”战略,不但要实现经济发展,还要实现生态发展。镇江发改委主任殷国兴认为,打造一座低碳城市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和合力,并长期坚持不懈才会取得成效。


镇江自2013年开始,以县域为单位,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考核,形成低碳发展“指挥棒”。从关闭化工企业、压缩水泥产能、清理河道、治理燃煤锅炉等方向组合整治,综合治理,营造“满城繁华满城绿”的良好环境。


这样一来,使原先在环保和相关领域采取的“末端处理”被动方式,逐渐转换为“事先防治,预先处理”的主动策略。


按照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要求,镇江规划了低碳建设先行区,实施了“十个一”建设工程。即:“一区”,建设国家生态城镇化示范区。“一园”,建设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一岛”,建设扬中“近零碳”岛。“一镇”,建设凤栖低碳小镇。“一院”,建设镇江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所”,建设碳排放权交易所。


此外,“一中心”,建设镇江低碳发展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一基金”,建设低碳产业基金。“一平台”,建设镇江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云平台升级工程。“一会”,建设国际低碳(镇江)大会。


其中,作为“一岛”建设目标的具体落实者,扬中在江苏省县级市中在2015年4月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应用的实施意见》,设立20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推进工业厂房、公共机构、居民三大领域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同时,编制出台《创建全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实施方案》、《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实施方案》,统筹谋划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立志2030年全岛“去煤化”。


带着对“近零碳”的浓浓兴趣,《南风窗》记者专程寻访了扬中岛,试图一探在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镇江以低碳理念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与山水人文契合的奥秘。



“掘金”阳光,创造大市场

扬中是镇江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镇江市东部江心,坐落于长江下游的一座孤岛之上。直到1994年,扬中建成长江一桥,才结束了扬中岛与外界无桥相连的历史,打通了扬中联结世界的通道。虽然从地理位置来看,扬中是为孤岛,但岛内生机盎然,民间资本和企业异常活跃。


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全球金融危机打击,许多企业举步维艰,但镇江扬中新材料工业园区的一家“草根”民营企业——江苏环太集团却不但存活了下来,还越做越强。


早在2003年前,已成为“江苏复合肥四小龙”之一的环太,果断决策投资进入光伏产业。那时候,新能源已经逐渐成为镇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


然而,这家企业也遭受过光伏大潮潮涌、潮退的冲击,企业曾一度经历了日亏损额达100多万的惨痛日子。对此,环太集团副总经理吴明山在面对《南风窗》记者时无不感慨:“我们是熬出来的,是戴着脚镣跳舞。”


但之后,“熬”得住的环太通过独特的科技创新,在这场“夸父逐日”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了突破。仅在2017年1至8月,环太生产多晶硅片4.32亿片,实现销售额33.96亿元,上缴利税9850万元,产业规模据国内同行业前三甲。


在充分占领国内市场同时,环太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2016年,出口多晶硅片2.56亿片,达1.85亿美元,同比增长30%。


作为绿色制造途径的试验者,环太不仅完成了硅片的低耗生产,也由于率先使用光伏板起到了示范作用。5年前,环太就在自己的厂房上安装光伏板,使整个环太集团在5年间累计实现节能减排1.18万吨标煤。


如今,通威环太10MW渔光一体化项目已经成为扬中首个并入电网的渔光互补型、分布式光伏电站。在三茅营房村江边的现代渔业园里,一溜排太阳能电池板整齐地斜立在鱼塘里,“享受”着阳光。


这个以渔、电、旅游、环保、税收为内容的相互依托又相互促进的“五丰收”项目模式,可创造年均1198万元的发电产值和450万元的渔业养殖产值。


推动能源开发朝着更高效、更清洁的方向发展,同时从单一的生产扩张,做大市场转向“生产+应用”的渐进式协同突破,是这种“环太式”企业带给能源行业的新的做强理念。


在镇江,环太的成长不过是传统企业转型的一个代表,是绿色创新经济的一个截面,类似的故事还很多。在这场被比作“看不见的能源革命”中,站在技术层面来看,光伏硅片等新能源技术已日趋成熟。


摆在企业和政府面前的,则是如何向成本更低、技术更精和应用布局更合理的方向探索,最终形成一个产业与市场、社区相融合的良性“生态圈”。


大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也找对了方向。大航董事长薛军认为,在传统产业过剩的背景下,建设新能源产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不二方略,也是当下地方政府寻找新的、健康的经济增长点的可行选项。


大航正在实施“微电网示范工程”,这个工程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可复制的“分布式发电站+储能”的成熟商业模式。与此同时,大航的智能威望和疾控中心也正在加紧建设中,以实现对光伏电站的远程控制,解决信息采集和运维等问题,从而提高新能源用户接入的便捷性和使用的效率。


现在,由于有两只新能源产业基金的资金注入,加上镇江优质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产业生态优势,薛军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说,大航未来将发挥行业巨头的带动作用和集群效应,聚集上下游产业链,带动行业中小企业的成长,形成一个新能源的生态圈。



应用示范,更兼顾民生

在新能源推广应用中,市场的消纳是难点,也是机遇和未来的着力方向。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


解决消纳这个难题,镇江的策略是“就近+先行”。2014年底,镇江政府出台《关于全市“金屋顶”企业计划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首家太阳能并网发电“金屋顶”项目建设。


所谓“金屋顶”就是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硅片,相当于自己建发电站。应该说,这是一个“听起来不错的主意”,但要真正付诸现实就没有那么容易。


镇江党政机关带头,镇江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建成全国第一家太阳能光伏电站并并网发电的法院大楼。


从环保的角度看,法院大楼的系统总装机容量为180KW,年平均发电量为19.6万度,可以节约标准煤78.6吨。这些光伏硅片除了能够供办公大楼用电,还可以把发出来用不完的电卖出去,直接变现。


有了这个先试先导的示范,很快如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金东纸业、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等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开始安装使用屋顶光伏硅片。


截至2017年8月,扬中在企业、公共服务机构的生产、办公场地的屋顶累积建设“金屋顶”达177个,装机容量134.6MW。


在镇江市政府看来,发动企事业单位使用屋顶光伏硅片不难,难在让城市居民也使用光伏硅片。对此,镇江开展了“家庭光伏行动”。


麻昌培是家住镇江扬中新治村的居民,2016年12月安装了5.2KW的屋顶光伏板。在安装光伏板之前,虽然麻昌培多次听到政府关于建设绿色能源岛的各种宣传,对光伏应用相关政策也比较了解,但他始终对光伏板的效果将信将疑。


在使用光伏板一个月后,麻昌培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上多了400多元钱,是自己光伏发电多余部分出卖所得。“用电不花钱,每个月还有固定收入”,一下子让麻昌培打消了疑虑,喜欢上了光伏板。



当《南风窗》记者问起当初投资的2.6万元建“金屋顶”值不值时,麻昌培认为这是一项比存银行回报更高的投资。麻昌培算了一笔账,目前国家对家庭光伏的补贴是0.42元/度,地方政府的补贴是0.3元/度,如果除去自用电,他家年卖电收入可达4800元,年收益率接近20%,这样一来,5年即可收回投资。


镇江的家庭光伏行动,是在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用电的情况下进行的,既促进清洁能源的推广普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节能环保,又能使居民获得一份收益,可谓一举多得。


在镇江人看来,低碳生活所追求的并不是某种类似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是寻求人与地球更友好融洽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家庭光伏不仅仅是一项新型投资项目,也是一种对能源消费观念的反思。


相比“熄灯一小时”这样备受瞩目的全球性活动,镇江“金屋顶”方案不宏大但更具体,不时髦但更接地气。现在,扬中居民拥有“金屋顶”的已超过2000户。“金屋顶”也成了扬中乃至镇江全市的城市风向标。


作为家庭光伏行动的直接受益者,镇江不仅为光伏产业的消纳找到了出路,还为扶贫攻坚拓展了思路——光伏扶贫。


“光伏扶贫”顾名思义是指用光伏发电针对准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而进行扶贫。该项目由政府一次性投资建设,无需扶贫对象再投入成本,相反,扶贫对象却可享受25年的稳定收益。


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村民陆壮宝是光伏扶贫的受益者之一。他和妻子陈月宝都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已引起了陆壮宝视网膜病变,而陆壮宝还有一位一条腿残疾的哥哥。


2016年底,政府为因病致贫的陆壮宝家安装了3KW的太阳能光伏“金屋顶”。现在,陆壮宝家除了每月固定的低保收入外,还可以通过“金屋顶”发电增加300元左右的收入。


9月16日,在扬中召开的“国际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上,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用“一石三鸟”一词形象地概括了“光伏扶贫”的作用。他认为,家庭光伏行动,不仅意味着可以减轻居民的生活负担,也不仅意味着可以解决居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窘迫,更事关中国未来10年乃至更远的经济转型。


“有阳光的地方就不会有贫穷”,这是镇江“光伏扶贫”带给其他兄弟城市,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界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启示。


镇江之所以能走在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最前列,是因为较早理清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对镇江来说,取得低碳实践成效的关键在于绿色经济是否能够真正“落地”,而背后又是公共服务和制度配套的创新。


可以说,镇江的低碳城市之路是一场将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发展民生等议题进行有机统一的一场深刻变革。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何子维 [email protected]

编辑 | 谭保罗 tdb@nfcmag.com

排版 | Lucky


南风窗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南风窗网刊登的所有署名为南风窗记者、特约撰稿人的作品为南风窗杂志社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未经南风窗杂志社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追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更多精彩报道,请关注新一期《南风窗》

点击屏幕右下方写评论,可参与讨论哦!



▼▼点击「阅读原文」,2017年第19期的《南风窗》精彩内容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