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男案报道中,一句“88年的中年女人”,引起一阵骚动。另一句娱乐报道中的“34岁老来得子”,更是让人不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80后自称自个儿“老”,被人叫“老”,或者自我感觉老的,比比皆是,用得着这样大惊小怪吗?
一句话,现在年轻人,普遍自我感觉显老。作为一个已经老去的教师,每每感觉自己的学生老气横秋。我经常调侃他们,说他们比我还老。时不时的就有好心的学生,忍不住教导我,应该圆通一些,随和一些,增加点情商。按道理,这些话是该我教导他们的才对。
古人老的快,按他们自己的说法,一个男人,30岁则为老计,40岁该为死计了。古人寿命短,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他们没有过跟童年少年相适应的教育。少年老成,做小大人,小老人非常受欢迎。小小年纪,一副老成,甚至老谋深算的样子,几乎就是成功者的标准样式。古代的神童,其光辉事迹,大体上都是成人模式的。
梁启超有感于国家的暮气沉沉,大声疾呼“少年中国”,的确也唤醒了那时部分的年轻人,一直到五四,让人感觉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有了几分朝气,几分淘气,几分狂气。民国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化事业,跟少年中国的境况,是密切相关的。
然而,这样的好事,并没有延续太多时间。我们的少年儿童教育,又开始大幅度地成人化,变得老气横秋,老态龙钟。七八岁的孩子,上课得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直挺挺地坐着。淘气的孩子,不仅是全班的负面典型,在老师家访的时候,还要挨一顿胖揍。幼儿园小学里孩子们渴望的小红花,永远跟淘气的孩子无缘。想要得到大人的奖赏,唯一的办法,是变得乖,听话,圆滑,一句话,变成小大人,小老人。
从老师到家长,大人们心目中,当然会有一个样板,这个样板,应该是砸缸的司马光,以及众多成就大事业的人,英雄模范。但是,这种培养模式,真正的指向,却是大门槛内的总管,以及乖巧的跟班。只有这样的人,才真正符合家长和老师的平时的意愿:不仅听话,乖巧,而且八面玲珑,善解人意,尤其是上意。在名牌大学里,那些团委学生会里的乖孩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多都是这副德行。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子开始可能是装老,装着装着,就变成了真老,心态畸形。一方面,他们在心理上还是婴儿,无法自立,长不大的巨婴,另一方面,他们的心态已经很老了。这样的现象,不仅80后,90后也不是没有。
实际上,随着人类的寿命在延长,衰老期是在推后的,但在我们这里,你看不到这种推后,正好反过来。
怪吗?其实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