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独立鱼电影
电影从未如此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现代快报  ·  《哪吒2》被删减画面首度公开 ·  23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哪吒2》被删减画面首度公开 ·  23 小时前  
河南日报  ·  董宇辉最新回应 ·  3 天前  
河南日报  ·  董宇辉最新回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独立鱼电影

每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我强烈安利你看看这片

独立鱼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6-13 22:31

正文

前一阵,白先勇先生在豆瓣上讲《红楼梦》,引起了很多网友围观。


鱼叔一下子就想起,曾经给你们安利过根据白先生小说改编的两部电视剧。


描写同志群体的 《孽子》




描写1945年代空军爱情故事的 《一把青》



其实,台湾还有很多 文学大家


有趣的灵魂太少?那是你书读的太少。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套纪录片——


他们在岛屿写作



这是介绍台湾文学大家的系列纪录片。


最初2011年制作的有6部。


分别是:


林海音 为主题的《两地》;

周梦蝶 为主题的《化城再来人》;

余光中 为主题的《逍遥游》;

郑愁予 为主题的《如雾起时》;

王文兴 为主题的《寻找背海的人》;

杨牧 为主题的《朝向一首诗的完成》。


2014年到15年,又增加了7部。




每一部都取得了不错的分数,可看过的人却寥寥无几。


今天,鱼叔就来重点推荐下其中一部——


他们在岛屿写作:姹紫嫣红开遍

这是一部关于白先勇一生著作和事业的纪录片。


“文学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志业。”


一听白先生的第一句话,很多怀有文艺梦想的人就要泪目了。


多少人能够说出这句话,把文学当成是一生的志业。


白先勇自述,他的一生对于一些人物,对于一些 被流放的边缘人 ,有一种心理上的 认同,和 同情



曾经,法国《解放报》做过一个采访,问世界各地的知名作家: 你为什么写作。


白先勇说: 我写作,因为我希望把人类心灵那种无言的痛楚,转换成文字


他真的做到了。


正是因为他对人类心灵痛楚的同情、共情,才让他能创作出一部部打动人心的作品。


这样的想法,跟他的毕生经历有关。




1937年,白先勇出生在 广西桂林


桂林是他的根,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就不多说了。


只说一个细节。


当他成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之后,受邀回到桂林。


他一顿三餐外加宵夜必须要吃 桂林米粉 ,正常人吃二两就能饱了,他要吃三两。


吃完还不过瘾,还要再加一碗。



别人都怕他撑坏了。


他却说, 乡愁是填不满的


桂林米粉的味道,是他记忆中童年的味道。


1947年,他才十岁,在上海养病。


生肺病的四年时间,他 完全独处,与世隔绝 。因为怕他传染给家里其他孩子。




那时候,他觉得自己被 打入冷宫


正是因为自己 有过病痛,有过孤独,有过与世隔绝的苦楚 ,所以他从小就非常 敏感


对别人内心的痛楚更敏感,感受力更强。


他说,那个时候开始就喜欢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浪漫的梦。



上大学时,他跟几个同学 办文学杂 ,内容以新、以善、以真为主,取名为《现代文学》。



好像要自己弄个五四运动出来。



当时办杂志,一群穷学生向成名作家约稿,很难。


小说数量不够怎么办呢,白先勇就自己写几篇,所以才用两个笔名。


《玉卿嫂》、《月梦》 都是那时候的作品。


编辑写稿印刷都自己来搞,穷得不能再穷的杂志。



“明知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明知赔钱,也在所不惜。”


现在读当时写的这些年少轻狂的字句,白先生笑到不行,


“那时候口气大得很呢,在老师前不知天高地厚。”



台湾戒严时代,气氛比较 保守和肃杀


但是还有一个小空间,给文青发挥余地,所以 文学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寄托。


那时候他们说自己 是“迷你文艺复兴”


很多后来有名的年轻人,都曾在这个杂志上发表过,包括 施叔青、三毛 等等。



当时办杂志, 以文会友 ,交了一堆朋友。


现在想想,白先勇说这是自己在 文学上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1963年,母亲去世,他就要到美国去念大学,课业又重。


那一年是 极为沉重的一年


他大病一场,胃出血,差点死过去。


来到美国之后,就开始创作 《台北人》和《纽约客》


《台北人》是一本合传,有将军,有夫人,也有普通老百姓。


从南京迁到台北的这些人,他要写的是这样一群人:


金大班、尹雪艳、朱青、钱夫人。。。


看起来好像是个人命运,但其实是时代命运。


人们飘零之后,就会寻找一个归属,精神归属。


他记录下了时代变迁下这些人的飘零,在小说中收容了这些人的苦痛和灵魂。



即便到了美国,他也没有停止对《现代文学》的关注。


杂志缺钱经营,他就把自己的薪水、房子、稿子全都搭进去。


《现代文学》停刊几年之后的复刊,对他来说有很大意义。


复刊之后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逼着白先勇把 《孽子》 写出来。


在他的好友看来,《孽子》的最大成就,就是可以认同台湾也能开展出另外一个东西来,可以代表 岛上的生命力



《孽子》改编的电视剧,鱼叔之前推荐过。


与现在比,在三十年前的社会, 同志还是个社会禁忌


但是,白先勇说,他写的是同志题材,但更重要的是 同性恋的人 ,人字很要紧。


父子、母子、兄弟、爱人之间的情感,这才构成一个人。


当失去家园之后,他们寻找一个立锥之地。


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


有时候一点点的相濡以沫,就是人生的一点温暖。



他的老朋友以前问他,你想干什么啊。


他说想 开孤儿院


写了《孽子》之后,他朋友说,你的这部作品就是一座孤儿院。


同志被父亲、被家庭、被社会、被父权性的象征机构放逐,他们精神上变成孤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能够使得天下苍生有所庇护,容纳不为社会所容之人。


他在《孽子》中,为这些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庇护所。



在拍《孽子》电视剧之前,也是经历了很多周折。


当时公共电视正好要拍这部剧,但这个提议就遭到了怀疑,


又是公视,又是八点档, 这么敏感的题材能行吗?


但是在播放过程中,有一个家长打电话到电视台,问可不可以加一个字幕。


他说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能看到这个快回家。



看了他的作品,更多的人明白了、理解了自己原先不曾理解的人事物,这是一种莫大的收获。


白先勇一直为他人提供心灵上的庇护所。


但是,当别人问他,你的家乡是哪里。


白先勇一下子答不上来。


因为他出生在广西桂林人,但很小就出来了,在台湾也住过一阵子,后来在美国住了很久。


他认为,家乡不是地理位置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


他说, 自己的家乡是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一说中国传统文化,就觉得好像回家了。


他对于昆曲的喜欢,就是如此。



他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改写 《游园惊梦》 ,第一次把昆曲搬上舞台。


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又做了 青春版《牡丹亭》 ,开始公映。


十年后再回头看这一路走来的过程,他觉得还算做出了点成绩。


很多人对他的做法打个问号,《牡丹亭》里的爱情那么缓慢,现在年轻人真的会喜欢?


他很笃定地说,会。


因为这是我们斩不断的根。




他会做这个事情,还跟自己的经历有关。


在这之前搬一盆佛茶花的时候,突然觉得身体不适。


医生告诉他,两条血管已经堵塞了90%,立刻拉进手术室手术。


这样 大难不死 之后,他觉得是佛要他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样一来,他就动了念想。昆曲的振兴大业,他必须参与进来。



一个民族的灵魂,就在于他的文化。


而当时的昆曲中,演员老,观众老,表演方式守旧,吸引不了年轻观众。


他打破时空,用意识流的手法来写。他开始 革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