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阐述了其对于快乐的看法。他认为快乐无需向外寻找,而是在于内心的成熟和智慧。通过讲述一系列小故事,表达了做人最重要的是‘平心’,要淡泊明志、厚德载物、安之若素。庄子还讲述了人生的定数,强调了顺从命运的安排,不会患得患失。最后通过庄子的生死观,表达了人生起落是平常,应该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态度。
庄子表达了生死是自然规律,应该以乐观旷达的态度面对,放下世俗的准绳,享受平常之乐。
*贴片含广告
作者 | 有书桃花月球&不雨亦潇潇
来源 | 有书
(ID:youshucc)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大王听说有一个漆园小吏很有才华,就想把他接到身边出任相国。
他让自己的近臣,带着重金前去礼聘。
没想到,小吏把快乐当成人生的终极追求,根本不为所动。
不管如何劝说,只是全身心的钓鱼,就是不肯出山。
见礼聘的人不肯回去,他笑着说: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活了三千岁的神龟,死后被供奉在祠堂里,受很多人朝拜。
你们说是死后被供更开心,还是活在泥浆里摇尾巴更快乐?
答案显然是在泥水里摇尾巴比较自在。
这名笑着解悟了人生真谛的小吏就是庄子。
清代学者胡文英说:
“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
生活的复杂,在庄子的热肠里,冷眼旁观,由此创造了一个内心真正喜悦的境界。
这境界有成熟的智慧,豁达的眼界,觉悟的思想,也有超脱的心态。
是“无为”,是“齐物”,是“逍遥”,是“遨游”。
但在当下的生活,人们虽然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却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许多人一边在世俗中奔波忙碌,一边又在急切地寻找快乐的身影。
其实,快乐就在人心中,无需向外寻找。
读懂庄子的这四句话,我们自然会领略到快乐的真谛。
庄子说: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他认为人生的乐处,在“无忧”,而无忧就要智慧处世,成熟地处理问题。
为人豁达大度,处事知道退让,常常隐藏自己的锋芒,时刻留有余地。
而不能像小有才气的人那样,自满,斤斤计较,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
庄子是个有趣的人,不喜欢说教,便把这个处世道理,用一则小故事来告诉我们。
在《田子方》里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神射手列御寇,很骄傲,找到伯昏无人,说要射箭给他看。
他放一杯水在手肘上,拉满弓,连续射箭,速度快,频率大,但是手臂上的水却一点没有动。
伯昏无人看透了列御寇内心的浮躁,并没有赞叹箭术多么高超,而是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你这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
于是,他把列御寇带到山崖上,让他站在悬崖绝壁边,面临万丈深渊,把脚悬空在外去射箭。
没想到,列御寇刚站上去,就吓趴下了,汗流浃背,弓箭都拿不住了,别说射箭了。
伯昏无人这才说:
“真正的高手,是在任何地方都挥洒自如,气定神闲。”
庄子用不多的语言,讲述了做人最重要的其实是“平心”。
而所谓的气定神闲,是淡泊明志,是厚德载物,是安之若素,也是虚怀若谷。
是知道真正的成熟,小事抬手过而大事很睿智;是为人低调,却洞若观火;是懂得藏拙,大智若愚。
内心总是处于游刃有余的地步,自然无后患之忧。
而没有忧患,才是安乐。
庄子说: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人的命运是有定数的,顺从命运的安排,便不会轻易患得患失,更不会被不顺心的事情影响了心情。
若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改变原有的轨迹,那结果必然事与愿违,徒劳无功,更别提获得什么快乐了。
《庄子·养生主》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宋国有一个名叫公文轩的人。
有一天,公文轩见到一个人,他惊奇地发现,这个人只有一只脚。
他心里想: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怎么会只有一只脚呢?”
出于好奇,公文轩便开口问:
“你的脚是天生就这样,还是后来被人砍掉的呢?”
这个人并没有因为自己只有一只脚而感到自卑,他淡淡地回答道:
我的脚是天生就只有一只,不是被人砍断的。
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予的,我这样只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
《增广贤文》有言: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天有天的道,人有人的路。
人生的一切都有它的因果,该有的,留住就好;不该有的,何必强求。
若是一味强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你的一生都会被困在苦恼的牢笼里,不得解脱,无法快乐。
庄子说: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人生在世,无论身处的境遇是好是坏,我们都要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态度。
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才会发现:
那些我们以为很难战胜的苦难,原来可以轻松跨过。
在这一点上,庄子用自己的做法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旷达无碍。
庄子晚年丧妻,惠子听闻这一消息后,赶忙去庄子家中吊唁。
到了门前,他面露悲伤之色,十分严肃地步入灵堂。
却见庄子坐在棺旁,岔开双腿,一边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
对此,惠子感到十分不解,便对庄子说:
你的妻子和你一同生活了这么多年,为你生儿育女,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现在她离开了,你不哭也就罢了,竟然还敲着瓦盆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说:
“你说的不对,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妻子刚去世的时候,我怎会不伤心呢!
只是静下来想想,我便释然了。
生死不过是天理常数,就如同四季变化一样。
现在她既然在天地间长眠,我如果一直悲痛啼哭,倒显得我不通晓生命之理。
这样想来,我便不再悲伤了。”
庄子以唱歌的方式悼念亡妻,并不是因为他冷漠无情,而是在参悟了“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的真谛后,选择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与妻子告别。
杨万里曾作一诗,其中有言: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风吹雨打是在所难免的。
困难当前,一味怨天尤人并不会改变现状,只会徒增烦恼。
惟有试着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苦难,才能更好地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
庄子说: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庄子的一生都在理解万物,顺应万物,探寻天地一体的路上。
但是再智慧的人,能够看透别人的生死,却未必看透自己的生死大关。
这最后的障碍,可能是人不快乐的最大因素。
庄子的门徒记录了庄子最后的人生。
在庄子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
庄子留下了最后的箴言: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
何以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