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回忆录”这三个字,我自己也会笑。挺多朋友反映“现在写回忆录可有点早”,谁说不是呢。如前言当中所说,这个系列的“本意只是通过个人十四年来的职业经历来说明/描述/反思一些设计工作或职业成长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希望可以给各位朋友带来些启发和参考”。
然而第一章“从手机销售到网页设计师”相对特殊,毕竟要将转行前后的典型事件与相关心路描述清楚,因此形式上就越发像是“回忆录”了。逐渐进入正轨后,或许可以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围绕一个个特定的设计话题或项目事件展开,而非流水账似的以“故事”作为驱动。我确实不太打算真的写一部回忆录出来。
第一章里几乎每篇都在五千字以上,篇幅超出预期;写起来毫不轻松,读起来怕是也很吃力。觉得有必要做个阶段小结,把截至目前的章节目录和重点内容罗列出来,让有兴趣深入阅读的朋友对关键内容一目了然。
-
前言
-
第一章 从手机销售到网页设计师
-
(1) 第一代触屏智能手机
-
(2) “你天生就是卖手机的”
-
心里的保险丝烧断了
-
我要做网页设计师
-
野蛮上手,摧枯拉朽
-
(3) 艰难危险,但也精彩
-
来自《DOOM启世录》的启示
-
第一个实战项目
-
要学习,也要活下去
-
坚硬的现实与珍贵的激励
-
(4) 我,网页设计师
-
与博客的不解之缘
-
笔试:
流程,策略及“标准化开发”
-
“你一定要很努力”
-
成为网页设计师
第一代触屏智能手机
2019年是我成为设计师的第十三个年头,而所谓“十四年的职业经历”,却包含一年“手机及相关数码设备销售”的历程。
简单而言便是“卖手机的”。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印象中正是从那时起,市场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掌上电脑几乎在一夜之间进化成为兼备通话功能与数字化助理能力的设备,“智能手机”一词也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那时同样有“app”的概念,只是没这种说法,更不存在“App Store”这样的集约化商店。开发者和玩家们都泡在大大小小的论坛当中,发布和交流各种程序资源。虽然割裂而凌乱,但依靠社区建立起来的开发和用户生态却也充满了乐趣与温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设计开发标准及严格的审核制度,那些“app”在质量与体验上的参差不齐也是非常严重的。
“你天生就是卖手机的”
秘书小姐姐或许是佩服我的推销能力,一边开心玩着手机一边说:“你啊真的天生就是卖手机的”。我心里像是有根保险丝一样的东西,“啪”的一声烧断掉了。我不要再卖手机了。
“我要做网页设计师”,而且“设计师”听起来那么酷,很文艺范儿。根据当时浅薄到可笑的理解,只要掌握了 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 这些工具,便可以成为网页设计师。
于是每天仍然去卖手机,晚上下班冲回住处进入学习状态,依靠大量的冰可乐、廉价速溶咖啡、香烟甚至是止痛片来轮番排解疲劳,才能撑到夜里;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全身心都在充分地吸纳着信息,那种感觉非常美妙。
-
清晰直白的目标与方向。
-
内容的选择与节奏的把握。
-
适度寻求专业指导与反馈建议。
-
趁年轻,放手干。
正式辞掉“卖手机的”这份工作,同时说服公司由我作为外包重新设计一个官网。那时我还不具备从零开始设计一个完整网站的能力,对于今后几年才逐渐学到的设计流程与相关方法论则更是听都没听说过。现学现卖地捣鼓着一堆乱七八糟的 HTML 代码,我觉得自己在做着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积蓄很快见了底。为了维生,问女友借了一千块钱,连同网站项目的报酬作为本金,进了一批数码配件和货车帽挂在淘宝店卖。
2006年初,开始找工作才发现自己距离专业设计师的水准还差得太多,面试全部被拒,眼前一片漆黑。而女友对我说了一句令我此生都不会忘记的话,让我打起了精神,决定一条路走下去决不回头,同时也在之后所有这些年里给了我巨大的影响。
我,网页设计师
最终给博客大巴投了简历,出乎意料地得到面试机会。过程很短暂,更多是在聊博客产品本身;而后收到笔试题目:一周之内做一个完整可用的模板,包括页面设计和代码实现。
博客模板是怎么回事,我完全不了解,但身心兴奋的状态被彻底勾引出来。从技术研究,到设计,最后完成代码实现,我在一周时间里体验了一轮更加“专业”的项目流程,期间又学到了很多东西:
虽然距离专业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得到了加入团队的机会。我猜更多是出于其他方面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很难在面试其他公司时帮我加分,但在博客大巴,所有的“点”就自然而然地连接成了那条最正确的“线”。而“你一定要很努力”从那时起便也一直扎在了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