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元月20号,星期日,
农历腊月十五。
观察、关注与观点,《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一个有思想的财经早分享。
每日晨语
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静心,需要用理智去稀释狂乱的情感,用豁达去释放囚禁的过去,用坦然去迎接不可预知的未来。让心静下来,你才能读懂自己、看清未来。美好一天从“心”开始!
周日,早安!
以下内容是由《现代财经》编辑部根据国内外财经类门户网站相关资讯编辑整理而成(总第1142期)。原创不易,敬请尊重。谢谢鼓励。
一、早读分享
1、补短板防风险,化解地方债务新规有望出台。
近期,多部门表态要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强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大对在建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保障力度,同时,要求地方政府规范债务管理,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专家预计,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新规有望出台,对隐性债务将疏堵结合、硬化约束、稳妥处理。在地方债“开前门”的同时,城投平台仍承担基建资金来源补充的角色,城投公司将进一步向两类平台转型。(中证网)
2、人社部门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执法行动。
春节将至,农民工工资支付及权益保障问题备受社会关注。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介绍,从去年11月1日开始一直到春节前,人社部门开展为期百日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执法行动。截至目前,各地共查处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2.8万件,为38.9万名农民工追发工资待遇57亿元。(人民日报海外版)
3、证监会新规: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信用衍生品。
据证监会网站消息,为维护资本市场安全稳定运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丰富公募基金风险管理工具,满足公募基金风险管理需求,提升公募基金行业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证监会近日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信用衍生品指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基金管理人应当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落实好信息披露要求。证监会将继续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公募基金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中新经纬)
4、浙江省2019年破题共有产权房政策。
2019年,杭州、宁波将研究制订“一城一策”方案,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共有产权房政策探索,全省计划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含货币化安置)18.3万套,公租房保障家庭达到20万户以上。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2019年,浙江省将高质量构建“住房市场和保障”体系。(浙江日报)
5、河南省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成立。
1月18日,河南省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成立,该联盟成立后,旨在汇聚从事大数据研究、应用以及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关联企业,创建一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共享平台,共同促进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河南日报)
6、深圳将率先开展5G商用试点,建设智能经济发展先导区。
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深圳信息产业优势,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率先壮大智能经济、建成数字政府、迈入智能社会。要构建全球领先的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工程建设,率先开展5G商用试点,建设智能经济发展先导区,打造一流数字政府,大力推广智慧民生服务,全面实现医院和社康中心检查结果互认互通。(证券时报网)
7、11城带量采购正式落地,医药行业将走向何方?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将带量采购政策层次由医保局上升到国务院。《方案》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作出部署,选择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等11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作为近几年医药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带量采购对行业影响巨大,医药行业的经营模式、利润率都在重构,带量采购的试行也导致医药股的深度回调。(新浪财经)
8、央企结构调整ETF上市,长期配置价值引机构热捧。
华夏、博时和银华3家公募基金旗下的央企结构调整ETF同时挂牌上市。从3只央企结构调整ETF公布的十大重仓股来看,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中国石化和中国中车等大型央企均榜上有名。业内人士认为,企业体制改善以及运营效率的提升会提供盈利改善的长期机会;随着政策的逐一落地,优质央企能够更快获得二级市场的价值发现和重估的事件性投资机会。(中国证券网)
9、小民企四盼:友善尊重,一视同仁,改善信贷环境,说话算数。
一盼友善尊重,二盼一视同仁,三盼改善信贷环境,四盼说话算数。作为中小民企不奢望给予特殊照顾,渴望地方政府特别是园区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兑现对企业的承诺。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了解到,尽管中小民企因自身原因存在各种生产经营不足和缺陷,但却较普遍遭遇一些人为和体制性因素的困扰。很多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对社会环境既盼“减免”更盼尊重,对市场竞争既盼畅通通道更盼一视同仁,对金融服务既盼试点创新更盼合理扶持,对园企关系既盼关心照顾更盼说话算数。(澎湃新闻)
10、安利、完美、玫琳凯,32家直销企业被集体约谈!
针对目前“保健”市场乱象严重的问题,最近广东联合了13个部门发起了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的百日行动。1月16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广东省直销企业约谈告诫会,采用集体约谈的方式对注册地在广东省内的直销企业和获批广东直销区域许可的直销企业广东分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提醒告诫。告诫会上,省市场监管局就广东省加强直销行业监管、促进企业自律规范提出了工作要求。(财经网)
11、视频平台接连关闭播放量:破除流量喧嚣,倒逼制作方回归内容。
1月18日,优酷宣布即日起关闭前台播放量。优酷表示,此举旨在破除流量喧嚣,回归内容,营造更加良性的产业环境。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在优酷之前,爱艺奇已在2018年的9月关闭前台播放量,腾讯视频虽然暂未跟进,但据悉内部已经调整了剧集考核体系,强化内容对会员拉新的促进作用。业内人士指出,此举将有助于行业内部将精力放在内容本身,行业也正在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证券报)
12、今日头条大战微博:娱乐流量的诱惑。
与腾讯、百度打得不可开交的字节跳动有了新对手,这次,它瞄准了新浪微博。2018年11月,今日头条公布了“闪耀计划”。据今日头条内容生态总经理洪绯透露,头条将拿出一百亿流量扶植优质影视项目宣发,同时,拿出一百亿流量扶持优质的明星内容合作。此外,头条还将大力联动抖音、西瓜视频等字节跳动系产品,从流量扶持、深度运营、娱乐热点发酵、完善娱乐生态等四个方向扶持优质娱乐内容。(21世纪经济报道)
13、阿里和康佳联手,互联网公司对物联网越来越重视了。
阿里巴巴开始和传统家电企业开始牵手。1月18日,阿里和康佳发布合作消息。阿里入股康佳集团旗下易平方和开开视界(KKTV)。易平方和开开视界(KKTV)是旗下的互联网品牌,以性价比著称。在发布会上,KKTV还发布了T5、V5两款新品。(界面新闻)
14、第二届进博会签约企业已超500家,今年新增奢侈品板块。
1月18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介招待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上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招展处负责人周伶彦介绍,第二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规划面积30万平方米,比首届增加3万平方米。截至1月18日,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500多家企业签约参展。与首届相比,本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新增了户外展场,此外,奢侈品是今年新增的参展板块,目前正在推进中。(上观)
15、全球贸易疲软冲击世界经济,2019各国齐心协力渡难关。
新的一年,世界经济将怎样?一种悲观情绪似乎在蔓延。无论是国际机构还是各国政府,大多认为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全球贸易和投资疲软、英国“脱欧”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等均成为笼罩在世界经济上方的阴霾。好消息是,中国和世界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各国需要协调一致、齐心协力来共渡难关。(人民日报海外版)
16、特斯拉宣布裁员7%,中国超级工厂逆势大举招聘。
当地时间周五,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给员工的一封信中宣布,特斯拉将裁掉多达7%的全职员工,从而提升Model 3的生产率。“让我们的电动车相对传统汽车厂商的产品更有竞争力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马斯克在信中写道,“要实现销售大家都能买得起的电动车的长期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我们和那些传统厂商相比要年轻得多。”截至发稿,特斯拉中国方面未对第一财经记者给出回应。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斯拉即将在中国大举展开招聘。(第一财经)
2018~2019蔡子微评《话题关注》2月份即将发布
问题、话题与选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选题集锦
你还在为选题发愁吗?你还在为学术问题凝练困扰吗?你还在为课题申报找不到话题和素材烦恼吗?
不用急, 2018~2019蔡子微评《话题关注》即将发布,内容涵盖问题、选题、话题与研究素材,是蔡子团队从2016~2018三年发布的500万文字材料,16000个选题中精心选出的代表性选题、话题和素材,可用于学术问题凝练、现实问题理论思考、课题申报和论文选题以及研究素材的现实证据。观察、关注与观点,是蔡子团队秉承的研究风格;趋势性、思想性、前沿性是蔡子团队关注的焦点,思想高度、理论深度与创新发展是蔡子团队的追求的高度。
今天是1142期,3年来,365天每天坚持0点准时推送,风雨无阻。我们目睹了中国经济的日新月异,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风风雨雨,2月份,就把这三年的观察倾心推出,期望用我们小小的思想火花,点燃中国学术繁荣的燎原之火;期望用我们的微薄之力推动中国学术理论和现实的深度融合。
2019年2月28前,敬请关注!
二、今日财经关注
李嘉诚最伟大的进击与撤退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作者:毕亚军
在超过70年的营商生涯中,李嘉诚创造了一个奇迹:没有一年亏损过,也没有遭受过一次财务上的紧张。
他说,这是因为他90%的时间都是在考虑失败,并且不放过任何细节。
1995至1997连续三年,《福布斯》上的香港首富、华人首富都不是李嘉诚,而是香港另一位地产巨擘——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
1997年之后几年,深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的香港,房价断崖式下跌,股市风雨飘摇……特首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的用词是:
经济逆境,共度时艰。
一片萧杀中,李兆基的财富大幅缩水,而同样作为地产天王,同时还是香港最大市值财团掌舵人的李嘉诚却在此间超常爆发。
其中的关键转折源自一笔伟大交易。
这笔交易不发生在房地产,也不发生在香港,而是发生在遥远的欧洲,在新旧世纪交替,信息产业升级换代的惊涛骇浪里。
这笔交易,巩固了李嘉诚的华人首富地位。
1993年,李嘉诚面临一个抉择。
他旗下的“和记黄埔”与英国宇航合作推出的第二代无线电话(CT2)服务“Rabbit”,进入到第四个年头,依然前途茫茫,而新一代无线通信已在蓬勃发展。
是继续把“Rabbit”撑下去,还是全力发展新一代,抑或是干脆关门,不再做这门生意?
李嘉诚的最终决定是:关掉已因技术落后无力回天的“Rabbit”,大举进入新一代通信业务,即加大投资力度,培育后来大名鼎鼎的Orange(“橙”),并安排最仰仗的爱将霍建宁亲自挂帅重整再出征。
借助新一代通信业务的蓬勃,不几年,霍建宁就将Orange做成了英国第三大移动电话运营商。1994年,Orange的用户才300万,到1999年时,这一数字已增至3500万。
1996年,以Orange为核心的Orange plc还同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并成为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成份股公司中表现最好的个股。
风光一片大好之时,一贯重视风险管控的李嘉诚,却提早洞悉危机,思考起了如果坏事来临,要如何应对?
李嘉诚后来曾这样回顾他当时的忧虑:
“我看到三个现象∶1、话音服务越来越普及,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行业竞争太大,使得边际利润可能减低;2、数据传送服务的比重越来越大,增长速度比话音要高很多;3、在科技通讯股热潮的推动下,流动通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达到巅峰。”
另一个巨大压力是,Orange虽然已是英国第三大,但基本上也只能是第三大。
欧洲的前两大电讯巨头英国沃达丰(Vodafone)和德国曼内斯曼(Mannesmann)都把英国市场作为必争之地,已为争夺龙头地位打得不可开交。
老大和老二打仗,最后却死了老三,这在古今中外都屡见不鲜。前景不容乐观,甚至危机已现的局面中,李嘉诚开放性地寻找着扭转局面,成为大赢家的契机。
其开放在于:
价格合适,就卖掉Orange。
Orange有作为第三的不足,也有作为第三的独特价值——沃达丰与曼内斯曼,谁能买下Orange,谁就可以坐地成为真正的老大。
如能激发两家竞买Orange,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只要老板一句话,他就总是有办法的霍建宁,很快
把一场老大和老二打仗可能死掉老三的恶战,成功扭转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新局面。
Orange可以出售的口风刚刚吹出去,沃达丰与曼内斯曼就争着抢着上了门。
接下来便是惊心动魄的商战,但李嘉诚努力让一切云淡风轻。
关键时刻,几乎在焦急度过每一天的李嘉诚,除了明确大方向并不断提醒已经忙到病的霍建宁注意身体,没有给霍建宁任何压力,几十几百亿的价码也都由霍建宁相机行事。虽然交易尾声时,他已睡觉都把手机放在床边调到最大音量,生怕错过霍建宁汇报过来的消息。
多番博弈之后,1999年10月21日,李嘉诚在香港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最终的答案:
“和黄”决定出售其持有的Orange plc总计49.01%的股权给曼内斯曼,交易总代价包括:相当于港元264亿的现金、相当于港元214亿的由曼内斯曼发行的三年期欧元浮息票据,以及曼内斯曼10.2%的股份。
消息传出,全港沸腾。
最终,在是年的财报上,“和黄”从这一笔交易中获得了1180亿港元的溢利,创造了香港开埠以来的企业最大盈利纪录。
▲“和黄”99年年报披露的交易事项及盈利介绍
这都还不是赢家的全部。
曼内斯曼收购Orange不到半年,2000年2月,在家门口丢了Orange的沃达丰咽不下这口气,以1850亿美元的交易额直接把曼内斯曼给合并了,写下世纪并购大案。
作为曼内斯曼重要股东的“和黄”接受了这个交易,并最终获得了合并后新公司5%的股权,再次获得500亿港元的溢利。
只用5年左右的时间,就将一项原本陷入困局而且累计投入不过百数亿的业务,变成了溢利高达1680亿港元的大买卖。
李嘉诚的华人首富地位再难有人撼动。
一笔交易获利超过1500亿之巨,也还不是李嘉诚洞见观瞻、老谋深算的全部。
完成这个大交易不到1年的2000年8月,李嘉诚得到一个新机会:竞投德国3G营业执照。
看好3G的他高度重视这个机会,亲自出面领衔6家国际财团组成了豪华竞购团,并派出霍建宁坐镇伦敦指挥。
周密的谋划和测算后,他们端出了一个计划以450亿美元参与竞购的方案。
但在各家为此激烈拼争,哄抬竞购价格的最后时刻,李嘉诚却在别人贪婪时恐惧了。
他从香港打电话给霍建宁,要求霍建宁不但要马上退出竞购,还要创造机会将手上持有的欧洲电讯业务股份统统转让别人。
得到消息的国际财经媒体纷纷质疑李嘉诚的决定,声称这将让“和黄”彻底失去成为国际电讯巨头的可能性,美国《纽约时报》更直接感叹——超人失去威力了吗?
霍建宁也一度没完全懂得李嘉诚,虽然他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决定。
但事实再次证明,低买高卖这块姜,还是李嘉诚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