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社交媒体上的聊天方式,特别是使用语气词、叠词和表情包的现象。文章探讨了这种聊天方式被视为过度社交或礼貌的不同看法,并阐述了作者个人对使用表情包的看法。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大学生使用“小猿口算”App与小学生抢答的现象,呼吁关注真实世界和各专业领域的成长。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聊天方式的争议
文章引发了对在社交媒体上聊天时使用语气词、叠词和表情包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过度社交,而有人则认为是一种礼貌。文章探讨了这种聊天方式的利弊。
关键观点2: 作者观点:表情包的必要性
作者认为在社交媒体上交流时,表情包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帮助传达情绪,使线上文字交流更加和谐。
关键观点3: 社交圈子的局限性
文章指出了现代社交的局限性,人们主要限于与同学或同事交往,缺乏真正的深度交流。这种环境下,“嗯嗯,好的好的”等聊天方式成为了一种省事的礼貌。
关键观点4: 大学生使用“小猿口算”App的现象
文章介绍了大学生使用原本面向小学生的“小猿口算”App的现象,并讨论了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大学生抢答行为被视为解压工具,但也可能对小学生造成挫败感。
关键观点5: 呼吁关注真实世界
文章呼吁人们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线上社交和虚拟空间,而是投身于专业领域和真实的人际交往。
正文
本期话题
你有类似的习惯吗?在回消息时,喜欢穿插各种语气词,比如“好滴”“对滴”“好的呢”;喜欢用叠词,比如“嗯嗯”“好的好的”;甚至必须要用表情包或“~”结尾,才觉得表达恰到好处……有人认为,这种聊天方式是过度社交,甚至是一种“文字讨好症”;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礼貌,能展现出自己的热情,避免给对方留下冷漠或敷衍的印象。你觉得这种聊天方式是过度讨好还是社交尺度内的礼貌?
在社交媒体上交流时,我偏爱使用表情包。没有语气词、表情包等元素辅助沟通,线上文字交流略显生硬、冰冷,加上表情包,磨平句与句之间的棱角,交流则更和谐。
每一个表情包都是我情绪的延伸。当我开心时,表情包能让屏幕之外的人共享我的愉悦;当我郁闷时,一些搞怪、可爱的图片,则成为我情绪的出口,既能转移我的注意力,又能带来一丝慰藉。于我而言,表情包就像标点符号一样,在网络文字聊天中必不可少。
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虚拟空间里,两个人的对话框空空荡荡。文字的距离很近,我们的距离很远。人们交流的成本正在降低,然而,近距离相处的机会也在慢慢减少。
作为学生或打工人,我们的社交圈子主要局限于同学或同事。我们和身边人交心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在和一些“看似熟悉的陌生人”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天的忙碌过后,剩下的时间难能可贵,我只想放松放松,一个人待一会儿。
“嗯嗯,好的好的,好嘟好嘟……”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一个“嗯”显得冷漠,两个“嗯嗯”,则是客套但省事的礼貌。我们自然而然地这样聊天,某天偶然翻看聊天记录,觉得自己可真是一个热情过头的人。
有时,我们也会因为这种聊天方式感到疲惫,有这样的感受很常见,但是我们在聊天过程中客套与保持礼貌是为了工作、为了达成某个共识,这是刚需。适度地修饰、斟酌文字只是我们达成沟通目的的桥梁。我们有无数个切面,对于不愿意做的事、不认可的观点仍有说“不”的权利。
当然,反复斟酌、审视自己的确是一种病态。请记住,我们活着并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与其在线上聊天中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内耗,不如多留点时间给自己,做一些愉悦自己的事,和朋友吃一顿饭,和恋人看一部电影,和父母说一说话……把目光放开,投向真实的世界。
线上聊天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选择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就好。
下期话题
最近,“小猿口算”平台被大学生用户“入侵”了。“小猿口算”原本是一款面向小学生的趣味口算App,旨在通过口算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大学生却在抢答PK比赛中“降维打击”小学生,甚至有大学生利用编程算法参与打榜,让不少小学生在实力悬殊的竞争中倍感受挫。这群本该投身各个专业领域的年轻人,竟然沉迷和小学生抢答,视之为解压工具。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请以此为话题,大胆开麦,字数在800左右。
本次投稿时间截止至10月30日中午12点。
来稿请投[email protected]
投稿一经选中,将会刊登在《看天下》杂志上,同时被刊登的征文也会获得一笔相应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