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被称为大模型商业化的元年。从智慧城市到教育信息化,从供应链优化到医疗服务,大模型技术正逐步走出实验室,成为政企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无论是科大讯飞、百度、阿里云这样的科技巨头,还是智谱等新兴创业公司,都在这场竞速中竭力抢占市场。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在谈到AI时,曾反复强调“To B马上能商业化,基本不用烧钱”。
然而,大模型技术的商业化道路并非一片坦途。公开数据揭示,2024年已披露的大模型中标金额总量不过数亿元,与这项技术背后的研发投入和潜在价值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与此同时,未披露的大量中标项目,以及未来技术落地的想象空间,才是这场淘汰赛真正的看点。
本文盘点2024年各家大模型公司在政企招投标项目上的成果,以中标通知为准,从投标数量、中标率到中标金额,全面展现这一赛道的竞争格局。
(完整中标项目数据可凭借文章朋友圈转发截图私信公众号后台获取)
随着政企市场需求的升级,AI技术特别是大模型相关产品的采购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大模型公司纷纷瞄准这一领域,以差异化技术、定制化解决方案和良好的服务能力,争夺市场份额。
中标数量:百度、科大讯飞遥遥领先
2024年大模型厂商的中标数量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
科大讯飞和百度分别以87、81个中标项目遥遥领先,远超其他竞争者,成为今年招投标市场的最大赢家。
智谱分列第三,中标34个项目,而
字节跳动、腾讯和
阿里巴巴则分别中标22、18个和15个项目。
中标金额:百度成最大赢家
从公开的中标数据来看,百度以3.34亿元拔得头筹,腾讯(1.11亿元)、科大讯飞(9359万元)、阿里巴巴(6504万元)、阶跃星辰(4200万元)、字节跳动(4229万元)紧随其后。
大模型公司竞争尚在初期,智谱、阶跃星辰等少数公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在高价值项目上有亮眼表现。
年度标王
2024年,政企招投标市场迎来了“年度标王”项目——天津市津南数字产业创新基地。作为一个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性项目,该基地的建设内容包括大模型中心软件和标注中心软件及其服务,被广泛认为是大模型技术在政企市场的一次全面应用展示。
天津市津南数字产业创新基地
这一项目的成功,不仅标志着大模型技术在政企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其他城市和企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范例。随着数字化产业基地建设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样的大模型应用场景未来将越来越多。
当前大模型的中标金额只是冰山一角,行业整体规模尚未完全释放。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和市场接受度的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内,单个项目金额或将突破亿元大关,行业总规模有望迈向百亿甚至千亿级别。
结语:巨头领跑,创业公司在发展中市场找机会
2024年的大模型竞速中,百度凭借雄厚的资源与技术优势持续领跑。
整体来看,大厂依托广泛的市场布局与多项目覆盖,在中标数量与金额上全面领先于大模型公司。
然而,以阶跃星辰为代表的大模型公司,则凭借技术优势,在少数高价值项目中展现了强劲的竞争力。
大模型作为一项资源密集型且高度复杂的前沿技术,从GPU算力调用、模型架构设计到数据处理等环节,都远超上一波AI浪潮的技术门槛。然而,正是这种高门槛与技术复杂性,为前瞻性的创业团队提供了“以小博大”的可能性。如果能够在细分市场中发现大厂尚未涉足的空白领域,并凭借技术灵活性迅速弥补商业化短板,创业公司依然有机会脱颖而出,甚至在局部赛道实现领先。
与此同时,新技术能否催生全新的生态体系,已成为决定这场竞赛最终走向的关键变量。
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新软件+新硬件”双轮驱动的格局不同,大模型的发展目前缺乏能够支撑大规模创新的新硬件载体。当前许多基于大模型的产品,仍只是传统App的增强版。这种“发展中”状态的市场,确实为创业公司提供了探索与突破的窗口期,但如果技术突破短期内停滞,这场竞速可能会演变为一场拼资金与资源的持久战,大厂的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大模型竞速的赛道依然漫长且充满变数。巨头的优势在短期内难以撼动,但创业公司若能抓住市场尚未成熟的空白与不确定性,找到自身的独特生态定位,或许仍有机会改写竞赛格局。赛道仍在延展,竞争愈发激烈,但结局尚未落定。
注:完整中标项目数据可凭借文章朋友圈转发截图私信公众号后台获取;
想及时了解AI招投标信息,请点击链企AI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