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学书院
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沙龙、研讨、参访。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为创造健康社会不断前行。总部地址: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舰大官人  ·  离“赤马红羊”还有一年的准备时间。你的Pla ... ·  12 小时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 ·  23 小时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 ·  23 小时前  
中产先生  ·  没那么简单,谁在推动DeepSeek的神话? ·  昨天  
苍梧晚报  ·  海州太火了!光影秀、沉浸式演绎… ·  5 天前  
苍梧晚报  ·  海州太火了!光影秀、沉浸式演绎…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群学书院

被爸妈抛弃后,他捡来一个“孤儿弟弟”

群学书院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0-27 08:1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一部名为《野孩子》的电影,该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了两个无血缘关系的孤儿兄弟在困境中的故事。电影通过细腻的表达呈现了超越血缘的兄弟情感,旨在通过马亮和轩轩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这一边缘群体,让“关注”成为一种力量,照亮“野孩子”们回家的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电影基本信息

电影《野孩子》由新锐青年导演殷若昕执导,改编自真实事件,是一部聚焦“社会困境儿童”的作品。

关键观点2: 电影剧情概述

电影讲述了马亮和轩轩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的故事,他们在困境中相互依靠,通过细腻、克制的表达,呈现了超越血缘的兄弟情感。

关键观点3: 电影的社会意义

电影《野孩子》旨在通过马亮和轩轩的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到那些身陷困境的孩子们,让“关注”成为一种力量,为这些“野孩子”们照亮回家的路。

关键观点4: 电影的推广与影响

电影《野孩子》推出后收获了不少网友的眼泪和认可,其同名小说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马亮和轩轩的故事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人为他们的命运感到唏嘘和泪目。


正文

题图:电影《野孩子》剧照




“我把这些偷来的东西,还回去,我哥哥是不是就能快点回来了?”


这是2017年陕西一对“孤儿兄弟”盗窃案中,哥哥马亮被抓后,8岁的弟弟轩轩对民警说的一句话。


兄弟二人并无血缘关系,哥哥马亮靠偷东西养活这个8岁的弟弟,他不让弟弟偷,告诉弟弟,长大别学自己,走正道。


当年电视台节目报道了这个特殊的案件,这对兄弟以荒野为家、抱团取暖的故事曾看哭无数人。


如今取材于这个真实事件的电影《野孩子》也于9月13日正式上映,电影由新锐青年导演殷若昕执导。


这也是国内首部聚焦“社会困境儿童”的作品,影片旨在通过马亮和轩轩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这一边缘群体,让“关注”成为一种力量,照亮“野孩子“们回家的路。


电影《野孩子》剧照


在9月11日《野孩子》北京首映礼结束之后,这个带着桂花香味的故事收获了不少网友的眼泪和认可。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或者歌颂苦难,通过细腻、克制的表达,很温柔地呈现了马亮和轩轩之间超越了血缘关系的兄弟情感。


电影《野孩子》官方同名小说已由中信出版·花笙推出,内容源自真实事件、当事人周佼警官口述以及同名电影。根据作者吕旭老师的意愿,本书稿酬将全部捐于中华慈善总会,用于“新苗困境儿童救助项目”。


现实总比电影更残酷,看完电影的阿信想再讲一次马亮和轩轩原型的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到那些身陷入困境中的孩子们。


△点击书封,一键下单


《野孩子》

吕旭 著

中信出版集团




被爸妈抛弃后,

他捡来一个“孤儿弟弟”

来源 | 中信出版




他说,长大了别学我!


2017年12月,警方破获了一起连续盗窃案,这起案件的案情并不复杂,但两名涉案人员却让办案人员久久无法释怀。两名涉案人员年纪当时都很小,一个是21岁的马亮,另一个是8岁的轩轩,两人虽然以兄弟相称,实际上却并没有血缘关系。


哥哥马亮五六岁的时候,妈妈因夫妻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父亲也外出打工,他和姐姐一度寄宿在亲戚家。起初,马亮妈妈还跟他们有联络,马亮也曾跟妈妈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直到母亲再婚。


马亮逐渐意识到,妈妈是不会再跟他一起回家了。也因此,他整个人变得越发沉默寡言,不愿意再去上学。


自十四五岁的时候,马亮忽然离家出走,开始了流浪生活。流浪在外的日子,马亮只能靠偷东西维持生计,所以,他从不会在一个地方长久停留,直至他遇到轩轩。


电影《野孩子》剧照


轩轩是非婚生子,他父母生下他的时候还未到达法定结婚年龄,两人并未结婚登记。后来爸妈分手,妈妈从此杳无音信;爸爸则把轩轩丢给爷爷,外出打工,除了偶尔问候,并不回家看望他,甚至连钱也未曾给过半分,后来重组了家庭,又生下了一个弟弟。


轩轩就这样跟爷爷、一个年幼的堂妹和残疾的奶奶,一起居住在城中村尽头的一个废品收购站。轩轩爷爷靠收废品负担一家四口全部的生计,年近花甲的他每天早上6点起来,常常不眠不休工作到夜里10点左右,收入却勉强够四个人吃饱饭,平时也无暇给予轩轩过多照顾。


轩轩到了上学的年纪也没有学可上,总是在城中村中闲逛,他和马亮就是这么相遇的。


轩轩的存在让马亮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于是,他格外照顾轩轩。


马亮从未给自己买过一身稍微像样的衣服,干净一点的、厚一点的都没有,他偷盗得来的大部分钱也都用来买弟弟爱吃的酸奶、薯片……甚至强迫轩轩喝不爱喝的牛奶,仅仅是为了让他变得更高更强壮,以免被别人欺负。



他们一起生活在城中村附近一处尽是枯枝乱叶的荒地深处,搭建起了属于他们的“小家”,一张破旧的木板、两床脏乱的被子,构成了他们的小床。只要不下雪、下雨,他们就相互依偎在荒地中过夜。每天晚上,马亮会给弟弟讲故事、唱歌,两人躺在荒地上一起数星星……


以往马亮总是辗转于不同的地方,而这次,他却为轩轩停下了脚步,在荒地上待了一年多时间。


原本缺乏家庭关爱的马亮,却把自己的全部真心交付给了这个跟他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弟弟轩轩。他不许轩轩学他,不让轩轩偷东西,自己虽然身处泥淖,却依然如一束光一样守护着轩轩纯真的内心。




“野孩子”何 以为家?


2019年,关于马亮和轩轩的新闻报道一经播出,引得无数人唏嘘、泪目,也让“困境儿童”这个如影子一般的群体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当中。


所谓“困境儿童”,是指因为家庭贫困、自身残疾以及家庭监护缺失或者监护不当而陷入困境的孩子。


像马亮、轩轩这样父母虽然健在,但事实上不能提供经济支持和照料的未成年人,同样也属“困境儿童”。


相对于父母双亡的孤儿或者经济困难的孩子,陷入监护困境的儿童往往境况更为隐蔽,很难得到关注。因为家长缺位,生活和教育得不到保障,他们只能在暗地里野蛮生长。


电影《野孩子》海报


马亮偷盗案本身很简单,背后反映了“野孩子”们需要被关心、需要被照顾的渴望,以及为人父母“生与养”的话题。


马亮、轩轩看似有父母,有家,实际上却都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护,无家可归。我们不禁想,为人父母,生下孩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养,是教,是持续一生的关心和爱护。非婚生育也好,离异也好,外出务工也好,这都不能成为父母抛弃和忽视孩子的借口。


负责案件周佼警官认为,对于这部分“困境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都应该加入进来,给出自己的关注和关爱,不能等他们“犯了事,警察管”。这样的话,案子永远都破不完,人也抓不完,抓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在马亮被捕判刑之后,周佼警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依然持续关注着兄弟俩,她会去狱中探望马亮,鼓励他,帮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也四处奔波为轩轩寻找学校,安排他后续的生活。


网络报道截图


2023年5月的一篇报道提及了兄弟俩的现状,网友们都盼望着故事有一个美好的结局,马亮和轩轩能够站在阳光下,拥有普通而幸福的生活。



关注也是一种力量
让野孩子天黑时都能回家


2019年,听完整个故事的电影制片人吕旭老师,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他对周佼警官说:

马亮和弟弟是不是怕这阳光啊?所以他们一直躲着,一直躲着,躲在没有阳光的角落,只愿意在晚上出来找吃的,找喝的,数星星,唱着歌。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做点事,让阳光照进他们躲藏的角落,让他们触碰一下这阳光。或许,他们才知道,阳光是温暖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暗处的“他们”,不要让他们成为“情感”上的孤儿。

他说,一定要做一些事情,让更多人去看到暗处的“他们”。


五年后的现在,在吕旭以及他们团队的努力之下,马亮和轩轩这对异姓兄弟的故事终于被搬上银幕。与此同时,他还根据真实事件、当事人周佼警官口述、同名电影,用文字的方式继续讲述了银幕外“马亮”“轩轩”们的故事——


于是,有了这一本电影官方授权的同名小说《野孩子》。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在为小说做整体设计的时候,编辑们选用了其中一张电影海报作为封面:在绿色的原野中,两个少年依偎着彼此,象征着他们即便“生如野草”,心中仍然保有“不灭的爱与善意”。


在小说中,同样被父母抛弃的哥哥马亮和弟弟轩轩,因为偶然的相遇,两个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无人知晓在意的角落,他们光是活着,就仿佛用尽了所有力气。


幸好,他们还有彼此。弟弟无条件相信依赖着哥哥;哥哥则为弟弟保留他内心唯一的善意,即便自己深处泥潭,也要拼尽全力为弟弟“偷”一个光明的未来。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再次感受到马亮和轩轩超越了血缘的兄弟情深,还可以了解到银幕之外“马亮”“轩轩”“大毛”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关注到像他们一样身处无人知晓的角落里的“社会困境儿童”,将关注汇聚成力量,让“野孩子”不再野蛮生长,而是有家有盼,好好长大!



电影《野孩子》同名小说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