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正德皇帝是一个十分荒唐的皇帝,从他建豹房游乐玩耍不务正业就可以看出来。传说,他有一次更是荒唐地禁止民间养猪,其缘由更是奇葩……
明朝的正德皇帝叫朱厚照,是一个荒唐的皇帝。他二十七岁生日这天,面对百官的朝贺和满桌的美味佳肴,刚刚还喜笑颜开的他却忽然阴沉了脸。只见他盯着一盘红烧猪肉对内阁首辅杨廷和说:“快写个《禁猪令》,从今以后,全国禁止养猪!胆敢违抗者,全家老小发配边疆!”
“是,臣遵旨!”杨廷和见皇上满面怒容不敢抗旨,也不敢问为什么,只好写《禁猪令》去了。他一走,朱厚照怒气冲冲地一甩衣袖也走了,留下文武百官望着满桌的美味佳肴,谁还敢动筷子?《禁猪令》发布后人心惶惶,谁都怕违反禁令发配到边疆做苦役。
派下去私访的官员从全国各地回到京城后向朱厚照报告,一路上他们明察暗访,根本就听不到猪的叫声,各个餐馆里也见不到猪肉了。朱厚照听了非常高兴。没有了猪,老百姓过日子就遇到了很多不顺心的事,特别农民们,怨声载道。
终于有一天,朱厚照发现,他吃的粮食没有以前的好吃了、蔬菜也没有以前的鲜嫩了,于是就问身边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个姓李的太监就说:“皇上,是不是去乡下看看?”朱厚照本来就是一个爱玩的人,于是就和李太监微服去了京城郊外的乡下。
田野里还有没收割完的庄稼,朱厚照看到那些庄稼都是蔫蔫的,菜园里的蔬菜长得也是毫无生机,就去问一个老农:“老人家,你们的庄稼为什么长得这么差呢?是地不好,还是天老爷没给足雨水?”
那老农哪认得皇上,就气恼地骂道:“天是块好天,地也是块好地,今年可以说是风调雨顺。可皇上不知怎么发了神经,忽然下个《禁猪令》不准养猪了!客官,你是城里人没种过庄稼,但也听说过‘庄稼庄稼,靠肥当家’吧!皇上不准养猪了,俺乡下人拿什么肥田?种出来的庄稼和蔬菜不但产量低,也不好吃了,我看这个皇上还是早点死了好。”
“大胆!”一个农民咒皇上早死,这还了得!李太监当即就要治老农的死罪,但被朱厚照止住了……
挨了一顿骂,朱厚照这才晓得《禁猪令》坏事了,难怪历朝历代都没禁止过养猪呢!原来养猪和吃饭吃菜的关系竞连得这么紧……于是就对李太监说:“回去后告诉杨首辅,老百姓可以养猪了,要他赶快写一个关于《取消养猪令》的文告发下去。不过,从今以后不准再叫‘猪’了,就改个名儿叫‘豚’吧。”“是,皇上。”
两个月后,关于《取消禁猪令》和允许“养豚”的布告就发到了全国各地。老百姓虽然感到高兴,可一时又到哪里去买“豚”呢?
好在山高皇帝远。自从《禁猪令》颁布后,那些远离城镇的穷乡僻壤、深山老林的乡民们并不害怕充军发配,因为边疆不见得比他们居住的地方苦;只要不砍头他们就不怕养猪,依然是千瓢食万把糠地喂养着,使得猪儿们没有灭种。眼下,又允许养什么“豚”了,这“豚”不就是猪么?他们叫不惯,还是叫猪,物以稀为贵,猪的身价一下子翻了好多倍,让穷了几辈子的山民们发了个小财。
《禁猪令》取消后不久,就从京城里传出了皇帝先前为什么不准养猪的秘闻……
原来,正德皇帝朱厚照出生的那年是辛亥年,因而他的生肖属“猪”。他二十七岁生日这天,看到酒席桌上的猪肉时,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生肖,不觉大吃一惊:这吃猪肉不就是吃他么!而且马上又想到了大明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朱”与“猪”同音,杀猪吃肉不就是吃掉朱家天下么?这还了得!所以当即就阴了脸,马上令杨廷和写了《禁猪令》,留下了千古笑谈。
当然,这事在古代叫做避讳,而关于正德皇帝改名之事却是错误的,因为在古代猪就叫豚,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就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说法,可见豚的称呼自古就有……
朱厚照: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明朝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在其在位期间(1506—1521),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可见其对伊斯兰教的推崇。
他还亲自写了许多赞美伊斯兰教的诗,后来被编辑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诗》。在这里,举其中一首作为例子,诗曰:“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
明武宗朱厚照还有一个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兰(mejid-Allah),意思为安拉的荣耀。
说完明正德皇帝,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朱厚照为什么会信奉伊斯兰教,是不是有什么缘故,还是他就是明代唯一一个特例呢?
他当然不是明代仅有的穆斯林,说起明朝皇室信奉伊斯兰教,要追溯到其开国皇帝朱元璋。目前学界对此问题还有争议,但其中的一派就认为,朱元璋本身就是回族。我在这里列举此派观点的两个主要依据。
一个就是朱元璋对其父母的安葬形式。据《明史》记载:“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而什么是“克葬”,又如何“克葬”的,《明史》并没有详细记述。
而在海外史学家黎东方博士所著之《细说明朝》中,则说朱元璋是在邻居的帮助下,与其二哥朱兴盛一起将其父母和大哥朱兴隆的遗体,用白布裹起来而下葬的。照此推断,《明史》中所谓“克葬”,即伊斯兰教中规定,穆斯林去世后,必须先穿“克凡”(白布殓衣)然后土葬,故朱家当为回族。
第二个就是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主要将领都是回族。元末蒙古统治者把大量的回回人、色目人从大都、中都贬到豫南、淮西等地区。朱元璋当时就在这些地区,发展联合了许多色目人、回回人组成起义军。在这些回回人中,涌现出后来的明朝开国功臣名将,著名的有常遇春、胡大海、冯国勇、冯胜、丁德兴、蓝玉、沐英、华云、李文忠等。因此中国民间流传着“十回保一朱”和“十大回回保明朝”的说法。
再有就是朱元璋的夫人马皇后是回民,因为她的后裔尚存。
朱元璋登基后敕建清真寺于南京、西安及滇、闽、粤等地区。南京清真寺赐名“净觉寺”,落成后朱元璋数次临幸,并御制至圣《百字赞》赐清真寺,其文如下:
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受授天经,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民,五时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穷民,拯救患难,洞彻幽冥,超拔灵魂,脱离罪业。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从《百字赞》中不难看出,朱元璋高度赞颂了真主和穆圣,褒扬了伊斯兰教。如果他对伊斯兰教没有信仰和深刻认识,是写不出如此赞文的。
正德皇帝是否信仰伊斯兰教,这是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不过自明清以来,中国民间,尤其回民聚居区流传着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马皇后及扶助朱元璋开创明朝天下的文臣武将多为回民,如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冯国用、冯胜、胡大海、蓝玉、汤和、邓愈、华云等,在起义前不但彼此相识,而且是拜把为兄弟的回民,故民间才有“十回保一朱”和“十大回回保明”之说。但是,明正史并未提及朱元璋的族属和宗教信仰,而只记载他在起义前当过“和尚”,也未载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丁德兴、华云、沐英等武将的族属和宗教信仰,在《大明英烈传》中主要宣扬他们的武功业绩,形容他们为“刚烈之回民”。
现代以来,穆斯林史学家从他们的出身、思想言论和行为以及从他们的后裔中考证出他们的族属和宗教信仰,确定他们是元代来自西域,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其中多数为回回。因此,回族中世代相传是有一些根据的,而不全是凭空臆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