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开始在中国上映的迪士尼电影《白雪公主》正在中国的影院里为票房呻吟。
上映5天后,这部新鲜电影在中国的排片数已经跌到了第14位,甚至日收入,都不如春节档颇受争议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但是和娱乐比起来,在中国的体育版权市场,巨无霸一样存在的,还是洋IP。
3月24日本周一,NBA中国与快手共同宣布双方续签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快手将继续作为“NBA中国官方短视频平台”及“NBA中国视频内容创作社区”,为球迷带来精彩互动和内容。
除了国内媒体之外,关注科技新闻、产品爆料和行业动态的《passionategeekz》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这是去年10月腾讯花费巨资和NBA达成2年的续约,继续作为 “NBA 中国数字媒体独家官方合作伙伴” 与 NBA 深度战略合作至 2027 年之后,又一家和NBA续签协议的公司。
3个月前,NBA宣布和金沙中国有限公司达成多年合作协议,双方将从2025年开始,将NBA中国赛引入中国澳门。
NBA中国赛回归第一年,布鲁克林篮网队和菲尼克斯太阳队,将分别于2025年10月10日和2025年10月12日在中国澳门参与季前赛的争夺。
类似于UFC在几度纠结之后,将自己的中国赛放在澳门的翻版。显然澳门给予了更好、更为便利的条件。
目前中国的体育市场IP,处于调整当中,以最职业化的中超和CBA为例,中超2023年的新版权合同只有5年7.5亿人民币,而CBA的版权收入则是5年40亿人民币。
两者相加、平均每年大概为1.31亿美元,而按照《华尔街日报》在2019年的报道,腾讯在NBA版权上的支出是5年15亿美元。
光NBA一家,每年在中国市场带走的版权费用就高达6.2亿到7.5亿美元之间。
按照美国媒体的估计,NBA收入的大约10%,来自于中国市场。
当然,在市场中,各家商家之所以会积极购买NBA的版权,是因为其娱乐作用和头部效应不可替代性。
中国的体育市场,缺乏能够抗衡NBA的《哪吒2》,所以其在细分市场才会被多家公司热捧。
目前在国内,NBA的版权合作商主要有4家。
包括腾讯的数字媒体独家版权(覆盖直播点播和短视频权益)、央视的电视端免费公共播出版权,咪咕的部分场次直播和短视频二创权。
而这次快手将继续作为“NBA中国官方短视频平台”及“NBA中国视频内容创作社区”提供NBA的内容。
此外,还将作为“NBA 3X官方独家社交媒体合作伙伴”,通过平台覆盖14座
城市的NBA三人篮球赛事,并对其进行转播和推广,联手打造系列线下活动。
这一中国专属的衍生IP在2020年落地,去年升级到了东部和西部大区赛。
光西安的西部大区就100多支球队参加。
2024年9月在北京举办总冠军比赛的时候,还请了克劳福德来助阵。
当然,中国的版权市场对于NBA来说,只是一小部分。
去年7 月 25 日,NBA 宣布与华特迪士尼公司、NBC 环球和亚马逊达成令人惊讶的全国电视转播协议。
新协议为期 11 年,价值 760 亿美元,从 2025-26 赛季开始实行,至 2035-36 赛季结束。
华特迪士尼(拥有 ESPN 和 ABC):
继续转播 NBA 赛事,每年支付费用平均约为 26 亿美元,高于现有协议下的 15 亿美元。
将继续保有 NBA 总决赛转播权,尽管在新协议下转播的比赛场次会减少。
NBC 环球:
每年平均支付 25 亿美元,每季播放约 100 场比赛。
将在 Peacock 上独家转播每周一的常规赛,还会在周日晚转播比赛,以及转播 NBA 全明星周末和周二夜场比赛等。
亚马逊:
每年支付金额为 18 亿美元。
通过流媒体平台 Amazon Prime Video 转播部分分区决赛和季后赛、全部附加赛、季中锦标赛(NBA Cup)、66 场常规赛以及包括墨西哥、巴西、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和爱尔兰在内的世界部分地区扩展套餐(该套餐每年包括部分总决赛和分区决赛、至少 20 场额外的常规赛),同时还将转播一半的夏季联赛和部分 WNBA 及 G league 的季后赛和常规赛。
和中国相比,NBA的美国版权中,流媒体大概占据64%,而在中国,互联网贡献了90%的份额。
其在整个中国互联网体育版权生态中,占据着难以动摇的地位。
显然,NBA所提供的娱乐性、用户黏度、和让版权方获得的变现能力,都是国内体育赛事需要认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