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成因就像一张复杂的地图,上面标记着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目前学界尚没有定论。有些人生来就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这可能与基因有关。当大脑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不平衡时,也可能引发抑郁症。此外,生活中的压力、社交问题,甚至是我们的思维模式,都可能是抑郁症的“导火索”。
研究发现,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以同卵双胞胎为例,也就是遗传物质几乎相同的兄弟姊妹,如果一方被确诊患有抑郁症,另一方患抑郁症的概率约为40%,远高于异卵双胞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是抑郁症的常见病因之一,特别是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名鼎鼎的抗抑郁药物“百忧解”就是通过抑制血清素重吸收来提升大脑血清素水平。直到今天,同类型药物依然是全球治疗抑郁症的“主力军”。
从心理层面来看,消极的思维模式也是影响因素。认知行为疗法之父、美国心理学家亚伦· 贝克发现,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被歪曲的认知,如对自己、世界和未来的负面认知,可以显著改善抑郁症状。贝克由此提出了认知三角模型,还开发了贝克抑郁量表(BDI),被广泛用于测量抑郁严重程度。
当然,压力、个人经历、社会支持等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美国心理学家马丁· 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这是指个体在反复遭遇无法控制的负面刺激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在实验中,塞利格曼通过反复电击狗,使其意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逃避电击。后来,即使有机会通过轻轻一跃逃避电击,狗也会选择被动接受,不再尝试逃避,并出现了抑郁的相关症状。
▲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现“习得性无助”
(图片来源:sproutsschools.com)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抑郁症成因的多种假说,如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免疫炎症反应等。近期,研究人员还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