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长大的一个标志:不再等待「被爱」 ·  昨天  
简单心理  ·  发疯是最小单位的「不妥协」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如何让老公孩子更爱你?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回答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1-04 11:00

正文

“昨天上午我看天气不好,想让他多加件卫衣,衣服都替他拿好了,结果他死活不愿意穿。我还没说两句,他就摔门出去,只听得砰的一声响,留下我和手上的衣服愣愣地杵在家里……”

咨询室里,惠一说到儿子的叛逆,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
那天她满脸悲愤地告诉我,她在孩子的身上倾注了所有的心力,可儿子进入高中后,不仅成绩让她大失所望,更让她难受的是,儿子对她的态度也日渐尖锐。
每次说话,儿子要么不搭理她,要么直接和她对着干。
小时候儿子有多乖多可爱,现在就有多不听话多可恨。
她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和儿子的关系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吞噬了她。
于是,惠前来找我咨询:“我的孩子是不是不爱我了?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听话?”

咨询一开始,惠详细地诉说她是怎样尽心尽力带孩子,努力为孩子规划未来的人生。
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她只字不提她的老公,当我向她表达我的疑惑时,惠下意识地皱了下眉头。
几分钟后,我主动打破了沉默。
我:“你刚才沉默了一会,似乎提到老公,你有些抗拒?”
惠:“不是不想提他,而是提到他更生气。”
我:“听起来家里都是你在围着孩子转,为此操碎了心,你老公参与家庭生活吗?”
惠:“他不参与还好,只要一参与我俩肯定吵架。我管孩子时,他经常挑拨儿子跟我对着干,以前我还想着他能搭把手,现在完全不指望了。”
我:“如果真像你所描述的那样,就难怪你生气了。”
当我表达对惠的共情性回应时,她的内心开始松动,逐渐把话题的焦点从孩子转向讲述自己的老公,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孩子背后的问题。
“从准备要孩子起,我们就说好一定要尽全力培养孩子。现在小孩竞争那么厉害,从找好学校好老师,到辅导孩子学习,哪样轻松?
可是他从不操心,反而一直和我对着干。孩子上小学时,我让孩子多做些题,他直接当着孩子面说不想做就别做了,有次还带着他出去看电影……吃苦操心的事我做了,好人他当了。
惠越说越生气,一口气控诉着老公婚后种种的“不作为”,她感觉小孩好像只是她一个人生的,有时候她想去爬山逛街,还得和老公协商,让他“帮忙”照看孩子。
即便这样,在孩子的问题上,她也永远都有错。
惠说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生病了,在老公眼里就是她没把孩子照顾好,孩子上学成绩考得不好,就是她没辅导好。
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当她想和朋友出去放松,婆婆会站出来说:“要把心思用在孩子身上,等孩子长大了,后面有的是享福的日子。”而老公就在一旁当做没听见。
类似的夫妻争吵在孩子五年级时达到顶峰,惠忍受不了提出离婚,但老公不同意。
之后,他不再和她争锋相对,而是经常借口加班,直接从家庭事务中“消失”。
说着说着,惠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嘴角抽搐着,两行热泪滚滚而下:
“我从小就渴望有个温暖的家,有个疼我宠我可以让我依靠的男人,没想到他根本没有责任心,看不到我这么多年在家庭中的辛苦,有问题的时候,他不仅不帮我,还第一时间怪我,甚至骂我是扫把星……”
那一刻,我看见惠内心的委屈如同一座大山压在她的心头,阻断了她和老公还有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
而在咨询中,当这些感受和情绪得以倾泄而出,恰恰是治愈的第一步。

随着咨询的深入,我越来越完整地了解惠的人生。
惠来自一个情感疏离的家庭,在她成长的经历里,父母经常为一些小事,三句话不到就争吵起来,日常也习惯性地用批评和责骂的方式对待对方。
这导致惠从小在家里就活得战战兢兢,生怕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遭受责骂。
长大后,她渴望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于是婚后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投注在自己的小家庭里。
令惠没想到的是,老公并没有按照她理想的方式共同来经营家庭。
婚前老公和家里亲戚的往来透着热闹,让一直以来独自生活的惠很向往。
但婚后才发觉,热闹的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这让惠难以应对,只能求助老公。
老公一开始还会做点表面工作,安抚她的情绪,但时间长了,老公越来越表现得不耐烦,甚至反过来指责惠为何总是无理取闹。
直到后面孩子出生,类似的冲突越来越多,惠感觉在老公心里,他和他的家人、亲戚才是一体的,自己始终只是一个外人。
无数次伤心过后,惠对老公彻底绝望,决心把对家庭全部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
而老公也不甘心在小家被边缘化,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问题,与惠争夺家庭的权力,以确立在家庭的位置。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跨代结盟”,即父母发生冲突时,不愿直接面对婚姻的问题,分别拉拢孩子和自己站在一队,和孩子联起手来对抗另一方。
同时,惠心中累积的愤怒、怨恨的情绪也越来越多,就习惯性地把对老公的不满、以及内心的委屈通通向儿子诉说,这时孩子就被迫地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直到儿子进入青春期,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儿子不仅对惠的依赖和顺从慢慢消失,而且经常和她对着干。
这时,惠内心的自我逐渐破碎,觉得孩子不爱自己了。
我:“当你看到儿子夹在你和你老公中间小心翼翼时,你心里什么感觉?”
惠:“还挺难过的。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爸妈经常吵架,我就像你说的那样小心翼翼,看他们脸色行事,我不希望他活得像我那样。”
我:“你大一些的时候敢怼你父母吗?”
惠:“不敢,压抑得很。”
我:“那你现在再去看待你儿子对你的态度,你有些新的想法吗?”
惠思虑片刻,恍然大悟:“我懂了,至少儿子能够怼我,不像当年的我那么压抑,他比我有力量。”
接着,我继续引导她去看见孩子叛逆的另一面:“孩子需要空间,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心理空间。我知道长久以来,你渴望能被好好地爱着。当你活得不痛快时,孩子也会体会到你的苦涩,当你无法直面你和你老公矛盾时,孩子也卡在你们中间饱受折磨。你会不会觉得很庆幸,孩子还有自己的力量,想要做他自己?”
那一刻,惠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告诉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原来,孩子并没有不爱妈妈,他只是更想成为他自己。
孩子的叛逆、顶嘴,有时是在对父母呼救。

对和儿子关系的觉察,揭开了惠心底深处创伤性的信念——即从小内在不被爱的恐惧和脆弱,这意味着她离内在受创的小女孩更近了一步。
我开始带着惠一步步深入细致地回看和探索她的生命历程,帮助她察觉到:
所有的关系,不管是夫妻还是亲子,最终都是回到自我的向内探索。
1.建立边界
边界感在任何关系中都很重要。
一个人的成熟,就在于处理亲密关系时,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从前的惠在亲密关系中,一直将从小缺失的情感一股脑地投射在老公身上。
她要么用过度付出的方式来维持情感的高浓度,要么频繁打电话,希望将对方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但这种方式只会把老公推得更远。
咨询中,惠慢慢理解了“亲密有间”才是夫妻关系最好的模样:
“婚姻就像两家分开的公司组织成一家,里面有你也有我,必须好好坐下来,彼此调教,互相协议,共同承担,而不是为争夺家庭的权力相互指责。”
2.从过度关注孩子的视角抽离出来
当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一方可能会过度关注孩子,试图在孩子身上寻找安慰,这是夫妻关系失衡的代偿。
但糟糕的夫妻关系往往使得父母内心空虚或抑郁,TA们要么无力教育孩子,要么对孩子过分控制,甚至陷入到“共生状态”。
固着于“共生”心理的人,会渴望别人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自己。两个人毫无缝隙,完全贴合,感觉这样才够亲密。
举个例子,妈妈为孩子付出了一切,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孩子在享受被照顾的同时,也被妈妈控制,失去了自我。
在共生关系中,孩子体验到的不是舒适的爱,而是低价值感和窒息感,甚至包含着内疚。
察觉到这一点,惠决心从过度关注孩子的视角抽离出来,不再一直把儿子当成自己的全世界。同时更专注于自己的成长,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3.学会理解和接纳自己
在多年的咨询经验中,我发现很多时候,人真正的苦不是具体事情带来的苦,而是不被理解。
结婚后,惠说好像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她,要成为一个好媳妇、好妈妈。
在这个指引下,惠努力学习怎样才能“出得厨房,入得厅堂”。婚后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她也努力让自己做得完美。
但这在无形中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旦自己无法做到,就会深陷自责和内疚。
作为咨询师,我非常理解惠的内疚背后的委屈,并给与安抚和支持:
“妈妈确实责任重大,但是,如果爸爸能够和妈妈一样努力,是不是整个家庭氛围能够更好一点,孩子得到的关爱能够多一点,而所谓的错误能够少一点?如果实在做不到,至少不要求妈妈事事完美,不要求妈妈必须做到最好,不要求妈妈永远没有错。”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惠放声大哭,哭了好久。
惠:“家里没有一个人和我说过这样的话,而这就是我最想要的。”
我:“是的,我知道你要的并不多,只是理解和支持。如果家里人看不见,那我们自己就对自己大声说出来吧。”
惠边哭边说,说完又笑起来。
那一刻,咨询室的阳光正好,惠的脸上开始扬起了幸福。

心理咨询是对自我行为和心灵的探索过程。
我们发现:
一开始惠被识别为对儿子的愤怒情绪,一层层地深挖下去,是对丈夫的控制、无能和失望,而最底层也是最柔软的,则是渴望——渴望获得在原生家庭中缺失的温暖和爱。
当内在的痛苦得以被言说、被看见、被理解,我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感知、去信任,甚至是改变。
是,大多数人缺乏一个表达的出口,担心无人倾听、无人理解,连想大哭一场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逐渐把哭声调成静音。
此刻,如果你也正在经历“心灵的痛苦”,请不要忽略也不要放弃自己,不妨试试求助心理咨询。
在咨询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里,你可以放心地表达真实的你,没有人会评判你、指责你,你是安全的。
当你的内在被呈现,改变就悄然发生了。而改变你的不是咨询师,是重新长出内心力量的你。
而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奇迹所在。

作者:心理咨询师刘莎莎

编辑:噜噜、笛子

图源:Pexels

刘莎莎老师是国家二级咨询师、花香疗愈师。
她的咨询非常有特色,并不拘泥于谈话疗法,而是用经典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为咨询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深入学习并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更轻松快速地抵达潜意识并达到疗愈效果。
2009年入行至今,她在婚姻家庭、恋爱心理和个人成长方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你有这些方面的困扰,可以和咨询师聊聊。
为了鼓励更多人勇于求助,刘老师特地开通了5个半价咨询名额,即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只需300元。
给自己一次发生改变的机会↓

如果,你也有被过分控制、被情感忽视、被家暴等未愈合的童年创伤,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