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信群里看到有朋友分享一道家庭选择难题,剧情大致是这样的:
1、男主和女主目前都在上海工作,男主是武汉人,女主家乡不详,有可能是江浙人,二人育有两个男宝。
2、家庭的基本财产状况是上海郊区有一套房,在两人共同名下,男方武汉有一套房,可能在男主本人或男主父母名下。
3、收入方面,目前男主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他已经在武汉找到了与上海收入基本持平的工作;女主假如从上海回武汉,收入将明显下降,甚至找不到预期中的工作。
4、现在两个宝宝面临着上学难题,男主希望举家搬回武汉,女主不同意。
OK,接下来让我们分别站在男方和女方的角度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
武汉在清末民初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国际都市,繁荣程度位居亚洲前列,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有武汉朋友开玩笑:中国城市名称前面可以加“大”字的,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汉”。
男方视角。
与女方考虑问题时相对感性的风格不同,男人做重大决策时往往脑子里有一本经济账,因为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他要为各项开支承担最大的责任。
现在面临的问题一目了然:两个孩子面临上学的问题,即使留在上海也将面临着换房压力。
因为京沪的学区等级森严,市重点>>区重点>>菜中/菜小,菜中的第一名可能还不如市重点的倒数第一。
如果走“菜小→
菜中”路线,那留在大城市“为了孩子
”
的理由将完全不成立。
更何况孩子要长期上学,双方父母未必愿意在上海一直照看下去,就算同意留沪,一家五口挤在一起,各种矛盾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因素比较隐晦——两个男宝。
站在父亲的角度,这意味着未来他们家庭要在上海准备3~4套房:一套给男女主人自己住,两套给两个男宝成家,一套给父母养老。
如果作为上海人连套孩子结婚成家的房都配不齐,那在相亲市场上是个什么段位,留在上海做个底层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对于男主来说显然压力极大。
恰好现在找到了在武汉收入基本持平的工作,回武汉不仅可以更好地借助父母力量,摆脱一家人挤一起、异地看娃等问题,将来可预期的各种压力也大大减小。
卖掉上海房子,秒变武汉大中产,男主当然会心动。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之前有个视频很火,在一场相亲活动上,主持人让所有男生站起来,然后一条条宣读某位女生的择偶要求,不满足的就坐下;当读完最后一条时,全场只剩下一位男生还站着。
女方视角。
在女方看来,男方的这一做法其实是破坏了两人结婚的默契。
两个外地人在北京/上海恋爱结婚的潜台词,是默认双方以后都会在北京/上海发展(
除非二人是老乡,那样向家乡省会迁徙起来阻力小一些
)。
设想一下,假如男方谈恋爱之初即要求女方结婚后跟他一起到武汉工作生活,女方大概率会拒绝这门婚事。
现在婚也结了,孩子也有了,你突然说要举家搬迁回你的老家,岂不是在绑架对方?
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再切换到女方父母的视角。
当两个外地家庭共同支持孩子在上海安家时,会给人一种平等、等距的感觉,但当女儿跟着去武汉,长期与公公婆婆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时,则会有一种“女儿嫁过去”的不平等感(
换到男方视角类似于“儿子入赘”
)。
如果其中一方的城市等级明显高于另一方,比如是京沪本地人,那无可厚非。
可让小家庭从上海搬去武汉,女方就会说了,为什么不搬到我们的省会杭州、南京呢?
实际上,女方本人要为这场迁徙付出太多太多,包括工作收入,对新环境的适应,以及未来潜在的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更加依附于男方。
女方最希望的场景自然是“All in”上海,让男方把武汉的资产通通处理掉,投入到新家庭在上海的建设中……
2022年全国高考985录取率水平。虽远不及上海,但湖北省的排名还算可以,毕竟省内的武大、华科可以适当照顾一下,不过一本达线率湖北省的排名就比较靠后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人视角各不同。
在双方已经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就是一方给另一方进行“找补”。
如果女方同意跟随男方回武汉,那无论将来她工作收入如何,男方都应视为女方付出巨大牺牲,要在各方面更加照顾女方。
而如果男方同意留上海,特别是在购房置换时把武汉的资产全部投入进来,那女方也应当感激男方的付出。
说起来,男女在规划未来时的矛盾其实长期存在。
男人更倾向于保守考虑,走稳健路线,但有时会错过机会,不够坚决。
女人倾向于“取法乎上”,车到山前必有路,但关键时刻很可能得靠他人兜底。
由此也出现中产家庭男生退居二线城市、中产家庭女生留守一线城市、一线城市相亲圈男女比例日趋失调的现象。
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家庭如同一家小公司,有财务问题,有发展问题,有利益分配问题,有合伙人(夫妻)关系问题。
前段时间跟一位创业做老板的朋友聊天,按照他的讲法,他工作的主要内容其实并不在公司业务上,而在与各种投资人、合伙人的沟通。
沟通是一件很有艺术的工作,自古以来的杰出领导者都是做思想工作的高手。
但
沟通又是一件无法量化的工作,意志不坚定、急于求成的人往往很难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