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叶克飞
我的跟团旅行经历非常有限,且基本发生在年少无知时。但就是这寥寥几次经历,也让我见识了不少世间猥琐,比如中年电工冒充其他职业调戏女导游,比如一路不停、毫无技术含量和底线的黄段子,比如在购物点的疯狂上当和在景点的肆意破坏……
这十年来,我未曾再跟团旅行,倒是整天在新闻上看中国式旅行团满世界丢人。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认为不应妖魔化中国旅行团。其实我也赞同不应一棍子打死,但“中国式旅行团”已成专有名词,意味着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一堆“毛病”,要说丝毫不具备普遍性,那也是自欺欺人。
但在我看来,“中国式旅行团”的存在,并不等同于中国游客素质低。昨日贾选凝老师的《
改善两岸关系,要靠文艺青年
》一文便指出,台湾人所反感的“陆客”,其实是指那些走到哪儿都一拥而上、吵吵嚷嚷、热衷购物的旅行团,而那些热衷单车环岛游、耐心做攻略、深入体验台湾风土人情的自由行游客,不但不惹人反感,还因为“文艺气质”与台湾无比契合,反倒极受欢迎。
其他地方同样如此。以东南亚为例,它一向是中国游客的冲突高发地,这之中有宗教和风俗因素(如泰国寺庙曾因遭破坏而拒绝中国游客入内),也与当地旅游业良莠不齐有关,但最大原因是东南亚作为境外游的入门级地位。因为这地位,所以中国游客众多,也少不了那种不多搞几个购物点就注定赔本的超低价团。
这种团问题多多,食宿条件恶劣,行程起早摸黑疲于奔命,自费项目多,充斥购物点,参团者的素质也极为可疑,起码认知能力就极其有限——
有点常识的话,怎么会参加这种团?
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游客负面新闻,也多出自旅行团。但与此同时,东南亚也是自由行的入门级选择,清迈等地完全被自由行游客所占据,依然是文艺青年拥抱小清新旅行地的模式,与台湾无异,也相当契合,甚至皆大欢喜。
同理,在法国巴黎老佛爷“买买买”的中国旅行团,与欧洲小城里偶尔可见的自由行游客也是两回事。前者往往成为当地媒体嘲笑的对象,在国内也会沦为“丢脸丢到国外去”的靶子,后者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游客”,没什么可赞扬之处,但起码不似异类,行走于异国他乡,不至于令人侧目。
两种游客,两种面貌,甚至会带来“不同的中国”。我不知道老外是否会对此感到疑惑,但作为一个自由行爱好者,我时常会因为另一类中国式游客的存在而感到尴尬。
有一年,我在德国自驾游,某日上午抵达著名的罗腾堡。这座童话之城小而精致,又因其被老城墙环绕,有一定封闭性,简直是旅行团最爱,导游将人带进城门即可撒手不管,任大家闲逛,到时间在城门口停车场集中即可。以我的性子,越是旅行团必游之地便越没兴趣,但既然途经,便停车进去溜达。因为时间尚早,小城静寂,连行人都见不到几个。正享受这安宁,背后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回头一看,我的个天!只见数十名中国游客呼啦一下从老城门涌入,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这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占据了整条街道,从人行道到石板铺就的马路,一排排急速前行。导游跟在最后面,嚷了两声“慢一点”,但无人搭理,他便不再出声,心不在焉跟在后面。
因为是石板路,这些中国游客又多穿皮鞋,脚步声在静寂的小城里显得特别刺耳。男人多已中年,上身穿衬衫或者有领T恤,下身是西裤,皮带上系着钥匙和手机皮套,有些是皮鞋白袜子,有些是旅游鞋,有几人拿着入门单反装腔作势,也有几人举着iPad蹲着马步拍照,互相以“书记”、“X处”、“X科”称呼。至于女人,要不就穿着高跟鞋在石板路上深一脚浅一脚摇摇晃晃,要不就凉鞋配短袜,仿似回到了八十年代,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拍照,摆出各种造作姿势。
他们的嗓门都极大,有人问这里是否需要门票,导游非常没好气地表示不需要,有人说这里有啥好玩的,商店都没开门,也有人说这里真漂亮,咱中国的小区也该这么建……我在下一个十字路口选择与他们分道扬镳,因为真心害怕被当成跟他们是一伙的。可惜小城太小,道路彼此相通,走不了几条街又会见到他们。
2014年和2015年,我两次“拜访”心中最美之城——布拉格。前一次正值晚冬,算是欧洲的旅行淡季,没见到中国旅行团,倒是见到一些自由行的同胞,彼此微笑致意。后一次则是盛夏时节,是欧洲游客最多的时候,布拉格也人满为患,虽无损美感,但终究过于喧嚣。最热闹的老城广场人头涌涌,连街头艺人都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几乎被淹没。吹巨型泡泡是街头艺人常见的玩意儿,一向围观者众。
当日恰好有一个国内旅行团,几个大妈拿着手机和iPad拍照,总嫌角度不对,但又不通外语,就跑到街头艺人面前打手势,让他往某个方向吹,还要吹出某种形状。街头艺人被缠个没完没了,只好伸手指天,表示自己再能吹,也拗不过风向,你们要求的角度,臣妾做不到啊!大妈们虽然跟街头艺人无法语言沟通,但彼此间聊得很欢,扯着大嗓门喊“我是让他往这边吹!”“你那样没用,还是拍不清!”“你别瞎扯,我不比你清楚啊!”旁边的老外一脸困惑地望向她们,显然以为她们在吵架。那一刻,我也很尴尬。
▲
布拉格街头艺人
至于中国旅行团最被诟病的“买买买”,因为我极少购物,所以很少遇见。像巴黎这种地方,去博物馆溜达还嫌不够时间,街巷间的意外之美还来不及邂逅,哪里有时间去老佛爷之类的地方扎堆?当然,更主要的因素是没钱去掺合。唯一的遇见发生在今年夏天,又是一次尴尬的经历。
当日我从法国东部驾车北上,前往德国法兰克福机场,途经某奥特莱斯,便停下看看。我一向着装随意,夏天最喜欢圆领T恤加牛仔裤,在欧洲买运动品牌的圆领T恤实在便宜,一件耐克还不到五十元人民币,所以我每次出游都会买上几件。在一个综合卖场里,当我捧着总价还不到两百元人民币的几件T恤在收银台前排队时,前面那两位穿着西装、一看就像出差而非旅行的仁兄,拿着整套西装、手提包和钱包买单,互相讨论着购物经,嫌弃欧洲太落后,购物地方太少。
但最让我尴尬的不是他们的嗓门,而是那位金发碧眼的收银员,只听她微笑着用中文问了一句“发票?”那一刻,我真心无地自容。不过老外也分得清楚,轮到我买单时,她看了看我手里的东西,知道我没啥出息,就不会问我要不要发票。
也是在那个购物村,我遇到了大量中国游客。他们行色匆匆,手里拎着大包小袋,扯着大嗓门讨论各种品牌。还有人甚至做了详细攻略,画了购物村地图,那劲头跟我做自驾行程攻略有得一拼。
说来也有意思,二战之后,欧洲见识了一波又一波暴发户。六七十年代,大量美国游客涌入欧洲,欧洲报纸也充斥着美国游客没素质的报道,甚至直到今天,美国游客的大嗓门也不弱于中国人。到了八十年代,则是日本人和韩国人,如今轮到了中国游客。
从这个角度来说,欧洲人实在见多识广。也因为欧洲旅游产业成熟、设施完善、人口素质相对较高,中国旅行团口碑虽不佳,但与当地人的表面冲突却相对较少。相比之下,我们所见到的中国游客与当地人酿成冲突的新闻,多半发生于东南亚和韩国。有意思的是,根据我的观察,在欧洲旅行的东南亚和韩国旅行团,素质一点也不比中国旅行团高,也是喜欢大声嚷嚷,喜欢一窝蜂拍照。
同样是亚洲面孔,日本游客的素质当属第一。我在旅途中见过的日本旅行团总是十分安静,大家默默听导游讲解,仔细观看每一处景致。而在公共场合,无论是机场、酒店还是餐厅,日本旅行团从不会乱不会挤,也从不会大声喧哗。而且,日本旅行团的行程往往颇具深度,我常能在一些不太知名但充满魅力的城市见到他们,而那些十天就七国八国的中国旅行团则绝不会在那里出现。
自由行游客与旅行团的两种面貌,也许与素质高低有关。如果不是那种刻意的背包穷游,那么自由行的花费明显会高于跟团,起码机票、酒店、饮食和当地交通这四大块儿就是极大的开销,如若热衷自驾,还要考虑油耗等因素。但也正因为一切自助,所以不会出现超低价团的混乱安排,一切会为自己负责。能自行妥善安排旅程的人,起码具备了良好的处理事务的能力。
另外,能够在海外自由行的游客,即使是入门级的东南亚,也
意味着他有能力独立面对陌生的文化、语言和习俗,这不但需要胆量,也需要多元化的思维和基本的沟通能力。
当然,这也使得自由行的游客获益更多。旅行团其实仍然是一个中国人的圈子,导游可以安排打点一切,游客只负责看,并没有机会与异国文化产生交流,但自由行的游客则不然,他往往能深刻体会到当地文化的不同,洞悉旅行真正的意义。
关于自由行游客的另一个发现也让我颇多感触:我热衷历史和人文,常常会去一些不知名的小城,在这些城市里很少会见到游客,更别说亚洲面孔,但偶然遇上,基本都来自日本。显然,他们对旅行的理解,也早已超越了所谓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也不局限于那些知名的大都会与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