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威胁,而是已经在我们眼前潜伏的重大风险。”
“尽管这些全球宏观‘灰犀牛’带来了挑战,但它们也蕴藏着潜在的机遇。”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预测未来,而是识别那些我们忽视的巨大趋势,并为之提前做好准备。”
“灰犀牛”这一巧妙比喻源自经济学家米歇尔·渥克的著作《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与“黑天鹅”比喻小概率且影响巨大的事件不同,“灰犀牛”指的是那些大概率且具有巨大影响的潜在危机。
灰犀牛常见于非洲草原,初看起来缓慢而笨重,你以为有足够的时间躲避。然而,当它冲到面前时,巨大的身躯和惯性让你来不及反应,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冲撞过来。
美国当地时间1月20日,特朗普即将在白宫宣誓就职,而在就职前夕特朗普就带来了一只“灰犀牛”。
当地时间1月18日特朗普在其社交账号上发文,宣布推出个人Meme币TRUMP。该Meme币上市后,市场反应热烈,据CoinGlass行情数据显示,涨幅一度达1250%,币值达40亿美元。
币圈都懵圈了。
在近日2025香港ARK Wealth 新春特别峰会上,米歇尔·渥克受邀发表演讲,她很有预见的说到:
“我认为,不确定性在新的美国政府中将不再是一个“缺陷”,而是‘特征’,它不是一个意外或副作用,而是特朗普行事方式的体现。”
渥克的交流贯穿了“灰犀牛”的概念原点和关键主题:我们往往过于关注短期的市场波动,而忽视了那些潜在的、却极具破坏性的“灰犀牛”问题。
她一开始就列出了一个全球宏观重大风险清单,包括对气候变化、地缘政治、人工智能、贸易冲突以及(美股)资产估值过高等状况的担忧。
并针对全球金融的“灰犀牛”一一拆解,哪些危机有共识,哪些还没有被充分认知,更重要的是,其间孕育着哪些潜在的机会。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全球风险管理的专家,渥克确实深刻理解投资者和企业家所面临的挑战和关注点。
她的演讲充满了数据和案例,而且不断不断提出了思考的问题,进一步想,反过来想,因为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的认知“灰犀牛”,也更好的去应对。
这场峰会中,ARK Wealth还进行了一次有关“灰犀牛”的互动调研,在场企业家和高净值客户就四大核心问题给出了自己的首选答案:
48%的客户认为在特朗普2.0时代下,个人全球资产配置难度更大;
54.41%的客户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对新周期的经济影响最大;
59.9%的客户认为地缘政治稳定性是最大的灰犀牛风险;
37.74%的客户认为自己急需在保险和身份规划的配置。数字资产则紧随其后。
很有意思。
聪明投资者(ID:Capital-nature)将1.2万字整理出来,希望独立思考的你跟我一样有获得感。最后还附上了互动环节更多嘉宾的部分观点。Enjoy it~
图注:米歇尔·渥克在2025香港ARK Wealth新春特别峰会上全球宏观的“重大风险清单”
每到这个时间节点,我们都会看到许多“年度重大风险”清单。今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其中有几份清单不再只是列出“重大风险”,而是将它们称为“重大关注点”或“不可预测情景”。
这实际上拓展了传统预测或预言的边界,更加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
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大多数“重大风险清单”实际上反映的都是那些让我们夜不能寐的事情,那些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然而,“重大风险清单”这个词本身并没有涵盖潜在的机遇,也没有探讨如何成为那种在问题中看到解决方案的人——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企业家。
我希望能挑战下这个角色。
我试着通过生成一些有趣的图像来代表这些风险和挑战,我相信你们在头条新闻或者这些预测清单中可能都见过类似的内容。
比如,气候变化。我一直密切关注洛杉矶的情况,对那里发生的事情感到非常担忧。
我有几位朋友失去了家园,还有他们的亲朋好友也深受影响。气候变化正在失控。再比如,今年飓风季节我们看到的毁灭性洪水。这些都让我深有感触。
除此之外,还有地缘政治的担忧。某些方面的紧张局势比历史上许多时期都更加严重。在美国,我们对国家内部的分裂感到非常焦虑。美国的两个“部分”在争夺“这个国家究竟是谁”的定义。
我有时甚至觉得,这个国家与我成长时被教导的样子完全不同。关于美国政治的种种忧虑,我只能委婉地称之为“政治混乱”。
还有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比如,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以及在我看来被过度渲染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变得有感知并统治世界”的想法。
我更倾向于关注人工智能在虚假信息、滥用等方面可能带来的问题。这些稍后我会详细谈。
此外,还有对贸易冲突的担忧,特别是在美国当前紧张局势的背景下。贸易冲突会进一步加剧经济放缓的问题。
同时还有资产估值过高的风险,这可能导致泡沫破裂。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美国的商业地产市场,看到许多价值上亿美元的资产仅以原价的一小部分出售。此外,许多商业区正在经历大规模的转型。
种种问题接踵而至,因此我将重点讨论这些问题对全球宏观环境的影响。事实上,这些问题彼此之间有许多交互作用。
应对“灰犀牛”的五个阶段
不过首先,我想花点时间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考。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灰犀牛”关注的是如何应对,而不仅仅是识别问题。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已经识别出了许多问题,甚至可能超出我提到的范围。我也相信大家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这些问题如何应用于自身的业务、投资以及未来的战略。
一种非常有效的思考方式是,以极为坦诚的态度审视应对方式:你自己是如何应对的?你的组织是如何应对的?你的竞争对手、政策制定者、员工、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又是如何应对的?
这些人是否在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或者抓住眼前的机会?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我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否认”,顾名思义,就是闭耳塞听,不愿意承认问题的存在。比如,气候变化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如今,否认气候变化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我刚刚看到一条新闻标题说,2024年是全球平均气温首次超过1.5摄氏度的“警戒线”的一年,而这个“警戒线”是我们不应该跨越的。
我认为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加速变化。
通常,当人们找到我时,他们已经不在否认阶段了,但他们的某些利益相关者可能还处于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徘徊”。这时,人们已经不再否认问题的存在,他们知道问题确实存在,但会找出无数个理由来证明自己无法采取行动。
这种情况我们经常在政策制定者、决策机构、董事会以及一些公司中看到。人们不愿意做出改变,他们过于关注障碍,以至于无法抓住机会,也无法避开即将到来的大问题。
当然,识别障碍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你没有对问题进行分析,你就无法解决它。而这也正是从“徘徊”迈向第三阶段“诊断”的关键点。
这意味着从“这就是我为什么无法采取行动”转变为“解决问题需要什么”。这可能涉及一些关键问题:
你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如果没有,该如何获取?
你是否得到了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如果没有,如何与他们沟通?如何了解他们的动机,从而推动他们采取行动?
你对特定情况了解多少?是否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有时候,对于某些逐渐被淘汰的产品或想法,可能根本没有清晰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性破坏”——让灰犀牛直接碾过去,重新开始。
在诊断阶段,你需要评估问题的严重程度:
问题到来的速度有多快?离你有多近?影响有多大?它会影响到谁?
谁有权改变现状?这些权力是否与受影响的人相匹配?
通过这些分析,你可以进行战略性的解决问题分析。
当这些都考虑清楚,并明确方向后,你会进入第四个阶段“恐慌”的状态。但我建议大家,在到达真正的恐慌之前,创造一种紧迫感,以推动行动。
“恐慌”阶段就是每个人都在大喊:“快做点什么!任何事都行!”但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即使有事先制定的计划,比如飓风应对计划、野火应对计划或大流行病应对计划,你也需要确保某个有能力执行计划的人被赋予权力,能够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同时,你还需要了解动机,从而说服人们在问题变得不可控之前采取行动。
最后阶段是“行动”,顾名思义就是采取行动。但很多时候,人们在采取了行动后就止步不前了。他们觉得:“好了,问题解决了,我已经尽力了。”
但事实上,行动之后需要进行跟踪。你是否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如果没有,如何调整你的应对措施?
在我接下来讨论这些全球宏观层面的“灰犀牛”时,请大家始终在脑海中思考以下问题:
你的应对措施是否得当?
你是否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清晰的想法?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在美国经常听到类似的声音:人们对当前局势非常担忧,他们会说:“我想做点什么,但我已经投票了啊,可接下来我还能做什么呢?”
这种困惑和无力感正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中一个关键点是,人们是否拥有改变现状的力量。
我知道在座的许多朋友都是企业家,你们习惯于将一个想法付诸实践,并采取行动。因此,今天能和你们在一起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
“灰犀牛”有挑战也有潜在机会
接下来,我想总结一下我脑海中的一些想法。
我认为,尽管这些全球宏观“灰犀牛”带来了挑战,但它们也蕴藏着潜在的机遇。
比如,商业周期正在转变。我们看到经济增长放缓、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某些地区出现的金融压力。
这些现象其实是正常的——凡事有涨就有跌,商业总是循环往复的,繁荣不会永远持续。
过去七年,我们经历了一个流动性异常充裕的时期,而现在,这种流动性正在逐渐收缩。
经济增长放缓的另一面是,“创造性破坏”与创新往往会在此时发生。
经济衰退通常是许多初创企业汇聚力量、开始运转的时期。人们重新调整自己的风险评估方式,意识到他们可能不再拥有稳定的工作,这反而促使他们勇敢一跃,因为失去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正是许多人选择回到学校继续深造的时机。
因此,一些人的风险评估会发生变化,这也带来了成长中的机会。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某些时期,风险资本在疯狂追逐各种初创企业时,资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盲目扩张的现象很常见,有些资金甚至被浪费在奢侈派对或CEO的私人享乐上,而不是用在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资产高估值。不同市场的情况差异很大,我稍后会具体讲一些指标。
很多人在公开市场上追逐较低的回报,比如债券市场,人们关注周期的转换,包括“利率高位维持更长时间”的风险。随着经济放缓,股市的回报率不再像以前那么高,这可能会创造一些潜在的价值投资机会。
就美国的消费市场而言,我们看到了一些压力。同时,过去几年利率上升,一些公司未能在疫情期间低利率环境下延长债务期限,现在可能会遇到麻烦。
政府也面临着一些压力,但这可能会带来不良资产的投资机会。
我职业生涯的起点是20世纪90年代初担任新兴市场债务的分析师,这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处理困境主权债务和不良资产时,我的观点始终是:越早承认问题不可持续,并尽快解决它,就越明智。
这种逻辑适用于商业地产等领域,我们已经在美国看到了一些相关机会。
在货币政策方面,挑战也不少。比如去年秋天,美联储下调利率,市场利率却不降反升。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许多数字化和金融科技的创新,这为信贷、金融工具和优化资金流动方式提供了新的机会。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也带来了气候科技投资和金融机遇,紧迫感在逐年加剧。但我认为,洛杉矶的大火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真正的“警钟”,提醒我们需要采取更快的行动来应对。
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吸引巨额投资。许多公司都在高喊:“现在就是AI的时代!”但实际上,人们并不确定他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关于AI投资将带来多大生产力提升的预测五花八门,各种数据层出不穷。
然而,目前存在大量“好钱追坏项目”的现象——许多资金投向了无效或低效的方向。这一状况亟须进一步梳理和改进。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关注点集中在什么才是高质量的AI投资。这不仅涉及企业如何应用AI,也包括AI在新领域的应用、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
然后是贸易冲突的问题,巨额关税上调的威胁确实令人担忧。但从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机会,比如不同国家对全球化采取的不同方法。
去年秋天,我在北京的一些对话中听到了关于全球化不同应对策略的讨论。这些讨论揭示了其中蕴藏的机会。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疫情后流动性繁荣
接下来,我将更详细地探讨这些问题,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开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不断下调其全球增长预期,我们也看到许多私人机构的估计出现类似趋势。
我认为,现在国家之间的分化正在加剧,经济失衡和各地区商业周期的差异正在显现。因此,地理上的差异化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新兴市场可能会再次涌现更多的机会。因为它们的起点较低,更容易实现快速增长。
此外,政策层面也会施加一定压力,要求改变国内和国际间的一些经济失衡。我们会看到国家内部和之间更加注重“向内看”的趋势,这也是保护主义情绪的来源之一。
我甚至认为,要解决一些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国家需要更多关注国内问题。
因为政治家们经常使用的“老套路”是,当他们在国内处理得不够好时,就试图把问题归咎于其他国家、移民或者其他外部因素,以此转移公众视线。
在经济增长放缓时期,风险和回报的权衡会发生变化。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这恰恰是许多初创企业兴起的时期,也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调整思路和设定新优先事项的契机。因此,这一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
然而,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限制正在显现。
我们看到,在很多情况下,货币政策并没有像预期那样推动增长。许多政府在疫情期间大量赤字支出,而在疫情后仍然延续了这一趋势,因此他们的财政预算将不得不开始收紧。
我看到一个预测显示,2025年全球政府预算赤字的平均占比将达到GDP的5%,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而届时,仅有少数国家能够实现预算平衡。
此外,国家偿还国债所需支付的利率也在不断上升。这将进一步加剧财政压力,使许多政府在解决问题时面临更多的限制。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滞胀的出现。
但与此同时,这也为创造性破坏和创新打开了窗口。那些愿意投入“耐心资本”的投资者将能够找到机会,预测未来趋势。
资产估值过高,“软着陆”的可能性
这也让我想到了资产高估值的问题。
以“巴菲特指标”——市值与GDP的比值为例,这一比值目前超过200%,远高于历史水平。这表明股市的估值处于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同时,我们还看到市场的集中度问题,比如被称为“七巨头”的科技股占据了很大比例。
这种市场集中度意味着,一旦这些公司开始受到冲击,市场可能会出现大幅下跌。但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为其他市场领域带来机会。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经济增长放缓将降低未来的盈利预期。如果通胀真的如一些人担忧的那样回升,这可能会在名义层面上提振收益,但不会在实际层面上产生太大影响。
过去一年,无论是在美国、欧洲,还是亚洲,我们都看到商业地产市场出现了巨大波动,价值大幅下跌。
不过,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创新性举措。例如在芝加哥,人们正在制定计划,改造老旧建筑,重新焕发市中心的活力。
在美国,A级和B级物业表现相对稳定,而老旧物业则需要投资,并往往以低价出售。许多城市正尝试重新规划市中心的布局。
这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展示了在当前环境下创造性破坏和创新的力量。
商业地产可能是股市未来走势的一个先兆。
债务临界点?这次也一样
债务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在美国和欧洲,商业地产的困境已经开始向银行业蔓延。
我们可以看到,2020年代初期债务水平出现上升,这种债务增加是公共部门债务和私人债务的混合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计算得出,去年部分债务开始下降。我认为,这部分是因为人们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以及某些债务重组工作的启动。
当然,我们需要看到更多这样的调整迹象。
同时,在债券市场方面,债券投资者对未来表现出相当谨慎的态度。他们担心通胀会卷土重来,因此并不买账美联储的降息政策。
我认为我们可能会看到降息政策暂时停止。而这对于任何需要进行债务续期的情况来说,都将带来困难。
目前,许多公司已经利用疫情期间的低利率进行了债务重组,所以现在的债务续期压力还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所谓的“僵尸企业”问题仍然令人担忧。这些公司盈利不足以支付利息,不得不依赖收入来还息。这种情况无疑对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拖累。
此外,政府债务的上升也在推高通胀。我们在债务市场上经常听到“这次不同”的说法,但事实证明,从未如此。我们可以从地图中看到,一些大国的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已经高得令人不安。
同时,成熟市场的政府利息支出正在上升,这与以往的模式有所不同。过去,债务问题更多出现在新兴市场,而如今成熟市场本身的增长就较慢,却也陷入了这一困境。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当前经济增长预期的减弱情况。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债务动态,因为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企业,包括中国在内,都意识到这种高债务水平的状态无法无限期持续下去。
全球货币政策:一个谜题
在全球货币政策方面,情况非常有趣。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每月都会追踪全球货币政策。布拉德·塞瑟的研究显示,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正在放松货币政策,以维持经济增长。
但由于通胀回升的担忧,放松货币政策的步伐可能会放缓。
更重要的是,加息对通胀的影响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这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更大争论。许多现象表明,货币政策并不像预期那样起作用。
我认为这与当前加密货币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数字资产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现行货币政策的质疑以及对未来变化的关注。
当前是一个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时期,这既创造了机会,也带来了不少紧张情绪。
我并不是加密货币领域的专家,我知道这里有很多专家在场。但我认为,深入思考当前正在发生的变化是非常值得的。
各国央行正在研究推出央行数字货币(CBDC),以此作为对现有数字货币的替代方案。这也引发了我对银行系统的诸多疑问。
对于加密货币,人们通常会有很多疑惑,比如:“我该如何购买?如何使用?哪些商家接受?” 相比之下,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可能会更加便捷,尤其随着它们的推广与成熟。
这种便捷性可能对银行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重塑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逻辑。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发展领域。
随着人们寻找更加直接的货币交换方式,这为银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而且,这些问题叠加了我们之前提到的商业地产危机。
许多大型银行一开始对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资产持非常反对的态度,公开表示反对。然而,现在许多银行已经改变了立场,从“打不过就加入”转为积极参与。
我认为,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银行采取类似的行动,以及更多相关的监管政策出台。
这些变化非常复杂,无法在此详述,但显然,这是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领域。
同时,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低利率为政府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可以通过财政刺激政策维持预算赤字的可控范围。这也意味着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挖掘的潜在机会。
全球关税战?滞涨随之而来
至于全球贸易冲突,自特朗普总统当选以来(甚至在当选之前),他就频频提出关于提高关税的强硬主张,涉及到各类商品的关税调整。这些政策变化也对全球经济和市场带来了重大影响。
人们无法确定这些提议有多少是认真的,又有多少只是他谈判的一种风格,这实在不符合我的个人偏好。
但这确实引发了许多问题,比如一些企业是否会因为和他的关系或捐款而得到特殊待遇和豁免。
相比第一任期,特朗普现在面临的阻力更多。他的一些内阁任命提案甚至被党内成员否决。此外,商业游说对他的部分政策提议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对。然而,对于未来政策的走向,目前仍充满不确定性。
其他国家将如何回应?历史上,我们曾在1930年代《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中看到类似情景。当时,美国提高关税,许多国家跟随效仿,最终形成了一个“以邻为壑”的恶性循环。这种局面极具危险性,直接加剧了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困境。
现行关税水平虽然接近《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平均关税的顶端,但尚未达到其最高峰值。然而,历史已经证明,高关税政策的结果并不理想。
事实上,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一部分支持论点正是基于阿尔·戈尔在辩论中提到的教训:“过高的关税会导致类似《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结果。”
无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认为我们将看到生产和制造设施的区域化转移。
这种趋势实际上也可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副作用,比如在气候方面降低碳排放,以及在某些国家,尤其是所谓的新兴市场,促进发展。这不仅可能减少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还能在最需要发展的地区推动经济增长。
虽然运输距离缩短并非减少碳排放的唯一关键,但它无疑对环境改善是个利好。
因此,我们可能会看到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将在许多国家创造大量机遇。
这让我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投资曾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当时,很多人担忧日本对美国标志性地产的投资。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和各种声音后,我们最终看到许多日本公司开始加大在美国汽车制造厂的投资。这可能为当前的美中贸易争议提供一些借鉴。
尽管美中之间的情况更加复杂,尤其是在美国对中国投资的态度上。但我认为,这种模式仍可能成为一种路径,而其他国家对中国投资的开放程度可能更高。
我相信,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贸易伙伴国家,商界的作用都至关重要,他们将对政策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其他国家可能会选择提高关税,或者采取相反的措施。后一种方式或许能带来更积极的结果,这可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最后,这还会对货币产生影响。货币波动可以用来部分抵消关税的影响。外汇市场可能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我不会深入探讨具体的投资,因为那是专业人士的领域,但我认为这些趋势确实会影响投资可能的发展方向。
气候和极端天气的损失与机遇
在气候和极端天气方面,美国的情况让我感触很深,尽管这远非唯一受气候灾害影响的地区。例如,佛罗里达和加利福尼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两个州,分别因为飓风和野火。此外,还包括泥石流和暴雨等问题。
我们看到一些保险公司开始退出这些市场,而政府试图通过法规强制保险公司按特定费率提供服务,但保险公司拒绝了。这将引发关于个人房主、企业主、保险公司、州政府及再保险公司各自责任的大规模重新讨论。
保险市场也会经历巨大的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地区的保险覆盖率非常低,这需要针对气候保护的保险定价和保险覆盖范围展开讨论。例如,在洪水和野火多发区域建造或重建房屋是否合适的问题,也将成为焦点。
与此同时,这为投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尤其是在技术解决方案领域。例如,我的一位朋友经营着一家公司,利用AI技术来预测野火是否会从灌木火发展成更大的火灾。这类技术无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优化电力分配模式。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在灾害农场、土地需求以及为现有气候解决方案开发新的融资方式方面,AI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这些应用对于应对当前气候挑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家尤其要注意一些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是一张2024年全球灾害分布的地图,非常惊人。你会发现灾害高度集中在美国、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我们看到这些问题持续加剧。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计算,气候相关自然灾害的成本正在大幅攀升。
比如,2024年洛杉矶的火灾,仅仅这一项已经达到了2024年全年成本的水平,而这只是1月份的数据。因此,我们将看到更大规模的影响。这再次强调了应对气候问题的紧迫性。
人工智能过度投资:炒作是否合理?
最后谈到人工智能,根据高盛的估计,未来几年AI领域的资本支出可能会达到1万亿美元的规模。这一预测凸显了人工智能在经济和技术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极其巨大的投资潜力。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人工智能的推广似乎与某些无意义的营销术语类似,比如“纯天然”“有机”“植物基”。在许多场景中,AI并未真正提供有用的价值。
人工智能确实适合处理某些工作,例如数据筛选、翻译等重复性任务,但它并不擅长高层次的战略思考,至少在目前是这样。
有些关于“AI最终成为CEO”的讨论显然是没有依据的。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更加切合实际,聚焦于它所擅长的领域,而非追逐虚幻的概念。
在我教授的课程中,我鼓励所有学生将他们的论文通过语法和编辑AI进行检查。我甚至可以说是恳请他们这么做,因为这对我们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那些重复、枯燥的任务领域,这类工作是人类不愿意做的,而AI在这些方面确实表现优异。
但目前,我们似乎还处在类似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的阶段。大量资金被投入AI项目,许多都像“扔意大利面条看哪个粘在墙上”一样漫无目的。
我认为这种趋势很快会结束,未来人们会更注重有实际价值的方向。
比如,现在使用的大型语言模型收集了大量网络上的“噪声”,我一直认为这种方式不是正确的方向。
而且,还有所谓的“模型崩塌”问题:当AI开始学习由AI生成的内容时,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变成一堆无用的东西。
我认为未来会有更多小型语言模型出现,更专注于为企业定制的解决方案。这不仅能避免隐私问题,还能规避内容使用的争议。
在美国,关于未经授权使用版权作品的诉讼很多。我是作家协会的成员之一,该组织正参与诉讼,针对未经授权使用作品的行为提起法律行动。这些问题需要解决。
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生产力提升的预期是否过于乐观?目前有各种关于企业如何利用AI的调查正在进行,但还远未达成共识。
我们到底有多频繁地使用人工智能?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人工智能涵盖了太多的领域,在生成式AI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在很多地方使用它了。所以,很难获得精确的数据来了解人们实际使用AI的程度。
我确实注意到,有些内容明显是AI生成的,含糊不清,泛泛而谈,完全没有价值。这种内容既无法为公司增值,也无法对话题讨论有所贡献。
此外,有些关于AI潜在生产力提升的预测显得非常夸张,我甚至不想重复它们。但我相信,未来人们会更加理性地思考如何有效利用AI,真正提高生产力。
目前,人们似乎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这些投资能否实现预期生产力收益的信心。
尽管如此,目前AI相关的炒作并未完全退热,但现实还远未达到炒作所营造的期待。
如何应对2025年全球宏观“灰犀牛”
接下来,我想回到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应对?
当你看到所有这些趋势时,其中一些可能会对你的投资产生更大的影响,而另一些可能会更直接地影响到你自身的情况。
面对这些灰犀牛事件,你实际上有三种选择:当灰犀牛向你冲来时,你会选择怎样的应对方式?
1、什么都不做,然后被碾压。有些公司被碾压可能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它们的使用价值已经到头了。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太晚才选择放弃,这正是“清洁基础设施”(Clean Infrastructure)所关注的内容。
2、避开风险。比如在公开市场的投资中,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泡沫何时会破裂。有些人选择让资金留在市场中,长期来看可能是对的。正如那句名言所说,“音乐还在响,就得继续跳舞。”但这种状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市场时机往往难以把握,可能会犯“太早转为现金”的错误,因为“市场的非理性能够持续的时间可能比你保持偿付能力的时间更长”。因此,重新评估资金的分布是值得的。对于长期投资来说,在一些流动性较低的市场中放置资金可能是一个好策略。
3、利用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企业家,你们已经很熟悉这个思路,但有时候还是需要提醒自己。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机会。
我想用一个历史案例来说明这一点。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事件。
当时英镑对德国马克的走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通过做空英镑,成功促使英国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ERM),基本上宣告英镑永远不会加入欧元区。据报道,他通过这笔交易赚取了10亿美元。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
我在《灰犀牛》一书中提到,有人说索罗斯总是在背部感到疼痛时知道该行动了,这成了他的一个信号,提醒他“是时候采取行动了”。
他发现欧洲汇率机制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各国之间的不平衡、货币政策和银行系统的不同步等。他认为这个机制无法持续下去,因此选择了做空英镑。
而他的行为实际上加速了英镑退出汇率机制的过程。许多人认为,这一行动从长远来看对英国是有益的。
我要说明,我并不是鼓励大家去加速危机的发生,或者尝试通过做空来导致市场崩溃。但我想借此提醒大家,当很多人或投资者联合行动时,他们的力量可能会改变政策和市场的走向。
索罗斯自己将这一现象称为反身性(Reflexivity)。当你们考虑自己的投资时,不妨想想这些投资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或者能否为未来创造更好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对经济的过度金融化表示担忧。这种“空中楼阁”式的次级市场现象让大量资金流向投资组合,而不是直接投入初创企业、提升企业效率或支持实体经济的增长。
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股票市场也不可能永远繁荣。
重新审视“不确定性”
最后,我想谈谈关于不确定性的思考。
“世界不确定性指数”指数正在再次上升,它反映了人们感受到的不确定性,虽然目前还远未达到疫情期间的水平,
我认为,不确定性在新的美国政府中将不再是一个“缺陷”,而是“特征”。它不是一个意外或副作用,而是特朗普行事方式的体现。我可以从四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1、波动性交易者:他们专注于短期操作。对于他们来说,不确定性越大,机会越多,因为他们可以从市场的剧烈波动中获利。
2、长期耐心资本:这些人拥有耐心资本的心态,愿意押注长期投资,相信产品和市场的潜力。这是我非常希望看到的。
3、混合融资机会:随着政府和多边金融机构的参与,混合融资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机会。
4、风险偏好的变化:当外部世界充满不确定时,一些人可能不愿意做长期投资,而另一些人则更愿意(去做),而不会过于关注日常的动荡。这也为颠覆性创新创造了绝佳机会。
所以,思考一下你的投资和投资策略,以及这段不确定时期对你意味着什么。
最后,我想留给大家一些问题:你们的“灰犀牛”是什么?
你们看到了哪个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我刚才提到的其中之一。
对你们来说更相关的是什么?它如何与贵公司的业务或投资相关联?你们的战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目前阶段,你们处于哪个响应阶段?你们的利益相关者又处于哪个阶段?你们该如何改善自己的反应?哪些政策行动和投资举措会成为你们调整战略、做出下一步行动的信号?
希望这些问题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用的思考,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
写在最后,关于互动环节
在后续的互动交流环节,DBS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纪沫、Olive国际二级基金部董事总经理王惠嘉也与米歇尔·渥克一同加入了讨论,诺亚控股CFO、ARK香港CEO潘青主持了全程。
关于特朗普2.0时代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的影响,
纪沫表示,回顾选举时大家曾担心特朗普当选,而现在需思考如何看待他。建议将特朗普当作“噪音” 这一外部因素,规划战略时不把他作为核心考虑,而应明确基本原则。
纪沫还提出了几个建议:
一是关注通货膨胀,2025 年至 2036 年观察通胀时需细致,通胀受食品、能源等供应影响,若其基础未达预期,美国政策将变化,进而影响降息预期,因此监测通胀很重要;
二是关注美国贸易,其超4.8% 且因经济不错呈上升趋势,回顾历史,美国投资率低时经济疲软,而现在日本 10 年期国债上升,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支持因素,这影响电力市场;
三是关注美元,短期内其需求强劲,特朗普难以让美元比人民币弱,美元将保持强势,资金流入美国会给各国货币、资产市场及债券收益率带来压力;
最后,亚洲应做好准备,资产配置不能仅集中在美国市场,要寻找增长升级机会及节省资金的方式。
潘青询问资产配置策略专家王惠嘉,对美国新“灰犀牛” 现象是挑战还是机会的看法。
王惠嘉表示,建议减少短期投资兴趣,分散资金至其他地区。美国因AI领域优势吸引大量资本,尤其在AI领域,“七大巨头”几乎掌握了85%的知识产权。如果AI成为主流技术,美国将吸引更多资本,因此如果寻找增长,美国无疑是理想的投资地。而欧洲虽然经济政治局势不稳,央行或有降息压力,但债券投资机会多,适合寻求安全投资。
同时他还建议客户投资时,既用显微镜分析当下经济数据和新闻抓短期机会,也要用望远镜展望未来一两年,预测全球格局演变。
在最后被问到,2025年会将更多的资金分配到哪里时,米歇尔·渥克给了一个有趣的回答。她说,“我更关注的是如何分配我的时间。对我而言,经营自己的事业本身就是一种直接投资。”
她再次强调这一点:大家需要同时考虑财务资产、人力资产和时间资产。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转载开白,请联系小编微信【fanxiaocom】,添加备注“转载+新媒体名+姓名”,按顺序邀请加入媒体转载群
商务合作,请添加聪明牛牛【微信congmingtzz1/ 手机13262200706 】,添加备注“合作+机构名+姓名”具体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