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是新时代文学的新空间。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到2024年的时候,山西落实《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组织促进、创作行进、出版推进上,全方位呈现了夯实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崭新势头。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和山西省作家协会联合成立了山西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专业委员会,以团结省内外作家,策划生态文学创作选题,组织生态文学创作采风,开展生态文学研讨培训,推动生态文学作品转化,拓宽生态文学传播途径,推进生态文学阅读普及,促进生态文学创作发展。山西成为全国省级作家协会中率先设立生态文学专业委员会的省份。
山西生态文学创作、采风、研讨活动此起彼伏。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山西省作家协会和《诗刊》社,在宁武举办了“山西芦芽山·《诗刊》”第三届自然诗会暨新时代生态诗歌研讨会,来自全国的著名作家、诗人、学者近百人齐聚汾河源头,共推山西生态文学诗歌创作。
山西省作家协会和忻州市文联组织山西作家走进汾河源头和引黄工程,开展了“践行伟大思想·书写黄河故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采风活动,以生态文学作品生动讲述山西汾河清水复流和黄河变清的现实故事。
山西省散文学会组织生态文学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祁县梨花节,开展“绿色读书·读绿色书”生态文学阅读创作活动;组织山西散文作家走进灵石石膏山,开展“情系石膏山”生态散文创作采风活动,以生态文学描绘山西大好生态。
生态文学创作的活跃,赢得山西财政政策的鼓励。
山西省财政厅出台《山西省优秀原创文学作品扶持激励办法》,从2025年起,扶持激励在国家级文学奖项中有所斩获、创作发表成绩突出的作家,最高激励资金可达30万元,以引导作家创作反映山西转型发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生态保护等高质量发展实践的作品。山西率先成为由财政拿出资金引导激励生态文学创作的省份。
聚焦中国绿色发展现场,生态报告文学在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获得新的进展。哲夫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图腾中国》并在《中国作家》发表。作品反映中国新动能创新实践的现实故事,成为山西生态报告文学创作的新成就。鲁顺民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和他的树》,入选生态环境部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23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成为山西生态报告文学创作的新标高。
聚焦人与自然和谐主题意蕴,生态纪实散文在审美书写上实现新的探索。杜学文《大地的意象》以山河之龙的博大意象抒写了自然造化、人间期待和心灵寄托凝聚为一的文化蕴含。李骏虎《黄河文明与三晋文化》在黄河文明的历史叙事与现实描述中,渗透了自然生态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改善。黄风《入梦的芨芨草》《三顾梅雨潭》《云在上,我在下》,以一棵草一潭水的怀念引发自然生态眷恋,呈现过去、现实和未来的自然审美。赵树义《在此,在彼》《余晖》《少数》《去山上》,在创作探索中揭示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人的内心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深层逻辑隐秘。指尖《绿野仙踪》《石膏山深处》以哲思情感性笔触,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怀念,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王芳《黑与绿之舞》以黑与绿的此消彼长记述能源之地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现代之变。蒋殊《站在一棵朴树下大口呼吸》呈现一棵树在人类发展及自然生态意义上具有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张力。张旭东《绵水的吟唱》描述一条河流上人与河流、人与万物融和至美的乡村图景。玄武书写人与物的自然伦理及作家自觉行为的散文集《在草木与兽之间》,一出版即获“红棉”文学奖。
撷取生态文学视角或渗入生态元素,小说诗歌创作在表现生活上出现新的营造。杨遥《青花瓷与野鸡》、陈克海《牧云梁上》、黄静泉《两个猎人的一个夜晚》,在生态世界展开故事或在故事中渗透生态元素,写出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和人与人关系演变的历史现实样态。《青花瓷与野鸡》被《小说选刊》转载,并收入2024年小说年选。侯良学诗集《生态觉醒》以清醒的现代批判,获生态诗界好评。
生态文学的媒体宣传渐成氛围。《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在“世界环境日”编发生态文学专稿,还有《山西市场导报》《山西晚报》《太原晚报》《太行日报》《上党晚报》等纸媒和网媒,推发生态文学作品越来越多,生态文学氛围渐浓。
生态文学的期刊支持实现起步。《五台山》在山西文学期刊中率先开辟“新自然文学”专栏,打造生态文学地方品牌;《火花》专辟“汾水流芳”栏目,发掘“山药蛋派”与生态文学传承;《山西文学》发表的《与蒲县的云纠缠》,入选《中国2024生态文学年选》,架起生态文学创作的期刊支点。
生态文学图书出版走向品牌建设。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大湖消息》获“鲁迅文学奖”后,新出版《城市春晖》《云下山河》,并将生态文学作为独立选题板块,力争打造生态文学出版重镇。三晋出版社连续推出生态文学作品,新出版了山西生态文学采风作品集《蒲县的绿》,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