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游独立评论
每周1到2篇独立评论,解构历史与政治,做深度阅读者的好朋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姑苏晚报  ·  苏州马拉松,有新变化! ·  昨天  
姑苏晚报  ·  苏州马拉松,有新变化!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北游独立评论

璩静和高亚麟,怎么才翻车?

北游独立评论  · 公众号  ·  · 2024-05-12 07:30

正文

北游独立评论 思辨 洞见

请把我【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之前怎么没被人看出来?



01

最近网上最火的两个人,一个璩静,翻车了,一个高亚麟,塌房了。
看着网上骂声一片,什么德不配位啊,什么道貌岸然啊,但是,你发现没有,现在被公众嘲笑的两人,在现实中,可都是妥妥的成功人士、人生赢家啊。
如果璩静不把赛道拓展到个人IP上,高亚麟不被人爆料到网络上,他们不都依然是众人“崇拜”的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吗?
“崇拜”这个词可不是我说的,是高亚麟事件中的那位“小四”女演员说的,她还有一句名言是:“我虽然接受你示好的转账,但并不代表我接受你的感情,更不代表我跟你有什么不正当的关系。”
可见,如果没有网络,“狼性”的璩静依然可以在百度公司呼风唤雨,哪里来的德不配位?
如果特殊场合的私聊对话不被人爆料到网上,高亚麟依然是一个被小迷妹们崇拜并渴望其给与资源的老前辈、好男人,巴不得贴上去拍个马屁说一声德高望重,又有谁说他道貌岸然呢?
可见,网络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你说它是照妖镜也好,你说它是哈哈镜也罢,网上被嘲得体无完肤的人物, 怎么现实中就楞没人看出来呢?
这是个悖论。

02
现实中的横着走的璩静,却在网上被网友喷到自闭道歉,这件事告诉我们,说什么,不重要,对谁说,很重要。
“璩静事件”本质上,是个传播事故,并非观点争议。
璩静说的话,“对不对”不重要,“是不是符合现实”不重要,“对谁说”,这个很重要。
两个人私下聊天,是一回事。
一群人饭桌上扯淡,是一回事。
面对大众讲话,又是另一回事。
同样的话,放在不同的场合,产生的效果,天壤之别。
当璩静把该对员工说的话,放到了公众平台,就惹事了。
有人说璩静是被人忽悠瘸了,因为她拍这条视频可是花了高价的,她不但花了5900去报了个班学怎么做视频账号,又花高价请人拍了这条视频,相当于花着高昂的学费拜师学艺,结果搞丢了自己年薪可观的高管工作,这个智商税代价高昂。
实际上,如果璩静是个自媒体人,犯大众的忌讳,不惯着打工人,那就对了,因为和让打工人爽和让打工人不爽,都是流量密码,所谓“黑红”也是红,传播事业不怕人骂,自媒体人最怕没人关注。
可惜,她和她的老师也许料到,作为百度的高管,利用这个身份说的这份犀利的话,一定瞬间吸引来无数关注,但没想到,其产生的舆论漩涡,直接导致百度股价跌掉了60亿。
自媒体的玩法,只适合自媒体,因为流量本身就够个人和小业主吃的了,管它是“正红”还是“黑红”,但对于百度这样的大厂,流量的价值和良好的企业形象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把自媒体的玩法生搬硬套到大企业上,脑子真是进水了。
说对的话,并不难,难的是,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高科技”,一旦手艺不佳、选择错误,代价很惨重!
03
对于高亚麟的狗血八卦,真实没啥好细扒的,对于观众来说,直接的损失是《家有儿女》无法直视了,而我关注的点是,在互联网爆料隐私的分寸如何把握?
在互联网上,把两个人的私聊记录爆出来,真的需要小心谨慎,别把人间搞得特别不体面。
“两口子”的私聊,怎么聊都可以,什么黄腔秽语动作片,都是你们的自由,只要不给别人知道,都是你们的隐私,谁也管不着。
气急了,不管骂谁鸡啊鸭啊,或者打情骂俏再肉麻,只要不在大庭观众之下恶心人,谁管你家里那点破事,对吧?毕竟,无外人受伤。
但你把你们两个私下聊天的记录爆出来,指名道姓不打码,这是摆明了要利用网络舆论给人动私刑啊。
但凡对中国社会有基本认识的人都知道,在网上用“鸡”来形容一个女演员,那摆明了就是要彻底毁掉这个女演员的演员生涯,甚至一生都要被人荡妇羞辱。
我向来对感情纠纷这档子事,毫无兴趣,但我对这股子动不动在网上爆人隐私的风气接受无能。
两人的感情纠葛尽量私下解决,不到万不得已,能不能节制点,不要动辄利用公共资源?
尤其在提及第三人时,不要觉得别人是所谓小三,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把你们两口子对他人嚼的舌头的污言秽语放在网络上进行“荡妇羞辱”。
更别说你们两人还没结婚,你有啥资格在网上当法官,利用网络对他人动用私刑,毁掉一个女演员的一生和事业呢?
互联网是个神奇的放大器,它可以轻易捧起你,也可以轻松毁掉你,给你泼天富贵的是它,瞬间让你身败名裂的,也是它。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是谨慎使用为妙,害人害己,容易反噬。
04
我们很多人对于他人的隐私和八卦总是充满十足的热情,所以,很多媒体人喜欢把自己的私生活当做文章和视频内容的素材,你想看我的隐私,OK,我就满足你,作为吸引眼球的方法,此招总是屡试不爽。
这一招我自己虽然不玩,但我表示充分的理解,不要说自媒体,就是官媒,流量焦虑都是现实的无奈,作为自媒体的从业人员,说不在乎流量,太虚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