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近年来,心理疾病低龄化的趋势日益普遍,一些青少年被确诊为抑郁症、焦虑症,我们如何区分青春期带来的正常情绪困扰与心理疾病?
●钟煜:正常情况下,成长中的青少年都会经历明显的情绪高潮和低谷,因此不必担心他们无法承受。
如何判断青少年是否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呢?首先是考虑他们的情绪是否合理,其次是判断他们是否存在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最后还应该注意青少年能否以适应性的方式管理他们的感受。比如一个女孩因为好朋友搬走而沮丧并不需要担心,应该担心的是她用有害的方式应对痛苦:疏远其他朋友、频繁对父母大发脾气、坚持认为痛苦的事情从未发生(否认),对确实发生过的可怕事件没有记忆(压抑),或感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身体完全分离(解离)。
●《看天下》:既然青春期难免经历震荡,青少年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
●钟煜:有关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可以归纳为两个基本主题:第一是通过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说出情绪可以减轻痛苦,一种理论认为,只有我们把情绪从抽象的经验领域转移到语言和思维领域时,我们才能获得洞察力,从而得到缓解。另一种理论是,通过谈论痛苦的感受,我们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原本隐藏的内心世界,从而减少孤独感。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越精确,益处越大,比如说“我感到很沮丧”比“我很难过”更能缓解情绪。
第二是使用健康的策略控制情绪。微小的快乐也能带来巨大的情绪调节,青春期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使他们对一切事物的感觉比其他人更敏锐,不舒服带来的打击更大,安抚措施的效果也更明显。躺在沙发上看杂志、洗澡、多吃一块甜点、看童年喜欢的电视都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睡眠、有意识的呼吸也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可以通过纠正思维来改变感受,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很关注自我、关注当下,这也意味着他们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担忧中,忽视大局。比如一些孩子一次考试考砸了,就会觉得这毁了他的成绩,也会影响以后考大学。这个时候如果跳出来看看就会好很多,试着问自己,“如果你最好的朋友和你有一样的经历,你会对他说什么?”有这么一点小小的推动,青少年通常就能对个人危机采取理性的观点。
●《看天下》:人际关系对于青春期来说至关重要,对此,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钟煜:青春期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青少年越来越容易被同龄人影响,对他们来说,被群体接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有一点需要注意,特别是女生,应该避免对情绪的“过度反思”,也就是持续地、重复地、毫无结果地思考一个痛苦的主题。人们发现,过度反思性思维是导致青少年情绪和焦虑障碍的原因之一。
青春期的孩子们通常会相互支持,但一些青少年习惯过度反思,并把自己的痛苦反复与朋友交谈,这可能会把同龄人也推向不健康的极端。如果你发现你的某个朋友似乎陷入了过度反思的困境,可以尝试分散对方的注意力,比如一起去逛街,这也是一种提供支持的方式。如果你的朋友患有抑郁症等疾病,也可以问问他是否把跟你说的一切告诉了医生,设定适当的界限也是帮助身处困境的朋友的重要部分。
●《看天下》:对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你有哪些建议?
●钟煜:很多时候,父母能做到真正的倾听就已经够了。很多父母把倾听理解为“轮流说话”,听孩子说完之后,便马上忍不住根据个人经验提出建议。事实上,这种回应并不能帮助孩子,父母的建议也许没错,但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建议,而是理解和安慰。
怎样能做到真正的倾听呢?一个很实用的方法是把自己想象为一名记者,当孩子说了一大段话时,你的工作仅仅是将这个冗长而详细的故事提炼出引人注目的精髓。
其次就是大人尝试去改变,当与孩子发生矛盾时,父母可以用更幽默、温和的方式缓和矛盾,用良好的沟通方式帮助他们,而不是教他们怎么做。
这样的沟通方式对于其他关系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