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天下实验室
人生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州晚报  ·  一中学原校长被查! ·  2 天前  
德州晚报  ·  最新规定:不予处罚! ·  2 天前  
鲁中晨报  ·  刚通报!山东一税务局副局长被查 ·  3 天前  
德州晚报  ·  解除!德州刚刚通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天下实验室

过于强调“情绪稳定”是一种偏见

看天下实验室  · 公众号  ·  · 2024-07-30 20:30

正文

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并非是需要立刻扑灭的大火,而是汹涌澎湃的河流。


撰文 |  李彤

编辑 |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强烈的情绪是青春期孩子的特点,而不是缺点。”这是美国著名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丽莎·达穆尔反复强调的。她观察到,在青少年成长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的风吹草动感到担忧,怀疑他们起伏的情绪是患上抑郁症的表现。整个社会似乎都存在这样一种误解:“青少年必须一直感觉良好,才算心理健康。”


为了澄清这种观点,达穆尔写下《青春期情绪密码》一书,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心理学理念、案例阐释青少年正常的情绪发展过程,并给出了科学管理情绪的对策。


本书的译者钟煜也是一位青春期孩子的妈妈。作为一名资深育儿媒体人,她不得不承认,当女儿的课业压力与青春期接踵而至时,她也曾焦灼无措。钟煜提到,在女儿和自己的聊天中,十条里总有一两条开头是“我崩溃了”。在翻译完这本书后,她更能理解女儿了,“很多时候青少年也无法理解自身情绪无缘由的波动,无法接纳自己的焦躁”。


在钟煜看来,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并非是需要立刻扑灭的大火,而是汹涌澎湃的河流。在大多数情况下,情感之河不断流淌,带来浪潮翻滚的同时,也将带来足够丰富的滋养。


以下是《看天下》和钟煜的对话:



钟煜

都怪“笨拙”的大脑

●《看天下》:我们对于青春期存在哪些误解?


●钟煜:达穆尔在书中讲到了三个误区,“情感是理智的敌人”“负情绪对青少年有害”以及“青少年那么容易激动,因此他们非常脆弱”。无论是痛苦还是愉快,情绪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能为我们提供生活状态报告,并指导决策。已有心理学研究显示,在适当条件下,我们的情感能提高决策的质量。


另一方面,未达到创伤程度的不适情绪能促进成长,很多时候危机反而是生活中一个有意义的转折点。一个被女友抛弃的男孩可能会备受打击,但如果痛苦促进他寻求朋友的支持,反思这段关系有益和无益的部分,并发现自己比意料中更能承受心理压力,那么分手可以成为一种有助于成长(尽管并不情愿)的经验。


除了这三个具体的误区,我觉得更重要的反而是我们整个社会文化对情绪(不仅仅集中于青春期)的误解。从某个时候起,我们开始害怕“不快乐”,当青少年出现负面情绪时,不管是家长还是他们自己的第一反应都是要快速把它们消灭掉。又比如市面上越来越多的瑜伽、正念、芳香蜡烛等追求身心平静的产品,亦在塑造社会文化对负面情绪的敌意态度。


事实上,我们总在强调的“情绪稳定”是否也是一种偏见呢?作者在书中始终尝试帮助读者摒弃这样一种观点——“青少年必须一直感觉良好,才算心理健康”。心理学上准确并真正有用的情绪健康的定义是:“在对的时间有对的感受,并能有效地管理这些感受。”


●《看天下》:青春期情绪起伏强烈,青少年有时候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到底是为什么?


●钟煜:我们有必要去了解青春期孩子们的大脑,简单来说,人的大脑分为理智脑和情绪脑,情绪脑是本能,我们从小就懂得恐惧,但调节情绪的理智脑直到25岁才会发展完整。


如果你有机会到青少年的大脑中参观一下,就会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庞大嘈杂的工地里面,一切都在被推倒重建,旧的已经倒塌了,新建的楼房虽高大雄伟却还没来得及布线。


他们的大脑处于混乱的“笨拙”状态,一方面是自身对情绪识别、情绪控制的笨拙,一项心理实验发现,让不同年龄的孩子看人脸识别情绪,青春期的孩子表现还不如六七岁的小孩。另一方面则是身体的笨拙,他们很容易跌跌撞撞,也更爱冒险。


因此,青春期的情绪问题也是生理问题。


●《看天下》:在青春期,与父母发生矛盾非常常见,为什么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连看到父母嚼东西都非常厌烦?


●钟煜:这其实是青春期本身的特质,心理学家称之为“分离—个体化”的发展过程。重建一个有别于父母的身份,是健康的青春期发展的一个必要部分,青少年需要在这一阶段和父母分开,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找到独特的自我。与此同时,他们在潜意识里又非常清楚自己并不够独立,还是不可避免地跟父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们的内心也很矛盾。


分离和个体化加在一起,对父母而言是一个双输的局面。青少年会讨厌父母身上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父母的管教,也讨厌父母与自己一样的地方,当父母的某个特征与他们的新身份相似时,他们也会觉得恼火。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安娜小时候很喜欢和妈妈一起做烘焙,但进入青春期后的某一天,妈妈想上前帮忙解释小苏打的有效日期,却惹得安娜暴跳如雷,冲出了厨房。


对于父母来说,度过这一阶段很难,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接纳。我的女儿也处于青春期,我也难以控制我的焦虑和失落,所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她学习的时候我就开始整理房间,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给孩子留下空间。


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难以忍受父母,也许也可以试着去接受父母的不完美,尽量不去在意父母的缺点以及掌控欲。


微小的快乐,巨大的情绪调节

●《看天下》:近年来,心理疾病低龄化的趋势日益普遍,一些青少年被确诊为抑郁症、焦虑症,我们如何区分青春期带来的正常情绪困扰与心理疾病?


●钟煜:正常情况下,成长中的青少年都会经历明显的情绪高潮和低谷,因此不必担心他们无法承受。


如何判断青少年是否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呢?首先是考虑他们的情绪是否合理,其次是判断他们是否存在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最后还应该注意青少年能否以适应性的方式管理他们的感受。比如一个女孩因为好朋友搬走而沮丧并不需要担心,应该担心的是她用有害的方式应对痛苦:疏远其他朋友、频繁对父母大发脾气、坚持认为痛苦的事情从未发生(否认),对确实发生过的可怕事件没有记忆(压抑),或感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身体完全分离(解离)。


●《看天下》:既然青春期难免经历震荡,青少年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


●钟煜:有关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可以归纳为两个基本主题:第一是通过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说出情绪可以减轻痛苦,一种理论认为,只有我们把情绪从抽象的经验领域转移到语言和思维领域时,我们才能获得洞察力,从而得到缓解。另一种理论是,通过谈论痛苦的感受,我们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原本隐藏的内心世界,从而减少孤独感。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越精确,益处越大,比如说“我感到很沮丧”比“我很难过”更能缓解情绪。


第二是使用健康的策略控制情绪。微小的快乐也能带来巨大的情绪调节,青春期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使他们对一切事物的感觉比其他人更敏锐,不舒服带来的打击更大,安抚措施的效果也更明显。躺在沙发上看杂志、洗澡、多吃一块甜点、看童年喜欢的电视都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睡眠、有意识的呼吸也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可以通过纠正思维来改变感受,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很关注自我、关注当下,这也意味着他们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担忧中,忽视大局。比如一些孩子一次考试考砸了,就会觉得这毁了他的成绩,也会影响以后考大学。这个时候如果跳出来看看就会好很多,试着问自己,“如果你最好的朋友和你有一样的经历,你会对他说什么?”有这么一点小小的推动,青少年通常就能对个人危机采取理性的观点。


●《看天下》:人际关系对于青春期来说至关重要,对此,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钟煜:青春期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青少年越来越容易被同龄人影响,对他们来说,被群体接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有一点需要注意,特别是女生,应该避免对情绪的“过度反思”,也就是持续地、重复地、毫无结果地思考一个痛苦的主题。人们发现,过度反思性思维是导致青少年情绪和焦虑障碍的原因之一。


青春期的孩子们通常会相互支持,但一些青少年习惯过度反思,并把自己的痛苦反复与朋友交谈,这可能会把同龄人也推向不健康的极端。如果你发现你的某个朋友似乎陷入了过度反思的困境,可以尝试分散对方的注意力,比如一起去逛街,这也是一种提供支持的方式。如果你的朋友患有抑郁症等疾病,也可以问问他是否把跟你说的一切告诉了医生,设定适当的界限也是帮助身处困境的朋友的重要部分。


●《看天下》:对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你有哪些建议?


●钟煜:很多时候,父母能做到真正的倾听就已经够了。很多父母把倾听理解为“轮流说话”,听孩子说完之后,便马上忍不住根据个人经验提出建议。事实上,这种回应并不能帮助孩子,父母的建议也许没错,但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建议,而是理解和安慰。


怎样能做到真正的倾听呢?一个很实用的方法是把自己想象为一名记者,当孩子说了一大段话时,你的工作仅仅是将这个冗长而详细的故事提炼出引人注目的精髓。


其次就是大人尝试去改变,当与孩子发生矛盾时,父母可以用更幽默、温和的方式缓和矛盾,用良好的沟通方式帮助他们,而不是教他们怎么做。


这样的沟通方式对于其他关系也同样适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