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14大经科注》第429集
2017年4月21日 讲于 香港
佛法与世法差别:佛法能开智慧,世法只获得知识不开智慧
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七十四页倒数第二行。
【科】辛二、劝善。分三:壬一、依教奉行免苦;
这一句话我们要常常放在心上,这个世间太苦了!佛陀的教诲,其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目的。用什么方法?方法是先帮助大家破迷开悟。换句话说,迷于现实,苦不堪言,苦!如果对于眼前的环境认识得很清楚,“体、相、用”、“因、缘、果”了然于心,就能够免苦了。依教奉行就能够离苦得乐,这是真的。换句话说,迷了,就苦;觉悟了,就快乐。佛法的教学跟世法教学差别就在此地。世法里头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觉悟,知识做不到。今天的知识很不容易,进入到量子时代,量子这个发现确确实实对学佛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人觉悟很难,不觉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觉悟就好办了。
怎么觉悟?觉悟要靠得定,得定要靠持戒,这是佛法讲的“戒定慧三学”。
为什么要持戒?为了得定。
为什么要得定?为了开智慧。
智慧开了,离苦得乐,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不是有变化?变化有,不在外,在内。我们的心灵产生变化了,对于遍法界虚空界你有了认识,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虚妄,你就不会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你就没有烦恼、你就没有忧虑、你就没有牵挂,你就得到解脱了,就这么回事情。这是佛法跟世法不一样的地方,学佛不能不知道。
学佛用功夫到底是先“放下”还是先“看破”?
学佛还有一大堆的苦恼、起心动念,错了!佛法是教我们“看破”、“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
“看破”才能“放下”。可是它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放下”要靠“看破”,“看破”要靠“放下”,它是同时的,它没有先后的。那我们在用功夫?用功夫到底是先“放下”还是先“看破”?各人根性不一样。“烦恼障”重的人要从“放下”下手,你没“看破”,佛教你“放下”,我们听话,佛不骗我,我就“放下”,你这一“放下”就“看破”了,就帮助你觉悟,烦恼障重的。“所知障”重的人,喜欢研究,喜欢追根究底(所知障),他没搞清楚他不肯“放下”,那就先帮助他搞清楚。用什么方法?经教,叫他去研究经教,经教研究通了,他自然会放下。佛如是,没想到中国的古圣先贤亦如是。
那个时候佛教没传到中国来,我们今天念的《四书》,《四书》上所说的跟大乘佛法没有两样。孔、孟、老、庄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他们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传统文化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却完全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开悟了。他用什么方法?跟佛用的没两样,佛教“戒定慧”;他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他教这个,然后起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起的作用比儒可大了,佛讲到了生死、出三界,这段文上就有。所以劝我们要依教奉行。为什么要依教奉行?脱离苦海。现在的人生、现在的社会确实苦海无边,我深深体会到,我们要脱离苦海就得要依教奉行。
“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学佛首先要认识佛陀”,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我们第一次见面他就教我;你要不认识佛陀,你会走错路、走偏差,甚至于走上邪道,那就错了。怎么认识佛?读经。读什么经?他老人家教我,读《释迦谱》,读《释迦方志》。这个经很少流通,《大藏经》里头有。我是从这里入门的,以后这个经在台湾也流通了,现在可以买到这个本子。这两本小经书唐朝时代的大德从经典里面节录出释迦佛一生的行谊,有一点像《论语》一样。《论语》是弟子们记载夫子(孔子)平常的言行,这两本书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也是记录佛一生的行谊,像《传记》一样。很不容易,它有类似的,都是这些有心人做的,做得好!我们读了,对于释迦佛有个正确的认识,因为他它都是从经典节录的,有凭有据,不是随便想象的。
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经上记载的,也就是《释迦谱》、《释迦方志》所依据的,世尊十九岁舍弃王位,他是当年也是一个小国国王的儿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王位;十九岁对于人生“生老死病死苦”他看到了,他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怎么发生的?把它的因找来、缘找出来,果报就明白了。“因、缘、果报”搞清楚之后,他教我们“舍恶修善,背尘合觉”。
这就是出家之后,前面一段期间的苦行。我们知道十二年,他三十岁开悟的,十九岁到三十岁,十二年,这十二年当中广学多闻,印度在古代宗教之国,宗教发达,宗派很多,哲学之国,有智慧的人非常多,他一个都不舍,每个宗教都学习,每个学派都去参学,十二年。
十二年大概都看过了、都学过了,觉得怎样?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的问题是什么?是生老病死,是六道轮回。印度确确实实很多宗教对于六道里面的状况,他们很清楚,但是从来没有人提到,解决这个问题这释迦牟尼佛最初提出的,如何能够超越轮回?这是一般宗教里头找不到的,所以他放弃了。
十九岁出家,放下了“烦恼障”;三十岁不再去参学了,放下了“所知障”。大乘佛法讲两种障碍让我们没有办法提升,向上提升没办法,两大障碍,所以佛法教我们“看破”、“放下”。“放下”是放下“烦恼障”,“看破”是放下“所知障”,从这入门;儒亦如是。
儒家从“格物、致知”,“格物”就是“看破”。“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你要把所有的欲望放下,内心要放下“贪嗔痴慢疑”,外面要放下“财色名食睡”。这两样没有放下,内有“贪嗔痴慢疑”,外还有“财色名食睡”,读遍《大藏经》,你没学佛,佛教你的你没体会到,你没做到。
佛的教法,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这是我二十六岁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给我的。以后看儒家的书,读《四书》,一开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原来跟佛法讲的一模一样,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不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