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鲸Media
“入深海谈教育,放眼界做文章”。鲸媒体是一家面向教育产业的专业媒体,由行业、资本、媒体等各领域资深人士创办。面向教育产业的商业化领域,提供基于资本、产品、趋势、动态、模式、思想等方面的深度观察、分析、解读等高质量的原创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班主任家园  ·  天津,一男子信用卡被盗刷2.5万元,男子淡定 ... ·  14 小时前  
河南日报  ·  河南各地开学时间来了 ·  12 小时前  
长沙家长说  ·  长沙部分初中实行分层走班!会是未来趋势吗? ·  14 小时前  
中国教育报  ·  放手让孩子独立是父母必修课 | 精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鲸Media

悉之教育孙一乔:AI技术赋能教育需要「乌鸦图腾」,而不是「鹦鹉」

鲸Media  · 公众号  · 教育  · 2020-01-03 08:00

正文



导语


在前不久的 2019 TEC 教育创想大会上,悉之教育 CEO 孙一乔发表了《用第三代 AI 范式升级教育产业》的主题演讲,郑重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行业的重要性。


在演讲中,孙一乔对过去这一年的教育行业发展状况简洁地用了一个字来形容——难。他表示,政策趋严导致所有教育企业成本上升,甚至直接死掉,生存压力变大;暑期头部网校疯狂抢夺资源,从线下教培机构和大部分中小型在线教培企业嘴里抢食,降维打击之下马太效应日趋明显;互联网的快速趋同让从前的“创新模式”不再“创新”,教育行业的运行模式亟需一个新的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或许就是 AI 技术。虽然这两年教育行业提及 AI 技术的频率很高,但 AI 这个行业也有不同的选择方向,否则就算用了这项技术,也不一定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孙一乔从一个历史的角度先分析了 AI 技术在 20 多年里的发展过程,指出第一代自适应系统引擎逻辑正确,但匮乏交互感和趣味性;第二代伪直播教学交互性好,但无法承载复杂的知识,复杂讲解逻辑人工开发成本极高。


孙一乔指出,第三代人工智能引擎会让 AI 老师先充分理解知识,了解一道题目所有的条件、结论、过程以及知识点,然后再去理解学生差什么知识,最后推理出这种情况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像第二代人工智能引擎一样,教什么说什么,像只「鹦鹉」。


带领着一支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孙一乔表示悉之教育所研发的基于认知的第三代 AI 技术产品已经和新东方、腾讯、华为、希沃等大型机构合作,比如新东方直接将悉塔助教用于他们课后落实,腾讯、希沃的AI助教产品背后采用的是悉塔助教的引擎。


「我们希望用第三代的 AI 技术推动整个教育,成为那把枪,推动整个教育产业的变革。」


以下为孙一乔演讲内容实录:





1



2019教育培训产业的新格



一个字来形容这几年:「难」。


第一是国家的政策越来越严:现在注册在案的培训机构,每天死亡的数量是几百家;大概八年前,北京有大约 10 万家教育培训机构,到今年已经只有2万家了。这一切的原因都是政策趋严、竞争加剧。


教育行业是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共有 140 万家教育机构,竞争非常激烈。政策一趋严,企业的成本相应上升。与此同时,来自线上教培机构的打击:直播课同时不计成本地做广告。对于整个教育行业来说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剧。


第二是互联网模式。因为互联网来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变得非常快。比如说新东方之前对于老师进行魔鬼式的管理,让老师的产出非常高,但是这两年,这种玩法已经成为行业的标配。但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方法,根据互联网快速趋同的趋势,让大家尽快地区域同步化?




2



AI时代破局新思路



能不能用 AI 破局?如果把教培行业拆分成招生和授课的话,使用工具一定可以在很多模块下极大地提高产能和降低成本。通过工具提高模块效率就是降维打击。在课后落实模块,传统真人老师只能 1 对 20,效率较低,成本高;通过科技的力量,可以把成本降低 100 倍,同时产出增加 100 倍。如果说现在教培行业的所有玩家都在厮杀的话,AI 就像一把枪;用了这个枪,就可以快速收割并占领市场。


但是 AI 技术发展了几十年,包括很多其他技术发展了这么多年,在线教育 20 多年的历史,为什么 AI 教育、在线教育都没有对教育行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技术的产出和实际的产出非常重要。这两年,我们正在经历的是 AI 快速发展,从第二到第三代的拐点期。也就是第二代人工智能——人工学习和机器学习,即将达到一个拐点——第三代一定是基于认知的结构。认知结构非常适合应用于教育行业,这个技术正在走向成熟。





3



AIED产业发展史



AI技术赋能学科类教育场景已经发展、沿革了近20年,其应用的探索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极端叫传统自适应,大概是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提出了一个概念,老师给一个班级的学生上课,能不能通过技术达到个性化?这个理念并不新颖,但是它发展了 20 多年,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原因是第一代自适应引擎是大数据推荐系统,就是说它只是撮合数据。第一步是学生模型,每一个模型都会搭建一个成熟的学生模型,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标签;第二步是把现有的教学内容,比如视频、题目打上标签,这样就可以对这两个素材进行贴合,每一个学生给他一个评测,生成自己的画像,可以算出他最适合学习什么知识,这样就可以得出最适合他的学习路径。


但是给学生推送的教学内容却只能停留在视频和题目本身,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第一代自适应引擎逻辑上非常正确。但是它只能推送视频和素材这些已有的教学内容,它的交互感非常差。教育是比较反人性的事情,学生学习不是主动的学习。对于教育行业,交互性、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阶段 AI伪直播。2018 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语音识别技术的形成,可不可以用交互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比如 AI 换脸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能不能通过语音,让 AI 老师和学生进行交互?2018 年产生了AI 直播的概念,或者是 AI 互动课:通过生成一个虚拟形象的老师,可以跟学生进行交互,甚至可以问学生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去跟他进行交互。学生是不是觉得这个 AI 就跟真的老师一样?这样的体验比较好,但这个模式最后没有取得成功,原因在于目前的深度引擎无法替代老师。


引用一个投资人的话:「这样的一个引擎只能哄小孩子」。


例如少儿英语赛道做一个 AI 直播老师,小孩分不出真人外教还是 AI 外教。但针对高考的话,高考题目的变化有上百种,不可能每一道题的讲解都人工地撰写一千种可能性。但是真正的老师却是可以的,他可以根据你的情况给你讲清楚所有问题。所以我们认为 1.0 阶段和 2.0阶段 恰好是一个很好的互补关系,1.0 阶段是一个非常中立的推荐引擎,可以解决每个学生的学习路径的问题,但是他由于缺乏交互性和无法生成教学内容,所以它的体验不好;2.0 阶段的体验很好,非常地生动和交互,甚至可以换成你喜欢的明星的脸或者是声音跟你进行交互。但是由于它背后的教学逻辑过于复杂,无法自动生成只能人工撰写,所以只能停留在非常简单的认知上。


有没有一种引擎,既是个性化的为每个学生进行交互,同时又非常有趣的以 AI 交互的形式出现?我认为它就是 AIED 。


整个 AI 的范式经历了一百多年,主要分为三代。第一代专家系统,它是在 70、80 年代非常火的技术;第二代深度学习,基于专家系统的深度学习出来的 AI 系统是很难具有认知的。


前两代AI解决认知上都不太聪明。原因是什么?因为现在的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基于认知的东西,什么是认知模型?当我跟一个人对话的时候,我相信他理解了这句话,并且在他的世界里有一个自己的智力模型,他可以进行推理决策——我应该基于这句话吸收什么东西?并且我下一步应该给他说出什么样的话?然后通过一个语言模型呈现出来,这是一个智能过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