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见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18 版)》中指出,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提倡多模式疼痛管理
,即多种作用靶点的药物联合、多种镇痛途径联合,以达到单种药物最小剂量使用的目的
[1]
。
孙伟教授举例,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就是多模式镇痛常用药物之一,NSAIDs 类药物之中又以 COX-2 抑制剂(如艾瑞昔布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多模式镇痛时,还可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来保护胃黏膜。
再比如疼痛程度较为剧烈且术后康复要求较高的关节置换手术,其可联用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NSAIDs、阿片类及辅助镇静剂、抗焦虑药物。可联合用药途径包括:神经阻滞、关节局部麻醉、患者自控镇痛、镇痛药物(外用或静脉或口服)等
[3]
。
当前对于急性轻度疼痛,多部指南及多项临床研究证据均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 NSAIDs 治疗;在疼痛控制不佳情况下,联合使用阿片类药物
[1]
。
高曙光教授还提到超前镇痛理念:「
超前镇痛就是在患者发生疼痛之前给予镇痛药物。
比如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住院后、做手术前就可以开始使用镇痛药物,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痛觉敏化,从而降低术后疼痛程度。」
点击查看高曙光教授精彩讲解!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当中,患者经常询问医生的问题就是,吃药是否会存在许多副作用?甚至有些患者因为害怕吃药而强忍疼痛。实际上,疼痛会引发机体组织代谢速度的加快,对代谢系统造成影响,延长切口的愈合时间;甚至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降低生活质量,影响康复。术后疼痛还会使患者离床活动意愿降低,并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等
[4]
。可见,
忍痛有百害而无一利。
而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痛药物,尤其是对于围术期疼痛的患者,利大于弊。高曙光教授以最常见的 NSAIDs 举例,譬如艾瑞昔布这一选择性 COX-2 抑制剂,相较于传统的 NSAIDs,其可在有效控制炎症的同时缓解围术期伤口的肿胀,减少疼痛发生;其消化系统和心血管不良反应也明显减少
[5]
。
由此可见,患者教育是围术期疼痛管理十分关键的一环。患者教育在医疗保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患者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以及治疗的重要性时,他们更有可能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和执行治疗方案。在这方面,两位专家都有各自的见解。
孙伟教授认为:「医生需要向患者来解释疼痛效果的一个预期。造成疼痛的因素很多,大部分骨科手术在术前术后都存在着或轻或重的疼痛,患者本身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也不一样。医生应协助患者来制订镇痛的目标,以便于患者可以更好地表达他的诉求。」
两位教授均提到,
丁香园专家团近期联合恒瑞邀请近百名骨科专家撰写并发布《骨科手术围术期镇痛 • 答案书》,书中结合专家对于围术期镇痛的理解认识,从他们的行医经验中总结出患者需要的知识并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