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村与城镇建设
住建部《小城镇建设》杂志社官方新媒体平台,村镇第一科普平台!我国村镇建设领域权威政策宣传与学术交流平台!《小城镇建设》杂志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苏教育发布  ·  解码《纲要》⑨ | ... ·  22 小时前  
江苏教育发布  ·  解码《纲要》⑨ | ... ·  22 小时前  
游戏茶馆  ·  网易裁撤《漫威争锋》西雅图开发团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村与城镇建设

【说清小城镇】调研心得感想(四)

乡村与城镇建设  · 公众号  ·  · 2017-11-15 17:31

正文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v⊙)


《说清小城镇》为保证调查地区的全面性,调查范围涵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抽样121个小城镇作为详细调查对象,并组织全国各地专业人员住镇调查。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13家科研单位,1000余人进行了彻底调查研究,投入时间累积超10000余人·日。调研中,研究人员对小城镇有颇深的心得感想。




曹小曙

陕西省“百人计划”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博导,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感想

中国共有乡镇级行政单元39788 个,小城镇的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业和人口集聚逐步转向人口、资源、环境、文化及服务的多维发展,功能趋于多样化。另外,小城镇在我国起到基层的管制作用,对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不同层次小城镇多样化功能认识不足、政策措施不完善。


一是应充分考虑小城镇发展的人地关系与人人关系。突出小城镇多样化功能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应赋予小城镇更大权利,强权扩镇、强权补短。明确乡镇政府职能,扩大乡镇政府事权、人权、财权。分类推进强权扩镇、强权补短。为人口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有效载体。


三是应发挥小城镇第一产业优势,实施国家“田园化”战略。充分利用小城镇地区生态环境优势与乡土文化景观,实施国家在乡村地区“田园化”发展战略。





吴文恒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感想

小城镇是自然环境、社会人口、经济活动、服务设施和组织机构构成的有机系统。其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区位与腹地,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资源、产品或客源市场,规模企业或项目带动,集聚经济保障,政府组织有力。小城镇缺少与外界联系的经济活动,或是经济活动吸纳劳动力少,带动地方发展能力弱,则很难壮大。小城镇发展是多种因素和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动力量,就业机会是吸引人口集聚的核心因素。地方的行政、集贸或商贸、运转功能是大部分小城镇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初的主要驱动力。


在市场经济、西部开发、政策扶持作用下,当前我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小城镇的居民生活与经济水平整体尚好;企业或项目数量偏少、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与影响力低,吸纳就业人员有限;传统中心—腹地型的地方商贸服务业,以满足小城镇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为主;排污、垃圾处理等相对隐性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文体休闲等显性的公共服务基本有保障或较为完备;行政管理部门运转有序。当前,地方就业机会偏少,人口与劳动力多流向区外尤其大城市,小城镇发展受限较大。




郝俊英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感想

调研的各个小城镇既有相似之处,也在有些方面差异较大。相似之处是城镇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大幅度提高;镇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人口城镇化率较低且大部分村民愿意到镇区工作但不愿意转为城镇户口。不同之处首先是工矿型城镇比农牧业为主的城镇集聚效应高,两类城镇的镇区人口比例、人口总量及增长趋势、外来人口方面差异较大;其次是镇区功能差异较大,有些镇区切实发挥了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而有些镇区只是行政中心;第三是镇区的配套设施差异大,某些城镇不仅商铺等较少,而且没有任何层次的学校,导致有学龄儿童的家庭被迫迁移到其他地方。建议依据小城镇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作出政策上的调整,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撤并或完善其公共配套设施。关于小城镇调查,建议在本次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并对典型城镇做重点调查,详细了解各类小城镇的特点及成因,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提供支持。




汪勇政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规划系副教授

感想

中国的小城镇与国外的小城镇“面子”上有差距,里子上更是千差万别。核心的一点是我们的小城镇肩负着任重道远的服务“三农”的使命。这使得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都不能盲目套用城市模式,也几乎无法参照外来经验。目前各项发展条件处于弱势的小城镇,急切需要更多人参与到其观察、研究和发展实践中来,创新地解决小城镇的问题,助走出新时代中国小城镇的新气象一臂之力。安徽省小城镇整体就业岗位少,所以造成大量人口外流、自身活力不足的现状,加上缺乏特色的规划布局、盲目跟风的发展论证而导致的城镇快速扩张,使得建设规模与实际情况不对等,最终造成人口与生产要素的非均衡化配置,使城镇规模经济效率受损。基础设施因为建设资金问题未能配套发展起来,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要;公共服务设施种类基本齐全但因层次和质量较低,最终覆盖面窄且居民满意度低。小城镇的企业多为科技含量不高的产业,能耗和污染大,管理人员缺乏对环境管治的重视,在城镇建设中重人工环境轻自然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严重,总体造成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差。


作为城乡经济联系的中介和纽带,小城镇建设是有效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要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科学规划布局,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引导作用,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列为发展前提,实现好而快的发展。




李小云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

感想

作为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小城镇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载体功能,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城乡一体化进程。江西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大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对于解决大量农民工工作和生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经济的欠发达制约了江西省的小城镇发展速度,导致小城镇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明显。因此,面对财力不足的情况,江西省必须有重点的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小城镇,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小城镇的全面发展。此次,我校城建学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南昌工程学院联合组成了全国小城镇详细调查江西工作小组,对江西省抽样选取四个小城镇分别展开了详细调查工作。调研工作不仅有助于了解所选江西小城镇的人口基本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及空间结构组成等基本情况,为特色小城镇的选择及培育提供相关参考,也通过参与住建部组织的调查工作,增进了我校与兄弟院校、政府城建主管部门等的交流与合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管理智慧  ·  高情商的下属,都这样问领导问题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