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李菂:星辰大海的瞭望者 | 天下英才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26 09:4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有一种人

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们是文明进步的领跑者,是开拓创新的实践者;

他们以知识的力量承载着国家前行的希望。

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


“广开进贤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之声 特别策划《天下英才》 ,讲述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与担当。


第三篇 李菂:星辰大海的瞭望者》


李菂

男,1972年5月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大科学工程-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科学家,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用户指导小组成员,中澳天文联合中心(ACAMAR)科学委员会委员。2013年作为第九批“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天体物理及空间科学方面的研究。发表国际论文70余篇,引用超过1500次。


2015年担任大型国际合作平方公里阵SKA科学委员会“生命摇篮”课题组组长。2012年受澳大利亚科技部聘请,担任澳大利亚国家望远镜指导委员会(ATNF Steering Committee)国际委员。曾获得美国宇航局优秀团队奖成员(2010)、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学者奖(2005)。



点击音频    了解更多


你有喜欢的科幻书吗?


:小时候我们都是看那个叶永烈的书,现在包括刘慈欣的书都写得很有很有想法。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很多媒体用来形容一些天文工作者,您怎么来理解?


:你可以研究星辰大海,你也可以研究计算机或者股票市场,但是喜欢探讨、展现这个世界的规律,我觉得就是很有意思一件事情。


很多人说现在做科学家可能还需要一点情怀,您是怎么看?


:我不觉得做科学家需要比……比如说开一个煎饼摊有更多的情怀,它是一个我觉得还是受人尊重、也是生活条件非常好的一个职业。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描绘的宇宙,蕴藏着太多不可思议的奥秘。到底宇宙中有什么?人类从未停止探索。


电影《星际穿越》


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菂正带领团队,把科幻一步步变为现实。


去年9月25日,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直径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睁眼”。


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寻找外星人,特别是在射电的波段。比较常用的缩写,叫 seti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搜寻外星智能),就在刘慈欣的《球状闪电》里头,他们也用那个seti@home,是一个真的、而且跟我们有直接合作的这样一个科学组织,就是对通过对于这个射电脉冲信号的分析,来寻找有可能的智慧文明的特征。对于地外文明的搜索实际上是fast设计的科学目标之一,但是它目前不是我们最主要的科学目标。


《球状闪电》刘慈欣


FAST肩负着两大科学使命,分别是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和观测脉冲星,前者可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后者可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


这些光子携带了宇宙中间这个演化的信息,包括气体的密度、温度这样一些信息,是我们普通的光学设备看不到的,所以这是为什么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都在追求更大的设备。



为了给这个望远镜中的“巨无霸”安家,项目团队几乎把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区“挖”了个遍——地貌要最接近天线锅的形状,这样方便建造,工程量小,不用开山炸石,同时附近5至10公里范围内不能有电磁波信号发射。



FAST的500米口径到底是有多大?


李菂顿了顿,打了个比方:“ 如果你把这里头全都装上,比如蛋炒饭,那么全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两碗以上,如果你要装酒,比如说葡萄酒,那么两个人大概可以分一瓶,到了这样一个宏观的尺度,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一个工程量。”



其实,李菂与天文结缘,正是因为望远镜,但那并不是在中国。FAST之前,曾经长期称霸“望远镜界”的是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它位于波多黎各岛的山谷中,50多年一直无人超越。


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


被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望远镜所吸引,李菂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就直接向康奈尔大学递交了物理和天文专业的申请:


“因为年轻人其实不会考虑很详细或者非常的实际,觉得唉这是个很有趣的地方,所以拿到那个offer之后就去那了。”


从此,星辰大海便成征途。李菂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曾分别在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做天文学者、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员。但是当听说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工程后,他果断放弃了在美国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


中科院、包括国家天文台在介绍FAST的时候,他们有一个我觉得很有意义的描述,就是说这个FAST工程最终的科学的成功,是希望是中国射电天文学完成从追赶到领先。



在这位语速平稳、说话有条不紊的科学家口中,任何重要的转折似乎都是轻描淡写。2012年,他回国来到国家天文台,全心投入到FAST项目的建设中:


我们实际上是一直是在追赶,但是现在在某些很重要的方向上,我们现在看到了我们将来要达成领先的这个期望。


李菂的父亲李惕碚,是我国著名的高能天体物理学家,子承父业,同样专注,同样坚持。对李菂而言,在无垠的宇宙中蕴藏着的无穷奥秘,远比身边的名利有吸引力的多。安贫亦能乐道,因为有责任在肩。


李惕碚


因为我们不直接产生经济的价值,我们等于是满足我们自己和全人类的这个好奇心,(这件事)需要有人去做。



尽管在国外留学工作多年,李菂瘦削斯文的外表下却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记者采访中,他一直在提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的理念“ 格物致知 ”。看似不相关,却意境相通。敬业、认真、充满好奇地做好一件事,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真谛。



我们千万不要把科学变成一个成功学,没有谁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我最羡慕最崇拜的是真正有所热爱的人,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是普通人,我并没有存在一个我随时可以放弃一切去做的这个热爱,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去做格物的事情。


策划编审:高岩、樊新征

记者:潘毅、 傅闻捷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