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人际关系分为三个层面:角色关系,私人感情,深度连接。夫妻关系也有三个层面。
1、角色关系
婚姻属于社会契约,两个人结婚了,就要尽义务。至于要尽什么义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在中国古代,丈夫必须去挣钱,在物质上满足妻子的需求。当妻子被人欺负时,丈夫要保护妻子。妻子则要伺候丈夫的生活,对丈夫忠贞不渝。
丈夫如果不会挣钱,不能保护妻子,就不是好丈夫。妻子如果不会伺候丈夫,对丈夫不忠,就不是好妻子。
好丈夫(角色)遇到好妻子(角色),就能成为“模范夫妻”。
2、私人感情
模范夫妻不一定幸福,因为幸福属于私人感情。
一般认为,私人感情是去掉角色之后,“真我”出来,与对方互动,然后产生爱恨情仇。譬如一个医生和一个病人,开始是角色关系,你付钱,我给你治病,没有情感流动。后来时间长了,越来越熟悉了,过年过节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拜个年,送点礼,于是就有感情了。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人格(真我)是由人格面具构成的,它不是藏在人格面具背后的某个东西,而是人格面具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讲,角色关系是单个人格面具之间的关系,如我的医生面具和你的病人面具;而私人感情是多个人格面具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除了我的医生面具和你的病人面具,还有我的医生面具和你的病人家属或病人朋友面具(你把你的家属和朋友介绍给我)、我的业主面具和你的保安面具、我的顾客面具和你的店主面具、我的房东面具和你的清洁工面具。人格面具越多,感情越深。
一对夫妻,如果只是夫妻(相亲认识,角色关系),是没有感情的。如果是自己认识的,就同时是朋友关系;如果有了孩子,就多了一层“父母关系”;再后来共同面对很多事情,变成“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因此,感情不断加深。
感情分三种:爱,恨,怕。所谓夫妻感情通常是指爱,而恨和怕是夫妻感情的反面。换句话说,夫妻感情
=爱-(恨+怕)。
夫妻感情是通过互动产生的,丈夫对妻子做了某事,妻子感到高兴,爱就产生了。妻子高兴了,就会乐意为丈夫做点事情。如果这是丈夫喜欢的,他就会高兴。
如果丈夫对妻子做了某事,妻子感到不高兴,恨或怕就产生了。妻子不高兴了,就会伤害丈夫,然后丈夫也不高兴了。
人们常说,要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去爱,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式。假设对方喜欢古典音乐,而你喜欢爵士乐。你应该给他听古典音乐,而不是爵士乐。你给他听古典音乐,他会高兴,如果给他听爵士乐,他会不高兴。他高兴了,就会爱你,如果不高兴了,就不会恨你。
很多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爱别人,结果别人不领情,付出很多,但没有成果,就是因为爱的方式不对。
如果爱的方式不对,两个人就会渐行渐远。
所以,为了夫妻感情,必须了解对方的喜好,然后投其所好。这不是交易吗?对,感情就是交易,就是互惠,就是双赢。如果我行我素,不投其所好,恨和怕就会取代爱。谁愿意自己的夫妻关系只是角色关系没有爱呢?
如果既要以对方喜欢的方式去爱,又不委曲自己,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三观一致、性格相似、兴趣相同的人。这样一来,你喜欢的方式就是对方喜欢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爱对方,对方也喜欢。
3、深度连接
当两个人关系很密切时,会发生面具交换,即甲的某个人格面具跑到乙身上,乙的一个对应或相反的人格面具跑到甲身上。例如,本来两个人都有厨师面具(会做饭),也有清洁工面具(会洗衣服),两个人一起生活后,甲的厨师面具跑到乙身上,乙的清洁工面具跑到甲身上,甲专门洗衣服(清洁工面具),乙专门做饭(厨师面具)。这种情况也叫“分工”,可以提高效率。
分工的结果是,两个人被绑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了。如果没了甲,乙就没衣服穿,如果没了乙,甲就没饭吃。本来他们都是完整的人,现在变成了半个人。两个“半人”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
这种情况也叫互补。通过面具交换,两个人变成互补关系。互补关系相依为命、不离不弃、亲密无间的关系,所以叫深度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