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绽
谈谈文化,聊聊艺术,拒绝虚伪,强调态度。做有品位、有素质、有情调,有梦想的靠谱文艺青年。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诚意制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骏景农业  ·  2025,玉米能涨价吗? ·  4 小时前  
禽报网  ·  冻品\\2月上旬肉鸭产品市场行情分析 ·  10 小时前  
微观三农  ·  元宵节北方迎气温低点 南方陆续降温 ·  昨天  
掌上平度  ·  开足马力备春耕!平度这家企业→ ·  2 天前  
微观三农  ·  评论丨打好全年粮油生产第一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绽

豆瓣9.6分高分纪录片,BBC再出神作解说宇宙《甄嬛传》

艺绽  · 公众号  ·  · 2019-06-23 18:09

正文

夏日炎炎,今天北京的天气正式开启了烧烤模式。

与其在室外无限焦灼,不如跟随艺绽君来看一部很有降温效果的大片。

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部片子叫《行星》,目前正在腾讯视频播出,出品方来自BBC。



BBC出品的纪录片,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品质保证。这次的纪录片虽然是以宇宙为主题,整体上相对小众,但播出后反响却是极好的,在豆瓣拿下了9.6分的口碑高分。


这两年来,电影领域宇宙片的进步很大,不管是《地心引力》的硬核科幻,还是《星际穿越》的复杂理论,包括中国的《流浪地球》也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


相对保守并且需要有科学基础的纪录片,再做宇宙题材,能带来哪些新意?是《行星》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艺绽君开始播放《行星》,这些疑问就迎刃而解。


某种程度上说,《行星》的播出生逢其时,它并不是因为要拍这个题材而创作,恰恰是因为——

《行星》的诞生处于纪录片行业的新节点。一方面是技术的不断更新所带来的拍摄便利与品质提升;另一方面,人类在宇宙探索上获得较大突破,几乎每一个行星都有新的探索任务,新的事实、科学数据和线索不断涌现,这些“拼图”成为行星历史痕迹的一部分,同时也为未来提供了预测依据。


因此,我们在《行星》中能够看到最新的科研成果,也借由最新的技术转化手段,能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看到接近电影水准的宇宙影像。


据说,摄制团队为了制作这部纪录片,可以说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行星》中许多场景和画面的原始资料,大多都是根据以往对太阳系各行星展开探测任务时传回的大量高清图像和行星地形数据来进行精确的画面模型制作,以求纪录片能够带来最真实的观感。


为了向人们展现地球与诸行星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宇宙壮丽而又绚烂的造物,摄制组在全球选择拍摄了一系列诡异奇特的具备外星地貌特征的地点,寻找到了最酷似每个独特星球的环境。



这些场景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尽管身处地球,但我们看到冰岛成为冥王星的化身,活火山代表着火山密布、暗流涌动的木卫一,约旦的月亮谷则变成了火星。


在物理学家布莱恩·考克斯的带领下,我们遨游在地球的不同景观中,却聆听着有关宇宙的故事。


此处还要插播一下,对物理学家布莱恩·考克斯的介绍。


这位学者可谓是一位“网红”,因为他除了物理学家的身份之外,还曾是一支摇滚乐队的键盘手,被大家称为“摇滚明星物理学家”。

多年来,布莱恩教授与BBC合作推出了《太阳系的奇迹》、《宇宙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等一系列科普类纪录片,而这部《行星》正是布莱恩教授的最新科普力作。

这种带入式的讲述非常引人入胜,而这次讲述宇宙故事的表达方式也很特别。

海报上对《行星》的简介是——

“它所讲述的是一场有关太阳系家族的爱恨情仇。”


而就在《行星》播出后,还真的有观众说, 在这部纪录片里看出了《都挺好》《甄嬛传》的影子。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故事的结构是围绕着太阳系九子的“天选”故事而来,每一颗星球都有自己的故事与爱恨情仇。


以第一集为例,它解释了所有宇宙故事中最基本的问题,“ 宇宙这么大,为什么目前太阳系只有地球有生命?”


根据现代科学的发现,46亿年前太阳系的诞生之初,它的周围只有无尽的尘埃和气体,经过上千万年的时间,这些尘埃才开始慢慢聚集成最早的岩石。

经过上千万年的时间,这些尘埃才开始慢慢聚集成最早的岩石。然后又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碰撞和推移,创造出行星的胚胎。

纪录片中是这么描述这个过程的:

在这片空间区域内,数十颗行星胚胎,你推我搡,争夺最佳位置。


这种描述是不是特别像人类的 适者生存

而为什么是地球拥有生命,片中是用排除法来一一解释的。

第一个水星,它被称为最惨行星。

因为离太阳太近,水星表面的生存环境最为严酷恶劣。正午时,它的地表温度可以高达430℃。但到了夜晚时,温度又骤降至零下170℃。科学家们通过探测器的数据,绘制出水星的引力场,并借此得到水星的横截面,发现水星的内核就占据了从其核心到地表大约85%的范围。 这意味着水星几乎完全就是一颗裸露着核心的行星。

科学家们推测,其实水星最初诞生于离太阳更远的地方,但是由于引力作用,随着时间的 流逝,导致它的位置发生了偏移。而之后再与其他行星胚胎争夺位置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场碰撞。这就导致水星的地壳和地幔,被剥离散落进太空,而水星也从原本火星轨道附近的位置,被撞向更靠近太阳的位置。


类似这样生动的描述,就是《行星》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到,相比于单纯介绍复杂难懂的科学知识,《行星》采用的是拟人化、又充满日常生活逻辑的表述。

在兼具科普性的同时,充满了戏剧冲突,而全新的视觉化手段,也让那些存在于科学原理中的对撞、消亡、运动和变化,都成了具体可见的实物景象。

而随着对于宇宙的了解更多,我们也更能明白头顶这片星空的意义。

因为这颗我们居住的星球,虽然现在可以容纳生命的存在,但这种宜居性并非永恒。

“人们很容易把宜居性当成各行星的永恒特征,或者是说决定性特征。地球是一颗生机勃勃的行星,因为它位于适居带中,距离太阳不十分遥远,也不十分接近。但真实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太阳系充满了活力,行星的轨道可以改变,恒星的亮度也可以改变,昔日的宜居天堂也能变成今天的末日炼狱。”

——《行星》


布莱恩·考克斯在幕后访谈中也曾如此动情的说到,

“地球,这是我的最爱。地球是人类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当然也是太阳系中唯一孕育了文明社会的行星。文明是茫茫宇宙中最具价值,或许也是最罕见的自然结构。 正是我们人类的存在让地球变得独一无二。


但这种独一无二并非永恒。

布莱恩在片中说道,整个太阳系的故事,就是系内几大类地行星动荡不安的变化史。

而太阳的老化也是永恒的命题,当太阳核心的氢燃料耗尽的时候,它的外部边界将会膨胀。


第一个被吞没的是水星,金星也会从此终结。

地球或许能够逃过被吞没的命运,但被冰封却是无法逃避的归宿。

《行星》给出了一个可行的答案。

在土星的周围,有一颗与行星相当大小的卫星土卫六,又称为泰坦星。它被浓密的大气层包裹着,而且经过探测,还发现具有复杂的化学构成,是能够构成生命的有机化学成分。


科学家推测,如果到了55亿年之后,太阳开始膨胀。也许土卫六随着温度升高,冰山开始融化,群山开始化身海洋。那时候,它将变成第二个地球,孕育出新的文明。


这或许是人类命运的所归之处,现在看来也许还为时过早。但 正如《行星》中的思考,“生命之花开遍世界的角落”,如果今天的我们仍然坚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那么未来的人类也许就无处可依,成为了被放逐的地球流浪人。 那样的结局,应该不是我们所希冀的吧。


EN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