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预示着什么,8月份又要过紧日子了吗?
预判资金面紧不紧要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缺口大不大,另一个是央行公开市场资金到期和补给是否平衡。前者来自银行自身的因素,受到季节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通过过往的经验,能够做出一定判断。而后者则是要洞悉央行的意愿。
先来看看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缺口。
首先,非常重要的一块是季节性因素带来的资金的缺口,比如财政存款上缴、准备金的上缴等。结合近年来月度数据,这一部分缺口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机构预测,8月份的季节性资金缺口大约为800亿元,而7月是7450亿元,8月份资金缺口明显小于7月。
其次,还有一个因素是外汇占款的变化。外汇占款是央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最新数据是截至今年6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已经连续20个月下降。这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形成一定缺口。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我国跨境资金流出的压力缓解,未来几个月不排除外汇占款开始增长。总而言之,外汇占款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比较有限。
第三要看8月份央行公开市场资金的到期情况以及央行的投放力度。
刚刚已经提到,8月公开市场资金到期量还是比较大,共有13975亿元,“大头”主要集中在第一周的7500亿的逆回购到期,8月15日2875亿元的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值得注意的是,8月29日,将有6000亿元特别国债到期,是否续作对于资金占用有着显著的影响。
综合以上三点来看,8月份来自商业银行内部的季节性资金缺口、外汇占款等因素,对于资金流动性的冲击是相对有限的,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央行的态度。
央妈的心思怎么猜?去年下半年,央行将货币政策定调为“稳健中性”,如今最常见的表述是“不松不紧”,这样的表达对其进行货币政策操作设定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提。
但归根结底,央行在执行货币执行操作时还是要基于实体经济和金融监管这两个方面。
上个月末,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人民银行旗下的媒体发表了一篇文章,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文中称,下半年货币政策的重心可能需要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平稳增长方面。鉴于前段时间流动性明显收紧和货币市场利率明显上升,乃至于银行贷款利率亦已开始上升,货币政策已不宜进一步收紧。
此观点一出,得到了诸多市场分析人士的认同。分析人士认为,过去央行虽然并没有直接加息的方式来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而是主要通过改变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的方式,意在金融去杠杆。但实际上,货币市场利率的抬升已经开始逐渐传导至企业的融资成本的提升,从而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7月份一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的成交量同比大幅下降,且跌幅进一步扩大。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着重强调的就是一个“稳”字,这意味着,接下来金融改革也好,金融去杠杆也好,监管继续加强也好,必须要建立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这一底线之上,要在确保不会影响经济以及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前提之下。
如连平在文中所说,未来仍应警惕“处置风险的风险”。下半年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不应改变,但应以稳为纲,平衡兼顾好实体经济稳步增长、去杠杆协同推进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三个目标。
不过,对于资金面来看,也不可盲目的乐观,毕竟另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金融监管收紧的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
7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更加坚定的去杠杆,确保金融安全,并且宣布一项重要的金融监管改革——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
7月初,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第一次通过正是报告明确了资管业务的规范发展方向,指出了资管业务的五大症结和六大对策,显示出强监管的决心不动摇。
更早之前,今年4月银监会相继下发多条针对银行同业业务的新规,严厉打击了这一项在过去几年内快速膨胀并存在套利空间的领域。
央行近日也公布了对2600多家银行(含分支机构)的同业账户的调查情况,并点名批评了40多家银行,责令其进行整改。
市场普遍认为,狂风骤雨之后,接下来将是监管政策逐渐落地和推进,对于市场的冲击或许没有上半年那么大,但钻监管漏洞“野蛮生长”的日子确是一去不复返了。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向好的经济数据也给了继续推进强监管和金融去杠杆以信心。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9%,增速与一季度持平,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同时,进出口总额均稳步增长,中国经济的投资结构也在逐步改善,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也在逐步回暖。
在这种大的基调下,尽管大量放水这种情况不会发生,资金面还是维持紧平衡,但是对比4月、5月,三季度的货币政策会趋于缓和。
实际上,无需对流动性过分紧张,通过过去几个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情况来分析,央行逐渐总结出一种打法叫“削峰填谷”,最终实现“不松不紧”的政策目标
也就是说,当资金缺口大的时候,公开市场会适当的增加净投放;反之,则谨慎的收紧钱袋子。毕竟,央妈还是亲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