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穗主任介绍,血管瘤在儿童中常见,发病率高达10%,多发生于婴儿期,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作者 | 武汉儿童医院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他出生时舌头上就有血管瘤,1岁到5岁做了3次手术,但舌头上的“不定时炸弹”仍然时不时“爆炸”飙血,12岁的他中度贫血,面色憔悴。
半月前,男孩慕名来到武汉儿童医院做了介入手术,切断了瘤体的“营养生命线”。昨日复查,瘤体明显消退,出血停止。
12岁的男孩文文(化名)清秀机灵,老家在襄阳。爸爸林先生回忆,孩子刚满月时,妈妈一次偶然发现,文文的舌头右侧有个米粒大小的红点。不到1岁,父母带他去当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血管瘤,做了一次切除手术。文文3岁那年,有一次他吃花生,碰到旧伤口后突然流血不止,当地医生赶紧找到出血点,先进行了缝合,并建议转院。第二天,一家人就赶到武汉一家三甲医院的口腔科,手术切除了1/3的舌头。
接下来的几年里,林先生夫妻心惊胆战,生怕孩子舌头再出血,平时辣椒、煎炸这种刺激性食物,甚至坚果类零食,都从来不敢给孩子吃。文文吃饭只敢用左侧,看着孩子辛苦,夫妻俩十分心疼。文文5岁那年,因为再次出血又做了一次手术。
谁知历经三次手术的痛苦,平时吃东西百般小心,但缠绕着文文的噩梦并未结束,今年12岁的文文,最近舌头又开始出血,而且比前几次都猛烈。孩子面色日渐苍白、身体瘦弱。10月25日凌晨,文文夜里咳嗽,爸爸跑到儿童房一看,孩子是被血呛咳的,枕头被单上留下一大滩血迹,看得他胆战心惊。林先生连夜将孩子送往武汉儿童医院,在整形颌面外科止血治疗。因为之前跟医院放射科主任黄穗在网上有交流,遂找到黄主任求助,之后决定给文文做介入治疗。
术前检查发现,文文已是中度贫血,口内瘤体有鸽子蛋大,占了2/3“地盘”,正常舌头反而被挤成了“偏房”。
10月31日,文文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武汉儿童医院医学影像科陈瑜医生介绍,异常血管就像河流,为瘤体输送营养。所谓栓塞,就是将河道“填起来”,断掉瘤体的营养。没有血液供应、输送营养,瘤子会慢慢被“饿死”。
与一般患儿不同,文文因为在口腔内手术,只能从鼻子里做插管麻醉,麻醉科钟良副主任医师医师亲自上阵为他做麻醉。舌头的血管比身体其他血管更加“曲折”,像一团缠绕的毛线,这给医生打栓塞剂增加了难度。一旦插管不到位,栓塞剂可能会“走岔路”,正常组织可能会被“误伤”。
术中,陈瑜医生将一根超细的微导管经大腿的股动脉插入,经过谨慎准确的穿梭,到达舌头右侧患处,并成功栓塞住血管瘤的供血动脉。手术中陈瑜发现,虽然文文左侧的舌头外表貌似正常,但血流汹涌,他又重新将导管伸到舌头左侧观察,发现这里也潜藏着瘤体,他同时也对这一侧的血管进行了栓塞,文文术中基本没有创伤。2个半小时后,手术结束,绝大部分的瘤体被顺利栓塞。
术后,文文之前供应血管瘤的正常血管,也“改邪归正”,供应舌头正常血流。术后,还需遵医嘱定时复查。
据了解,因为难度大、麻醉风险高、缺乏儿童专用器材,在全国医院中,能做儿科介入治疗的不多,成人医院基本不对儿童做介入治疗,全国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儿童医院开展。
黄穗主任介绍,血管瘤在儿童中常见,发病率高达10%,多发生于婴儿期,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血管瘤看起来虽吓人,但大部分是“虚张声势”。其实大部分血管瘤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自然消退,只有1%-2%属于难消退的“顽固派”。
但不能忽视的是,因为无法预测血管瘤增长期最终的大小,也不能预测能否完全退化,以及孩子“带瘤”成长期间,受到的心理、社会创伤。但对于部分患儿来说,拖延太久可能导致出血、溃疡、功能障碍甚至毁容等严重后果。所以,黄穗建议家长,发现红点、红斑、胎记,还是应该及时就诊。
现在治疗血管瘤的方法很多,绝大多数采用外擦、口服药物及瘤体内注射介入治疗等,收效明显,能治愈绝大多数血管瘤,但像文文这样顽固型的面积较大的血管瘤,单纯切除手术,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黄穗建议,血管瘤在出生后6个月内都处于迅速发展期,其中2-3个月前后生长最为迅速,家长可以对可疑处拍照留存,或测量记录大小,观察一段时间,若发现逐步变大,应及时就诊。
版权申明 |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