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口普查的数据公布,年轻人越来越少,一下冒出来好多关于养老焦虑的文章。
以后老龄化怎么办?不生娃以后养老怎么办?抓紧开始规划养老吧,晚了就来不及了…… 我身边也有一些正在给父母准备养老的伙伴,一边准备一边为将来的自己担心。
说说我的想法供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参考吧,我对于养老问题不太焦虑。
和大部分认为养老迫在眉睫的观点相反,我反倒建议大家别太急着行动
。
关于自己(90 后)的养老,我当时转评了一篇微博👇
德国老龄化挺严重的,很多老人都是独居生活,但养老也没那么可怕。
基础设置可以解决的问题比我们想得多。
比如经常看到腿脚残疾的朋友独自一人坐轮椅上下公交地铁、出门买菜购物 👇 (公交可以向右侧倾斜,方便上下车,站着那个是司机;下面都是网图)
我们社区里也有视障的邻居,每天拿着红白手杖,独自一人出门,也生活得挺好的 👇
还有停车场经常看到这种自动收放轮椅的装备,坐轮椅也不耽误开车到处跑 👇
当需要的人足够多,社会发展自然会进化出相匹配的设施和工具,
老龄化也不是啥洪水猛兽。
既然现在的德国可以解决,那 30 年后的中国一定也能搞定,而且可能更好。毕竟 30 年前的德国可比现在的中国差多了。
不管是解决 30 年后的规划,还是今天的问题,
我们要做的其实也就那几件事儿——健康的生活习惯,身体少出毛病;合理规划理财投资,以后别缺钱
。余下大部分问题都会在发展中解决的。
……
也有小伙伴会问,我们还年轻,30 多年的时间还很长。但我们的父母呢,他们可能近 10 年就退休了,等不起这么长的时间。
对此我分享另外一个视角。
我在隔壁老钱那看过一篇帖子,提问的小伙伴(刚好和我同龄)在焦虑父母养老的问题:
应该怎么选?
我脑补了一下两种选择:
如果以放弃个人发展为前提,留在父母身边,那很可能以后经济基础跟不上。等到父母真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没钱、没时间反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到时候万一父母再念叨一句「你看隔壁那谁谁年收入多少多少」,我心态估计原地爆炸……
但如果先选择个人发展,抓紧提升收入、积累财富、扩展被动收入。等到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反而能更从容地回到身边照顾,还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毕竟养老不仅仅是人力,也是钱的消耗。
这个例子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情况,主要是想通过这个对比说明一个问题——解决养老问题未必要靠养老本身,
面对这类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问题,在真的发生之前先把当下的生活过好,其实就是对未来最好的规划、对他人最大的帮助。
多想想怎么让现在的自己生活得更有底气,向着「有钱 + 有闲」的方向努力,给生活添加足够的新选项,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最后带个货,也是把当下生活过好的选择之一啦(强行找理由
)
后面可能会有一波港股打新的机会。
港股打新大部分收益来自少数几个月的机会,像我自己过去一年参与打新赚的钱主要都是来自去年的 7 月、12 月和今年的 1 月。
20% 的时间决定了 90% 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