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姚尧
坐观天下而拥抱时代,背靠历史以眺望未来。洞察本质,预测趋势。研究战略,把握机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红安  ·  正大量上市,有人吃进急诊! ·  昨天  
最红安  ·  正大量上市,有人吃进急诊! ·  昨天  
白银区市场监管  ·  开学季,这些传染病高发!注意!注意!注意! ·  昨天  
艾儿天空  ·  阅文2024年会将于2月28号在新加坡圣淘沙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姚尧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9集

姚尧  · 公众号  ·  · 2019-09-25 15:02

正文

算地第六(下)


【原文】主操名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数也。圣人审权以操柄,审数以使民。数者, 主之术 ,而国之要也。故万乘失数而不危, 主失术而不乱者,未之有也。今世主欲辟地治民而不审数,欲臣尽其事而不立术。故国有不服之民,主有不令之臣 。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计也。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也。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入使民尽力,则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则胜敌。胜 而草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白话】

君主 操持 着能给 人名利的权柄,而最终得以建立功业和名声,靠的是统治方法。圣明的君主在审察清楚权力的状况后再来操持权柄,在审察清楚统治的方法后再来统治民众。统治方法,是君主的法术,治国的关键。因此,万乘之国失去统治方法而不危险,君主失去统治手段却不引起混乱,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现在的君主,想要开辟土地治理民众却不审查其方法,想要臣子尽力完成其本职工作却不建立其法术,故而国家就会有不服从的民众,君主就会有不听令的臣子。因此圣人在治理国家时,在内使民众归集农耕,对外使得民众筹划作战。 农耕,是民众认为很辛苦的事情;而作战,是民众认为很危险的事情。民众愿做他们自认为是辛苦、自认为是危险的事情,那都是出于计算衡量。民众活的时候要计算自己的利益,死了以后要考虑自己的名声。对于名利的来源,是不能不详加审察的。利益出自于土地,那么民众就会尽力耕种;名声来源于战争,那么民众就会拼死作战。在内使民众尽力耕种,那么土地就不会荒芜;对外使民众拼死作战,那么军队就能战胜敌人。能战胜敌人而土地不荒芜,那么富强的功业就很容易获取了。

【姚注】

①人主之术:有版本作“臣主之术”,则意思不通。“臣”与“人”古音相近,故经常混用。如《韩非子·存韩》记:“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其中“贵臣”在有些版本里又记作“贵人”。又记:“听奸人之浮说”,其中“奸人”在有些版本里记作“奸臣”。

②不令之臣:《韩非子·说疑》记:“若夫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颉、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此十二者,皆上见利不喜,下临难不恐,或与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则不乐食谷之利。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此十二人者,或伏死于窟穴,或槁死于草木,或饥饿于山谷,或沉溺于水泉。有如此,先古圣王皆不能臣,当今之世,将安用之?”意思是说,“至于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颉、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这十二个人,都是见到利益不动心,遇到危难不害怕的。或者把天下送给他也不要,忍受着屈辱的名声,却不愿接受朝廷的俸禄。见到利益不动心,则君主的赏赐再丰厚,也无法激励他们。遇到危难不害怕,则君主的刑罚再严酷,也无法威慑他们,这些人就是所谓不服从命令的人。这十二个人,有的隐居死于山洞,有的憔悴死于树林,有的饥饿死于山谷,有的淹水死于江河。像这样的人,连古代的圣王都无法令其臣服,处在如今的时代,又如何能用他们呢?”《韩非子·说疑》中所称的“不令之臣”,即是本文所指的“不服之民,不令之臣”,亦呼应了前文所说的“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

【原文】今则不然。世主之所以加务者 ,皆非国之急也。身有尧、舜之行,而功不及汤、武之略者 ,此执柄之罪也。臣请语其过。夫治国舍势而任谈说,则身修而功寡。故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 ③。故五民加于国用,则田荒而兵弱。谈说之士,资在于口;处士,资在于意;勇士,资在于气;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商贾之士,资在于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资④。民资重于身,而 托势于外 ⑤。挟重资,归 家,尧、舜之所难也。故汤、武禁之,则功立而名成。圣人非能以世之所易胜其所难也,必以其所难胜其所易。故民愚,则知可以胜之;世知,则力可以胜之。臣愚,则易力而难巧;世巧,则易知而难力。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今世巧而民淫,方 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以 世禁 。故千乘惑乱,此其所加务者,过也。

【白话】现在 不是这样。国君 们特别重视的,都不是国家的当务之急。国君们具备尧帝和舜帝那样的德行,可建立的功业却还 赶不上商汤 和周武王,这 是他们 在操持 权柄 时犯下的过错。 请让 我说说 他们的过错:治理国家 时放弃权势而任用空谈,那么自身修养会提高,可是功绩却会减少。因此,任用那些崇尚 《诗》、《书》的空谈之士, 民众就会游走而 轻视 君主 ;任用 隐逸之士, 民众就会远离而非议君主; 任用 勇武之士 ,民众就会 好斗而轻视 禁令; 任用技艺之士,民众就会轻浮而喜欢迁移;商贾之士生活安逸又能赚钱,那么民众就会 攀附他们而议论君 因此,如果这五种人被国家任用,就会导致田地荒芜而兵力衰弱。空谈之士 的资本在于 口才;隐逸之士的资本在于 心志 勇武之士 的资本在于勇气; 技艺之士的资本在于巧手;商贾之士的资本在于自身。所以这些人都是以四海为家的,谋生的资本都附着在自己身上。民众将谋生的资本附着在身,到了外面就寻找有权势的地方依托。民众携带谋生的资本,四处寻找托付之所,则即便是尧帝和舜帝也难以将国家治好。所以 商汤 和周武王禁止这种情况, 才使得功业得以建立而名声得以成就。圣人治理国家,并不是能用世人容易具备的来战胜他们难以具备的,一定是用他们难以具备的来战胜他们容易具备的。所以民众愚昧,就用智慧来战胜他们;世人智慧,那就用强力来战胜他们。臣民愚昧,那么他们就会易于出力而难于机巧。世人机巧,那么他们就会易于用智而难于出力。因此,神农氏教导民众耕种而称王天下,这是要让民众学习他的智慧。商汤王和周武王 创造强大的军队而征服 诸侯 ,这是 要让诸侯们 屈服于他们的强力。现在世人多机巧 民众多放荡,正是 应当 效仿商汤和周武王的时候,可是 君主们却在做神农氏当年做的事,从而毁坏了治理世人的禁令。因此,那些千乘之国会混乱不堪,这都是因为他们特别重视的事情都是错的啊!

【姚注】

加:更加,特别

略:获得 取得

③缘: 追随, 攀附

④圜(huán):环绕。圜身资, 意即 “使 资圜 ”,指这五种人将谋生的资本都环绕在自己身上,故而不在乎去国离乡,反正天下一家,到哪里都能谋生。

徧( biàn “遍”,普遍,遍及。 有不少版本将 ”字记作“偏”,进而解释为偏狭、偏私,这是不准确的。

⑥堕:毁坏。有不少版本将“堕”字记作“随”,这是不准确的。“堕”字的繁体字为“墮”,“随”字的繁体字为“隨”,故易有此误。

【姚论】

“臣请语其过”一句可以推知,本文是商鞅呈递给秦孝公的奏折。在这段文字里,商鞅列举了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这五类人为不能任用之人,而这五类人的共同特点就在于他们的谋生资本都附着于自身,所以对国家不会有忠诚感,随时都有可能去国离乡,投奔更能发挥其自身才能的地方。顺着这条思路,很容易就能推导出,国家最应该任用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谋生的资本在于土地,而土地是不可能随身携带的,这即是下一段所讨论的内容。另外,韩非子在《五蠹》篇中也列举了国家必须清楚的五种蛀虫,分别是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逃脱兵役的人)和商工之民,与本文所列举的“五民”基本相同,可知此类思想在法家的一脉相承。

【原文】民之生 ①: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明君慎观三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国之所以求民者少,而民之所以避求者多。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②,任力以穷诈③。两者 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故圣人之为国也,民资藏于地,而 托危于外。资藏于地则朴,托危于外则惑。民入则朴,出则惑,故其农勉而战戢也 ④。民之农勉则资重,战戢则邻危。资重则不可负而逃,邻危则不归。于无资、归危外托,狂夫之所不为也。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此臣之所谓过也。

【白话】人 的本性是 度量后选取更长的,称重后选取更重的,权衡后选择更有利的。 英明的 君主若能慎重考察这三 种情况,那么国家的 治理 原则就能确立,而民众的才能 也就能 得到利用了。 国家能够要求民众的办法很少,而民众能够躲避要求的办法却很多。在内要使民众归集于农业,对外要使民众专心于作战。 所以圣明的 君主 治理国家, 要多设禁令以防止民众逃避,任用实力以杜绝民众欺诈。这两个方法若能普遍推广,则国内的民众就能专心农战。民众专心农战,性格就会朴实。性格朴实,就会安于居所而厌恶。所以 圣明的 君主 治理国家 会让民众谋生的资本蕴藏于土地,到了外面就只能处处寄身于危险。谋生的资本蕴藏于土地,则民众就会朴实。到了外面就只能寄身于危险,则民众就会疑惑。民众在国内朴实,对出国疑惑,所以他们就会在农耕时勤勉而在作战时积极。民众在农耕时勤勉,则资产就会变得厚重;作战时积极,则邻国就会变得危险。资产厚重就无法携带出逃,邻国危险就不会前往投靠。毕竟要放弃国内的资产,前往危险的外国寄居,这是疯子也不会干的事。所以 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 观察 风俗 订立法规就能治好,弄清国情从事本业就能得宜。不观察时代的风俗,不弄清国家的实情,则即便订立法规,民众也会混乱;即便政务繁忙,功绩也会很少,这就是我所说的过错啊!

【姚注】

①生 xìng) “性”, 天性,本性。

②能:能力 此处意指农战以外的谋生能力

③穷:杜绝。

④戢(jí) “疾”,积极从事

【姚论】

在商鞅看来, “五民”对于国家而言基本上都是无用之人,不但无用,甚至还会产生虱害。对于国家来说,真正有用的就只有一种人,那就是从事农战之人,所以说国家可以要求民众为国家做贡献的办法很少,只有农战而已。民众能够逃避国家对其要求的办法却很多,凭借空谈、隐逸、勇武、技艺和商贾谋生之人,皆可逃避农战而不为国家做贡献。因此商鞅说,必须多设禁令,以制止民众发展农战以外的能力,使其不敢逃避农战。要任用实力,使得民众无法像“五民”那样通过投机取巧来获利。只要将这两个方法普遍推广,那么民众就能够专心农战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