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在中国科技史上大名鼎鼎的中关村,这名字的来源十分微妙,像北京很多地名与皇室有关一样,中关二字源于明清时期的太监。那时的太监被称为“中官”,而这条街则是这群人建庙宇和养老宅子的地方,时称“中官屯”,后来是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才改名为“中关村”。
不过“英雄不问出处”,不管这名字以前属于谁,后来的中关村都“强势”地用“电子科技”或“中国硅谷”重塑了人们的印象。中关村的巨大变迁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展的一个典型和缩影,为此,国家人文历史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关村大街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杜朋总经理,请他介绍中关村的过往和未来。
北京中关村大街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朋
美国旧金山的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公路区,坐落着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等多所著名学府。在这些学府周边,诞生云集了苹果、英特尔等上千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被迅速转化为产品,每天都在创造着巨大的财富。硅谷的科技示范效应,在遥远的中国泛起了涟漪。
1998年左右的白颐路
如今的中关村大街
与遍布硅谷的高校、科学院、研究所一样,国内名为“白颐路”(也就是后来的中关村大街)的一条路,也同样拥有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从马路东侧望去可以看见清华大学标志性的牌匾“清华园”。而西侧,就是另一座顶尖学府——北大。沿着街往南跨过知春路再走几百米,就是人大。除此之外,这里还汇聚了中国科学院几十个研究所,可以说是充满了学术和科技的气息,那么这样一条街是否可以像硅谷一样,成为中国的一个高科技扩散的辐射源呢?
当时北京正好刚召开过“全国科学大会”,知识分子的地位由“严冬”走向“早春”,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一间仓库,希望建立“中国硅谷”的陈春先建立了简单的办公地点,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
在几经波折之后,陈春先的创新举动得到了上级的支持。不久后,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出台了中关村办公司的政策。陈春先和他的团队趁此机会租下了中关村大街上的一个地方,成立了技工贸三位一体的民营科技公司。
随后,大学科研所的教授、实验室研究人员等纷纷聚集于此,可以说当时中国的电脑最大使用人群都来到了这条街上安营扎寨。随着人群的增多,这里的交易量慢慢的扩大,1985年,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雏形。
1988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迎来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视察。基于这条街的调研经验,在中关村试办高技术产业园的提议被通过。并且当时的中关村园区得到了来自国家科委、中科院和财政、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还有“一路绿灯”的政策扶持。税收返还,税收减免,越来越多的优惠降临到中关村企业身上。
从此,中关村进入了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的新时代。
三城一区
1988年,试验区还只有100平方公里。11年探索经营后,1999年,中关村进入了一区多园的扩展时期。在1988-1999年间,中关村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先后并入中关村空间格局。中关村的建园史并没有让住宅开发成为标配,而是大学科技园先行。中关村发展的前20年间,是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后,随着企业和人才的集聚,人才公寓配套,商业购物中心紧随而上。
人才、科技、商业……这条街离打造“中国硅谷”这个目标渐渐靠近,也影响了很多人。例如当时还年轻的柳传志,这位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著名人士回想起当时,坦言自己曾受到鼓舞,“憋得太久了,机会来了,特别想干事!”
相比起步的艰难,中关村的发展可谓非常迅速,“四通”“信通”“海华”等民营科技企业呈井喷状态纷纷出现,迎来了第一波创业的高潮期。这些现在听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其实与现在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最开始做打印机的“四通”其实是新浪的投资方。
杜朋介绍当时的融资创业盛况:“那个时候也动辄就融资很大,百万美金起步,从那个时候开始清华大学也就开始在中国第一次举办了创业大赛,有一批清华学子第一次得到了创业机会,清华大学允许他们休学创业,他们也构成了清华科技园最早的一批创业者。”
推动中关村创业热潮的,除了休学创业的高校学生之外,还有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当时中国正值“全国英语热”时期,出国留学的热潮也逐渐兴起,如今众所周知的“新东方”就是那个时期出现的。这些出国留学后学成归来的人也成为了中关村当时创业热潮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际的前瞻事业的创投为中关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新东方大厦
百度大厦
中关村软件园
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
到2000年之后,中关村的核心区域,也就是中关村西区的规划基本上已经完成了,第一批成批量的写字楼空间供应,大概成型在2003年到2005年,包括清华科技园的主园也是2005年建成的。写字楼空间建成之后,很多原先在大棚中的电子卖场上升到了写字楼商场。很多人印象中的那种楼底下是商场,一人一个摊位招揽顾客,楼上是库房或者后台的 “电子市场”,就是那个时候的事情。在以这种楼下开店楼上“办厂”的零售业为主的同时,中关村也开始做相关的工程。例如电脑的集成,系统集成,电脑的工程还有通讯业务也在同一时期开始发展起来。
到了2008年年底,创业板开市。随着创业板最终形成,中关村一批早期的创业者完成了他的初步财富积累。同时,随着创业板的开市,中关村最开始的一些创投都是以海外的资本为主,创业板一开板,人民币的创投基金的退出通道就产生了,这也为中关村的整个创投环境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当融资和创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中关村的新兴公司像其他所有企业一样开始面临转型和如何继续向前的问题。杜朋介绍道:“我们那个年代一开始上市的,比如说像清华我们投的数码视讯、海兰信,这些都是早期的上市公司。还有京东,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往前走了。紫光原来的业务是做光盘,也做存储的U盘,还做OCR的识别设备。紫光现在转型非常成功,变成做芯片、做存储。”
但有人转型成功继续向前,就有人转型失败慢慢跟不上时代。例如我们曾耳熟能详的品牌“爱国者”,相比起其他继续前进的品牌,没能成功转型的“爱国者”渐渐在走下坡路。不管我们对这个牌子有多少情怀,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名字似乎已经只存在于记忆里。杜朋说,“中关村这个区域的创业形式是得到特别充分的体现的,原来中关村有一句话叫宽容失败。因为创业者要说失败,太容易了,或者说只有他不断的从创业的失败里面吸取教训,后面才能够提高。比如说我们原来投的一个企业叫中关在线,其实到上市的时候他前边应该算是第三次创业,很多的创业者都是这样,只有不断的吸取教训,甚至几次失败之后可能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因为渴望成功而在失败中不断站起,因担心落后于时代而努力实现转型,中关村的“新”在这种产业自己本能地“新陈代谢”中体现得愈发淋漓尽致,这种想要比其他人更早一步迎向未来的热情,也是中关村自出现伊始便具有的特点。
从Copy to China 到 Copy from China
如今中关村的核心区域已经很久没有大变化了,自2005年西区的写字楼建好之后,至今13年,很多楼已经算是很旧了。但与外观的“旧”不同的是,楼里面的企业却不断地在换新,一批一批地搬进搬出似乎已成为中关村核心区域的常态。中关村产业的更新速度非常快,IT 新浪潮中每一波最时髦的创业公司,大部分都在中关村留下过自己奋斗的痕迹。
中关村之所以能对创业公司有着如此特殊的吸引力,成为国内一个特殊的高新产业聚集地,杜朋总结原因有三:
一个是有人才,中关村大街两边的高校是中关村创业和创新人群的源泉,背靠着国内顶尖学府,中关村自然地会染上年轻的气息;
第二个是资本充裕,因为中关村的天使投资人非常多,有许多天使投资人愿意去帮助早期创业者,使他们的一个想法、点子能够快速变成一个公司;
第三个是与全球同步的科技视野,中关村有大量国外留学或工作回来的人,这里的科技工作者们具备全球视野,他们能够敏锐地察觉这个世界正在向哪个方向去。
“早年很多的中国企业与美国市场是几乎同步的。第一波的就是门户网站,美国有雅虎,中国有搜狐;然后是电商这一波,美国有亚马逊,中国也有当当、易趣等一批的电商,以及后来居上的京东;美国有预定网站,中国有携程、去哪儿,其中的“去哪儿网”是从中关村发起来的;美国有Groupon等团购网站,中国有美团……
这就是中关村。只要美国有的新的商业模式公司,中关村很快会出现许多同样的公司,这背后是创业者的本事、资本的支撑。例如美国出现网约车公司后,北京的网约车公司也陆续出现了几家,经过优胜劣汰,陆续留下一些运作上相对规范,管理上相对好的公司。美国出现互联网视频,中国就会有爱奇艺、优酷、乐视等。世界是平的,中关村不仅COPY TO CHINA,也会把自己的创新COPY FROM CHINA,我们现在的新媒体,像抖音、快手,不光中国人在用,全世界用户也爱用。中关村是永远不缺乏创新精神的地方,只要有创新的理念,中关村的土壤就会让它迅速发展起来,这是中关村核心精神的体现。”
李克强总理在中关村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国内掀起了一阵“双创”的热潮。在中关村,“双创”一直是常态,创业者非常多,“双创”提出后使得创业者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因为“双创”的号召,工商、税务、知识产权等很多的手续都得到了减免,政府给了创业者更大的支持。
创新、创业是中关村的发展之基,这是一条永远年轻的大街。以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启迪控股是一家依托清华大学设立的聚焦科技服务领域的科技投资控股集团,主要为在大学智慧与科技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启迪控(参)股了启迪古汉、启迪桑德、世纪互联、BIOREM、启迪国际、启迪设计、中文在线、北控清洁能源、兆易创新、中航讯、图卫科技等上市及非上市企业800多家,管理总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启迪也是清华科技园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单位,是首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单位。
清华科技园
杜朋说,“早年有人说启迪是盖科技园,干房地产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包括园区在内,启迪的现在整个体系建好后,支撑作用明显。空间只是一个必要载体,更重要的是,启迪有金融的支撑,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并购,整个公司孵化的金融工具非常完善,与清华大学共建的在校生创业项目,产出非常多。同时还有我们自己的实验,我们自己在清华启迪旗下的上市公司,龙头的上市公司就有9家,这样的话我们在每一个板块、行业里,都有自己的龙头科技企业,如环保、大健康、大数据,再去孵化小企业时,有的放矢,很快就可以在每个领域里面建立起一套互相补强的生态。”
“未来的中关村会变成什么样子”是一个充满畅想的话题,它拥有多种的可能性。时代在变化,虽然都是年轻人作为中关村的主力,但每个时代的年轻人也大不相同。
杜朋说,“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像上一代甚至上几代的创业者,他们是思维活跃的新新人类。城市只有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有充分的生活享受的空间,才能让年轻人驻扎下来,在这里面创新。年轻人如果待着不舒服,那可能活力也会出现问题。在中关村区域,生活服务设施相对较少,这个是我们现在和未来要着重调整的,我们会引入一些文化和科技相结合的生活服务机构,甚至有一些年轻人的娱乐机构,体验式的娱乐机构,使得这条街重新焕发生机,因为年轻人才是未来创新的主题。
“同时在产业系统升级的领域,着重建设与全球同步的技术转移体系。中关村拥有的大学院所众多,硬科技成果众多。中关村大街同时还已经或正在与美国加州、以色列、瑞典、瑞士、挪威、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大学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这样将逐步建立起打通中关村的科研院所与全球技术转移体系的互联互通平台,更多国际领先的硬科技在此落地发展。未来的中关村,是中国的中关村,更是世界的中关村。”
HBCC港京百人创客路演大赛
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
也许未来的中关村会在商业和科技之外还充满可以激发活力的生活空间,也许未来它甚至不需要受到空间的限制。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关村的“新”与年轻创业者的活力是相互吸引的——以“创新”和“创业”作为生命力的来源,中关村将像它诞生时被期望的那样,拥有一个年轻而充满想象力的未来。
喜欢本文的各位,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进入 “果粒时刻”小程序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