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肿瘤频道
医学界肿瘤频道是领先的肿瘤领域专业媒体,我们传播国内外前沿学术动态,提供有用、有趣、有态度的专业知识,报道领域内发生的新鲜事。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肿瘤频道

突破*胃来可期 | 从耐药到生存突破:ADC药物重塑晚期胃癌治疗路径

医学界肿瘤频道  · 公众号  ·  · 2025-03-28 19:5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图片

从真实病例看ADC药物疗效边界与临床决策。



胃癌作为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1] ,其死亡率虽在近年来因早筛、早诊及综合治疗理念的推进而有所下降,但仍占据全球癌症死亡率的第2位。胃癌治疗策略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胃癌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为推动我国胃癌诊疗的规范化建设,加强不同区域医生间的经验交流,并促进消化道肿瘤治疗新理念的推广,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精心策划的 消化道肿瘤治疗专家论坛 ,适时推出了 “突破·胃来可期”—胃癌靶向治疗全程管理治疗理念优化项目 。该项目旨在搭建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聚焦于胃癌治疗领域的前沿进展,让医生们能够分享真实的规范化诊疗经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共同为提升我国胃癌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贡献。


本期 “突破*胃来可期” 将分享2例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全程诊疗经过,期望为临床诊疗实践提供参考。第一个病例由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304医院) 提供,第二个病例由 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提供。


病例介绍




病例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304医院)


一、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39岁。既往肝包虫病病史。

病史回顾: 2022年7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上腹部钝痛,伴反酸1月,遂于2022年8月3日在外院行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胃窦黏膜中-低分化腺癌,临床分期为cT3N+Mx(Ⅲ期)。患者于2022年8月24日至2023年2月25日在外院接受治疗,后转入我院。


临床诊断:胃癌(cT3N+Mx,Ⅲ期)

二、治疗经过


0 1
一线治疗:


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 2022年8月24日-2023年2月25日(外院):行“替雷 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奥沙利铂+卡培他滨 ”治疗6周期。 2023年3月23日,患者就诊于我院,PET-CT检查提示胃癌治疗后,胃体胃壁局部代谢增高,纵隔区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增大,代谢增高,转移/浸润不除外。2023年4月3日,胸部CT进一步提示纵隔及右肺门多发增大淋巴结,部分伴钙化,结合病史考虑转移可能

第二阶段) 2023年4月3日 我院 :予以 “信迪利单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2周期,因骨髓抑制Ⅳ度及免疫相关性肺炎(2级)停用免疫治疗并激素治疗。 2023年5月28日, 会诊 外院病理( ,穿刺活检)结果显示腺癌,免疫组化: HER2(3+),MLH1(+),MSH2(+),MSH6(+),PMS2(+)、Ki67(80%+)。


第三阶段 2023年5月31日-2023年7月28日:行“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化疗2周期,骨髓抑制Ⅳ度。


疗效评估:(第三阶段) 评效:疾病稳定(SD)。

图1. 2023年4月7日与2023年5月31日,病灶变化对比


更新诊断:胃癌(cT3N+M1,Ⅳ期,HER2阳性)。

多学科讨论(MDT)意见: 患者无法耐受继续化疗,建议手术。


手术方式: 2023年9月1日:行胃癌根治远端胃切除(毕II式)。


  • 术后病理: 远端胃溃疡隆起型腺癌(中-低分化),肿瘤大小4.0cm×3.5cm×1.5cm。癌组织浸润胃壁全层及小弯脂肪组织,可见脉管内癌栓,侵犯神经。胃小弯侧淋巴结见转移癌(5/15)。免疫组化:HER2(3+),MLH1(+),MSH2(+),MSH6(+),PMS2(+),PD-L1(CPS<1),Ki-67(60%+)。


  • 病理分期: ypT4N2M1,Ⅳ期。


无进展生存期(PFS)1: 13个月。

随访复查: 2023年10月27日:肝左叶实性结节穿刺活检示转移性腺癌,消化道来源。免疫组化:HER2(3+),MLH1(+),MSH2(+),MSH6(+),PMS2(+),PD-L1(CPS=2),HepPar1(-),CK19(+),Ki67(80%+)。


02
二线治疗:


治疗方案: 2023年10月28日:开始“阿帕替尼0.25g/日+吡咯替尼320mg/日”治疗,因腹泻3级间断停药。

疗效评估: 2024年4月8日,胸腹部CT示转移灶增大。评效:疾病进展(PD)。

PFS2: 5个月。

图2. 2023年10月12日与2024年4月8日,胸腹部CT示转移灶病灶变化对比(增大)

0 3
三线治疗:


治疗方案: 2024年4月12日-2024年7月2日,行“吡咯替尼320mg/日+多柔比星脂质体40mg”治疗4周期。2024年7月11日因腹部烧灼感严重,影响食欲及睡眠,停用吡咯替尼。


疗效评估: 2024年5月29日,复查提示肺部病灶部分缩小,肝脏转移灶稳定。2024年8月1日,复查胸腹部CT示转移灶增大:肝左叶稍低密度影,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伴肝左内叶肝内胆管扩张,较前显增大:肝左叶与胰腺颈部间隙异常密度影,较前增大。


PFS3: 3个月。

图3. 2024年5月29日与2024年8月1日,病灶变化对比


04
四线治疗:


治疗方案: 2024年8月3日-2025年1月21日:行“德曲妥珠单抗300mg”治疗7周期。

疗效评估:2周期 后评估,肝左叶转移瘤伴肝内胆管扩张,肿块较前缩小;肝左叶与胰腺颈部间隙异常密度影,较前缩小;对比2024年8月1日CT:双肺多发小结节部分较前稍缩小;纵隔内、双肺门及右侧心膈角多发增大淋巴结,部分钙化,部分较前稍显缩小。 4周期后 评估:肝右叶混杂高密度,其内高密度范围较前减少;肝左叶转移瘤伴肝左内叶肝内胆管扩张,肿块较前有所缩小。 6周期后 评估:肝脏转移灶有所缩小、肺部转移灶稳定。

PFS4: >7个月(患者病情稳定,定期复查,PFS4仍未达到)。

图4. 2024年8月1日、2024年11月20日、2025年1月20日,病灶变化对比


病例2: 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一、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36岁。


病史回顾: 患者因间断腹痛3周,于2022年5月5日就诊。CT检查提示贲门胃小弯侧稍厚并强化,肝内多发异常密度影,肝门部及胃周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胃镜病理活检提示(贲门)腺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i-67(70%+),PD-L1(CPS=2), HER-2(3+) ,错配修复功能完整(pMMR),EBER(-)。


图5. 2022年5月5日,基线影像学


临床诊断:贲门腺癌(cT3N2M1,Ⅳ期,HER2阳性,pMMR,PD-L1 CPS=2)。

二、治疗经过


0 1
一线治疗:


治疗方案:(第一阶段) 2022年5月12日-2022年9月17日,患者接受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曲妥珠单抗+信迪利单抗方案治疗7周期。由于奥沙利铂输注时血压偏低,未行第8周期奥沙利铂化疗。 (第二阶段) 2022年10月-2023年1月,予以“卡培他滨+曲妥珠单抗+信迪利单抗”维持治疗3周期。


疗效评估: 一线治疗期间,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状态。


复发转移: 2023年1月4日,复查CT提示肝右叶病灶较前增大。评效:PD。


PFS 1: 7个月。


0 2
二线治疗:


治疗方案: 2023年1月6日,患者接受“紫杉醇+顺铂+曲妥珠单抗+信迪利单抗”方案治疗1周期,因出现休克而中断治疗。

PFS 2: 0个月。
03
三线治疗:


治疗方案:(第一阶段) 2023年2月3日-2023年3月9日,患者接受“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阿帕替尼”方案治疗2周期。 (第二阶段) 2023年4月20日、2023年5月26日,行2次肝动脉化疗栓塞+肝动脉置管化疗术(奥沙利铂+氟尿嘧啶)。


复发转移: 三线治疗后,复查影像学均见肝低密度影较前增大。评效:PD。


图6. 2023年5月9日、2023年6月25日,肝低密度影病灶变化对比


PFS3: 0个月。

0 4
四线治疗:


治疗方案: 2023年6月25日-2024年2月17日,患者接受德曲妥珠单抗治疗,初始剂量5.4mg/kg(C1),后因患者耐受性良好,剂量爬坡至6.4mg/kg(C2-12),共治疗12周期。

不良反应: 恶心、食欲下降。


疗效评估: 四线治疗期间,患者的肝低密度影病灶有明显缩小,如左肝病灶从4.7x2.7cm最大缩小至2.3x1.0cm,右肝病灶从3.2x2.9cm最大缩小至2.8x2.2cm,评估多次维持PR状态。

图7. 2023年6月25日、2023年8月8日、2023年9月22日、2024年1月26日,肝低密度影病灶变化对比


复发转移: 2024年3月8日,复查提示右侧肝低密度影病灶增大至5.0*3.6cm。评效:PD。


PFS4: 8个月。

05
后续治疗及随访:


  • 2024年3月9日,给予“维迪西妥单抗+纳武利尤单抗”治疗,但持续PD。

  • 2024年6月13日,于外院行钇90治疗。


  • 2024年7月15日至2024年10月1日,接受“呋喹替尼+伊立替康”治疗,C3后评效SD,后续维持呋喹替尼治疗。2025年2月,出现肾上腺转移评效PD。


  • 2025年2月,开始接受“卡度尼利单抗+伊立替康脂质体”治疗至今。


总结



在中国胃癌患者中,HER2阳性占比约12%-18%,这类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特点 [2] 。尽管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显著改善了一线治疗结局,但后线治疗的选择仍然有限,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多不足12个月 [3] ,这凸显了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本文两例患者的诊疗历程,既揭示了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治疗困境,也展现了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在HER2阳性晚期胃癌后线治疗中的价值。


从治疗路径来看,两例患者在一线治疗阶段均接受了包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方案,但令人深思的是,两例患者均在7个月左右出现肺、肝等部位的转移。通过对患者生物标志物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可能与HER2高表达(3+)状态密切相关。研究表明,HER2过表达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肿瘤微环境中形成免疫抑制状态 [4] 。此外,两例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都较低(病例1原发灶CPS<1/转移灶CPS=2;病例2 CPS=2),且pMMR,这些特征进一步限制了免疫治疗的获益空间 [5-6]


在免疫治疗进展后,两例患者后续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案但疗效均不理想。在四线治疗中,两例患者转而接受新一代HER2靶向ADC治疗,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 例1的肝脏转移灶持续缩小,PFS已超过7个月且仍在持续;病例2的肝转移灶最大缩小幅度超过50%,PFS达到8个月。 这些疗效结果与DESTINY-Gastric01研究的全球数据高度吻合 [7] ,该研究显示在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患者中,德曲妥珠单抗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51.3%,中位PFS为5.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12.5个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的病例显示出更优的生存获益,这可能得益于多个关键因素:患者相对年轻(分别为39和36岁)、体能状态良好、治疗过程中实施了精准的剂量调整(如病例2从初始5.4mg/kg谨慎爬坡至6.4mg/kg)以及德曲妥珠单抗特有的可裂解连接子实现了高达8:1的药物抗体比(DAR)和“旁观者效应”等独特优势 [8-10] ,在这两个病例中,也从临床上证实了德曲妥珠单抗机制的独特优势。


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深入分析,这些病例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首先,必须重视生物标志物的全面评估,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HER2状态、PD-L1 CPS评分以及MMR状态等多重因素。对于HER2阳性同时PD-L1低表达的患者,应避免过度依赖免疫治疗。其次,药物的安全性管理同样至关重要,临床需密切监测每个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在早期干预中平衡风险与获益。 病例1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免疫相关性肺炎、Ⅳ度骨髓抑制及严重腹泻等问题多次中断治疗,而德曲妥珠单抗治疗期间则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病例2患者也因发生低血压、休克等问题,在德曲妥珠单抗治疗之初,就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给药剂量,这种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实施,都可能对最终疗效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当前病例中德曲妥珠单抗在四线治疗展现的显著生存获益,提示其向更前线治疗推进的广阔前景。 DESTINY-Gastric 0 3 / 04等研究正在探索 德曲妥珠单抗 HER2阳性胃癌 线及 线治疗中的价值,若其疗效与安全性在前线治疗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可能从根本上重塑 HER2阳性 晚期胃癌的治疗格局。 例如,在 H ER2阳性晚期乳腺癌 领域,德曲妥珠单抗已通过 DESTINY-Breast03研究成功实现从后线到二线的跨越,显著延长患者 PFS 并成为标准治疗 类比这一成功经验,结合本病例中年轻患者对 德曲妥珠单抗 的良好应答,我们 有理由 推测 在疾病更早阶段(如一 线治疗)探索 更低毒性的 德曲妥珠单抗与化疗或免疫治疗 联合方案, 可能 实现更深的肿瘤缓解、更长的生存获益,甚至为部分患者创造根治性手术机会。 未来,随着药物可及性的提高和精准分层策略的完善, 德曲妥珠单抗 或将从 后线挽救 转向 全程护航 ,推动 HER2阳性 晚期胃癌向慢性病管理模式的转变 最终实现患者生存质量与生存期的双重提升。



科室介绍





图片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肿瘤学部派驻第四医学中心肿瘤内科

向上滑动阅览


肿瘤学部派驻第四医学中心肿瘤内科,科室成立二十多年,现有高职专家7人,知名专家2人,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擅长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形成个体化治疗的综合诊疗体系。近年来在肿瘤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国内领先水平的个体化治疗肿瘤的新技术。在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恶性黑色素肿瘤等瘤种诊治处于国内领先。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指导精准分子靶向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抗血管生成疗法在抗肿瘤中的多种应用。创造性地开展了肿瘤“表观遗传学”治疗肿瘤。倡导并积极践行乳腺癌全程管理新理念。重视肿瘤的心理康复和舒缓治疗。拥有先进直线加速器Infinity,开展各类实体瘤的精准放疗。热疗机利用热生物效应杀伤肿瘤,开创了抗肿瘤绿色疗法。可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局部治疗。科室承担二十余项国家、省部级重点课题,累计经费四千余万元。累计发表SCI等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多项,2009年、201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2014年获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2009、2014年获304临床部医疗成果一等奖、2005、2006年参与获得技进步二等奖、北京科学技术二等奖。




图片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科


向上滑动阅览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科现有各级技术人员124余人,其中医生56名,主任医师16人,副主任医师8人,博士13人,硕士40人,留学归国人员1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1996年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消化专业临床药理基地,1999年被卫生厅批准为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2007年被卫生部批准成立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08年被卫生厅批准为河南省消化内镜诊疗中心,2009年被科技厅认定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2010年被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命名为国家消化动力疾病研究中心,2010年被郑州大学授予博士学科点,2011年被卫生厅批准成立河南省消化病诊治中心。2016年: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主办”健康中国-肝胆病防治”行动授予全国肝胆病防治技术示范基地,2016年成为中国早期胃癌筛查研究协同网络协助中心。

消化内科目前设有门诊,病房,内镜诊治中心(胃镜室、肠镜室、ERCP室、胶囊内镜室),内镜训练模型中心,人工肝治疗室,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室,药物临床试验室。病房现设3个病区,床位310张,分4个亚专科(食管、胃肠疾病,肝病,胆胰疾病,消化道肿瘤综合),年门诊量15万余人次,年收治病人9000余人次,消化内镜检查与治疗55000例次。配备有各种先进的电子食管、胃、十二指肠镜,鼻内镜、电子结肠镜、电子小肠镜、胶囊内镜(含磁控胶囊内镜)、超声内镜、人工肝等设备。目前开展胃肠道疾病和肝、胆、胰腺疾病治疗,以及消化内镜诊断和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ESD书,ERCP相关技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VD, 隧道内镜相关技术等),整体技术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近5年来,发表文章70余篇,中华核心18篇,SCI 13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厅级课题13项,承担药物临床试验6项,获省级及厅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国家新型技术专利1项。

多年来,我科一直承担全省消化病和消化内镜专门人才的培养教学任务,为我省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消化专业医护工作人员;同时承担高等医学院校见习、实习医生教学任务,承担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郑州大学医学院、新乡医学院、长治医学院、河南职工医学院的临床教学任务。




直播预告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精彩资讯等你来



参考文献:

[1]郑荣寿, 张思维, 孙可欣, 等. 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23, 45(3): 212-220.

[2]Van Cutsem E, Bang Y J, Feng-Yi F, et al. HER2 screening data from ToGA: targeting HER2 in gastric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J]. Gastric cancer, 2015, 18: 476-484.

[3]Bang YJ, Van Cutsem E, Feyereislova A, et al. Trastu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alone for treatment of HER2-positive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ToGA): a phase 3,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0;376(9742):687-697.

[4]Presti D, Quaquarini E. The PI3K/AKT/mTOR and CDK4/6 pathways in endocrine resistant HR+/HER2−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b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new treatments[J]. Cancers, 2019, 11(9): 1242.

[5]Böger C, Behrens HM, Mathiak M, et al. PD-L1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predictor in gastric cancer of Western patients[J]. Oncotarget, 2016, 7(17):24269-24283. DOI: 10.18632/oncotarget.8169

[6]陈小兵,刘勇,薛卫成,等.基于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胃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国肿瘤临床,2024,51(02):55-63.

[7]Yamaguchi K, Bang Y J, Iwasa S,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DS-8201)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GEJ) adenocarcinoma: Final overall survival (OS)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open-label, phase 2 study (DESTINY-Gastric01)[J]. 2022.

[8]Modi S,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Previously Treated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0 Feb 13;382(7):610-621.

[9]Nakada T, et al.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o the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fam-] trastuzumab deruxtecan (德曲妥珠单抗a), for HER2 cancer therapy. Chem Pharm Bull (Tokyo). 2019;67(3):173-185.

[10]Lapoirie J, et al. Irinotecan and its metabolite SN38 inhibits procollagen I production of dermal fibroblasts from Systemic Sclerosis patients. Sci Rep. 2021 Sep 9;11(1):18011.


答案: ABC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图片
图片 更多医疗资讯,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