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阿何有话说
人生只有三件事,喝酒,写文,以及爱你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iantPandaCV  ·  《超大规模操作手册:在 GPU 集群上训练 ... ·  3 天前  
奔腾融媒 都市全接触  ·  今起,呼和浩特开通临时公交专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阿何有话说

年轻人被废掉的两种迹象

阿何有话说  · 公众号  ·  · 2019-04-07 14:59

正文

来源 | 国馆文化(ID:guoguanwenhua)



01

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调查全国居民时间分配的情况。

你自己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如果说时间是生命的刻度,那么,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生命,都停留在了哪些地方?

一天24小时,每个人都一样,上帝很公平,把24小时分成三块,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休闲8小时。

睡觉时,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意识不到时间在流逝;休闲时,很多人一样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刷刷抖音,看看电视,也就过去了;工作时,他们甚至依然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

于是,一天,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去了;于是,一辈子,也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去了。

康德说:


“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


那么,浑浑噩噩,无论以何种方式浑浑噩噩,都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02

越穷越闲

大脑依赖于外界信息刺激


来看看这份报告,有这样一段叙述:

“收入越低的居民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低收入群体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1小时50分钟;收入越高的居民阅读书报期刊的时间越多,高收入群体阅读时长为20分钟。高收入群体中21%有阅读行为,而低收入群体中只有6.6%的人才有阅读行为。”

简单来说,越穷的人,越喜欢躺着无所事事看电视,刷抖音,看直播;越富有的人,越喜欢接纳文字信息。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马修戴斯蒙曾卧底贫民窟,了解贫穷最根本的原因。

他发现,导致极端贫困并延续给子嗣后代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一种观念:

越穷的人,越喜欢被动灌输,大脑处于空白状态,被外界的信息所控制;与之相反,那些稍微富有的人,往往具备一定的主动性与思考能力,他们愿意思索正确与否,愿意反思自己。,同时纠正错误行为。

这段描述,和国家统计局在这份报告中的描述是一样的。


思考下电视和书籍的区别,思考下你在刷抖音、看视频和看书之间的区别。

一份神经内科学术研究显示:

看电视、刷抖音、看视频,你关注的是体验感,视觉和听觉神经把视频中的信息传递给你,电视剧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与笑点会时刻牵动你的关注点,你变成一个接收者,你仿佛被控制了,全身心投入到电视情节中,并且上瘾,时间不知不觉中流逝。

看书,你只能看到文字,视觉神经把文字传递到大脑,大脑还要经过逻辑思考,才能形成画面,才能懂得作者这句话的含义,领悟到美感。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大脑需要思考,需要把文字信息转换成自己的解读与知识。

简单来说,看电视时,你是纯粹的被动接受者,很爽,因为你的大脑不需要活动;看文字时,大脑需要转动,文字信息被理解,你才能领悟到文字的意思。

为什么穷人都喜欢看电视,刷抖音或者看视频?

穷人越穷越闲,越闲越穷,他们喜欢成为被动接收者,喜欢被灌输,他们只追求简单的信息刺激,这些信息到达大脑皮层,刺激一下,带来快感,然后就没了。

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习惯了被动接收,惯性一旦形成,想改变过来,非常艰难,于是,考能力,阅读能力,于他们而言,是奢侈品,是难以办到的。

尽管在互联网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知识廉价,近乎免费,获取知识的渠道成千上万种,要让他们动一下大脑,甚至比让他们动躯体更难。你也会看到,肥胖与贫穷,几乎是共生关系。

这是一条真理:


  • 越穷的人,大脑越依赖于外界信息刺激;越富有的人,大脑运转速度越快,思考能力越强,而对外界信息刺激,敏感度越低。




03

废掉一个人

这两样东西就够了


作家李尚龙写过一篇文章: 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

哪三样呢?

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电话。

对于一个没有自制力的年轻人来说,一整天的时间,除了吃喝拉撒,都可以在电脑上度过,玩游戏,追剧,刷直播,吃饭电话叫外卖。

时间一久,这个年轻人就废了。

而在我看来,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

给他一台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葛优躺,刷抖音,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

新蓝网的报道,杭州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从父母那里要来了六万多块钱,在杭州租了一个单间,买了台电脑。

整整半年时间,他哪儿都不去,就坐在床上玩游戏,吃饭就吃外卖,玩累了就躺下睡觉,睡醒了继续玩,基本上床都不下。

最严重的时候,由于坐的时间过长,血液流通不畅,导致四肢麻木,整个人就瘫在床上,大小便失禁,屎尿都拉在床上。

送进医院时,医生发现他长了褥疮——那种瘫痪在床无法动弹的人才会得的皮肤病,你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会得。


阿强的房间,床上还有尿液


作家毛北说:


“懒是一种比恶更可怕的人性。”

你有恶行恶念,这世界会就纠正你,法律会惩罚你,但你懒,除非你自己拯救,否则就会堕落。

把自己废掉,真的不难,躺着不动,刷视频,基本就废了。




04

阅读

是最好的捷径


现在,可以明确地说,如果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你想获得更高的收入,如果你想拥有更好的品性。

那么,阅读,是最好的捷径。

读书无用论也曾甚嚣尘上,一群白手起家的文盲,凭借一股勇气和好运气,在以前,的确也能变得富有,但在今天,这种途径越来越行不通。

考上985/211高校,你就会发现,读书无用论,根本是骗人的。

如果说有用的标准之一是挣钱的话,那么你可以看看智联招聘发布的一份2018年应届毕业生薪酬:


985/211毕业生出来,工资基本在8000以上;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5000元左右。

这和国家统计局的报告结果不谋而合: 高收人群会花更多时间在阅读上,而低收入人群更多时间花在电视娱乐上。

阅读,在这里当然不是指在学校接受教育,一切形式的知识输入,都是阅读。

阅读的本质,是自我教育,终身阅读意味着终身自我教育,一个会自我教育的人,人生步入正循环,一天比一天好一点,累积起来,发生质变,这个人就会和之前,完全不同,脱胎换骨。




05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有两个好处:


其一是获取知识,其二是训练思维。

我以为,阅读远远不止两个好处,好的,持续性,优良的阅读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

第一, 阅读首先意味着思考。

文字转换成信息被大脑接收,需要动用到大脑的抽象思考能力。文字只有被理解了,才有意义。所以,阅读本身,就意味着大脑抽象能力的训练。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提到:


读《论语》,要天天读,不只是知道那些话,那些思想,而是懂得背后的智慧。

什么意思呢?

譬如你读论语,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懂得的,当然不只是对这句话的翻译,即“自己不想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阅读时,你会保持和孔子同等的思考维度,为什么他会说这句话?为什么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在你生活中是否有用?

当你发出疑问时,思考随之而来。

钱穆之所以要求人必须日日读《论语》,当然不只是把文字背诵下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每天的阅读,贴近孔子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思维能力会得到训练。


第二,阅读会引致反思。

我的经历告诉我,喜欢阅读者和从不阅读者最大的区别,是反思能力。

喜欢阅读的人,具有反思能力,能看到超出自己思维能力与见识之外的东西,即使无法理解,但尊重,能容纳异己观念,不攻击。

不喜欢阅读的人,极少具有反思能力,我就是对的,我的话就是标准,其它的都是狗屁,没有沟通与交流,出口就是攻击性语言。相信我,和这种人在一起,是灾难。

反思会带来两个好处:

1、你会变得更包容:你知道在你的思考极限之外,有人以那样的观念生存着,你看到多元思想,你发现每个人其实都不一样,都按照自己的活法存在于这个世界,你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强行推行自己的意志,你会尊重这种差异,心态由此包容。

2、你会变得更加理性:知道这世界每个人观念不同,就必然知道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冲突,是必然的事,你就不会暴跳如雷,而是理性地沟通,妥协、理解、达成共识。

举个例子,亲子教育,孩子与你发生了冲突,怎么处理?

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打一顿,打一顿不行就打两顿,强制要求孩子执行自己的意志,再哭,再哭就往死里打。

还记得那个深圳虐童案吗?一对夫妻在出租房里,用棍子、板凳、皮带往死里揍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是低收入人群,他们应该都没有阅读习惯,也没有反思能力。

有反思能力的父母会首先想到,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与成人看问题的视角,截然不同。

他们首先蹲下来,和孩子平等视线,然后再听孩子的想法,最后处理事情。

阅读,一定会带来包容与尊重,理性与理解。


第三,阅读会让你的气质发生变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