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书房记
书房,读书人最后的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悦读文摘  ·  唐嫣和罗晋的婚姻,结局早就已经注定…… ·  3 天前  
壹读  ·  此刻,多少陕西人被它们“追着咬”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书房记

上野千鹤子:重要的事,大学真是一点没教!

书房记  · 公众号  · 读书  · 2024-09-27 07:00

正文



最近多档脱口秀节目上线,我每周都期待听到直击人心的表达。


“直接给我打电话和钻我被窝有什么区别!”

“八十五块钱的草,谁在吃啊?高级牛马。”


他们在舞台上或夸张,或讽刺,或猝不及防地转折,总能抓到现实的荒谬之处,用精巧的句子赋予其形态,让我惊呼“天呐,TA说出了我一直想说的东西!”


这些“嘴替”把观众内心无法言表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让人获得一种被疏通的快感,也对嘴替本人产生无比亲切的喜爱。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要是能像他们一样有才华,这么会表达就好了。


但后来我发现,关键不是“才华”或“表达”,而是“捕捉噪声的能力”的高低。


噪声,就是现实中存在某种别扭、执念、不解或疙瘩。


为什么能力相近却竞争不过TA,

为什么我总是和集体格格不入,

为什么父母自己婚姻不顺还要催婚?


回想一下,你肯定有一些时刻察觉到这个世界的不对劲,觉得“某个东西是个问题”,觉得自己与周遭格格不入。


我们会将这种格格不入说给知心朋友听,说给陌生网友听。


往往发泄完就算了。


但上野千鹤子会提醒你:这可是很宝贵的东西,是你从自己的血肉创造出某种新东西的开端。



01



想必很多人对“上野千鹤子”这个名字都不陌生。


她多次引发热议,关于女性生存境况的观点全网刷屏。


“女儿是母亲最激烈的批判者”
“所谓一般般的普通婚姻,往往是女性在忍气吞声”
“「你现在是谁」比「你过去是谁」重要得多”



东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给最高学府的“天之骄子”泼冷水:


“等待你的,是一个即使努力也不会得到公平回报的社会。”



走进书店,你能在最显眼的位置看到她的书。


电商网站上,《始于极限》《厌女》的销量几乎和刚需的教材教辅平起平坐。


她写的书、说的话,仿佛有某种魔力,让你听到同为东亚女性的叹息,获得痛批现实的武器,得到继续柔软又尖锐地活下去的能量。


今天,她已经是极具存在感的意见领袖。


但很多人不知道,她还是在研究和教育领域深耕40多年的学者和教师。


她教本科生、研究生,

教日本最高学府的“精英”,

也教学习专业技能的职校生,

还在成人教育机构教社会人士。


见识过形形色色的教育机构和学生,上野千鹤子由衷感叹:


“真正重要的事情,大学是一点都不教啊!”


每次迎来新生,她都得从头教学生如何思考和写作。


如此数年,她最终决定将自己的经验浓缩写成一本书《从提问到输出:上野千鹤子的知识生产术》



在这本书中,她首次系统公开自己的思考和输出方法论,教给你大学里最应该教、却往往没有教的东西。


其中有两点可以说是最关键——


一是捕捉噪声的敏锐度,二是输出的能力。



02



先来聊聊捕捉噪声的敏锐度,这是一切的开始。


前面说过,噪声是现实中存在某种别扭、执念、不解或疙瘩。


当你认为身处的现实理所当然时,噪声不会出现。


比如,在一个所有人都严格遵守“社会时钟”的社会。


当你听到与原有价值体系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观点时,噪声也不会出现。人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会在无意识中屏蔽让人不适的观点。


比如,屏蔽孩子的实际需求,只想尽快完成婚育任务的父母。


噪声,就诞生在“理所当然”的领域和“屏蔽地带”的领域之间。


一旦捕捉到噪音,你便能将它转变成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往往犀利如刀刃。


上野拿自己举例。


她小时候听着母亲的抱怨长大,但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如此厌恶这段婚姻,却不愿意离开?


那时候的日本,女人当主妇是“理所当然”。


但她戳破理所当然,接连发问:


“家庭主妇是什么?是干什么的人?为什么女人会成为主妇?成为主妇会遭遇什么?”


不久,一股关于家庭主妇的噪声,演变为对父权制、婚姻制和各种性别歧视的猛烈攻击。



03



仔细想想,网上爆火的段子或视频,不都是精准捕捉到了噪声吗?


有人大多数时候无痛无觉,只是偶尔模模糊糊感觉到系统存在bug。


有人可能生来敏感,擅长捕捉现实让人不舒服的地方。


遗憾的是,很多人哪怕天生拥有洞察力,也很早就在家长、学校、同龄人的打压下被消磨殆尽。


听讲座后提不出问题;感觉自己像墙头草,不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这都是洞察力被打压的结果。


对此,上野千鹤子再清楚不过。所以她从不评判学生提问的价值。



因为她坚信,之所以提问,是因为有想破口大骂的对象。只要是你真心提问,那肯定源自你对现实的不适和困惑。


带着学生读文本时,尽管有人觉得被说服了,提不出批评或问题,她也会耐心引导学生:


你有你自己的经历和视角,那些是韦伯和福柯不具备的。你指出来他们的“盲区”就够了。


——这也就是很多人强调的“批判性思维”


很多第一次来上课的人,看到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口无遮拦地批判学界大牛,都惊得瞠目结舌。


但身为老师的上野内心暗爽:就是要这样才对!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由惋惜,大学时读到这样一本书就好了!


上野在书中还提供了一套方法,让你训练自己捕捉噪声的能力。


只需做两件事:


第一,缩小理所当然的领域。第二,缩小你屏蔽掉的领域。


这样一来,中间地带变大了,也就更容易捕捉噪声。


上野平日也在不断训练自己“不把理所当然视作理所当然”,扩大接收噪声的范围。


当别人指责上野不婚不育“太自私”时,她马上意识到对方理所当然地把“自私”视作坏事,反问道:


“自私碍着谁了?”


再比如,别人挑衅说“你还是个女人吗?”的时候,


上野转而反问“女人是什么”,逼得对方检视被自己视作理所当然的信念,最终在疲于解释的过程中败下阵来。


像这样不断学习如何捕捉噪声,就能精准抓到问题的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04



捕捉了噪声,提出了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思考和研究这股噪声,最终输出完整的内容——这考验的是写作能力。


上野千鹤子发现,哪怕是东京大学的学生,也时常交来令人头疼的文章:


要么只是重复老师讲的东西,没有自己的观点;

要么只顾抒发感受,重复自己的信念;

要么缺乏逻辑论证能力,前言不搭后语。


她不得不从零开始教学生写作。


第一步,她要学生把以前应试要求的“好词好句”全部抛诸脑后。


很多学生以为,写得好,意味着要有好的文笔。


“文笔”是很高的要求,能做到当然是最好。


但很多人在追求文笔的过程中,反而遗忘了文章最重要的一个功能——说服。


用文章论证一个观点,与朋友就社会事件交流想法,用一段文案让人下单,拿出一个方案让客户满意……这些都是说服。


文笔或许需要文学天赋,但“说服”完全可以靠后天,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竞争力。


大学教育一开始也有意识培养这种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写文章。


但慢慢地,我们忘记了写作的真正目的,只知道这是作业。


因为,教人写作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给一篇文章打分是很容易的,但教学生如何写好一篇有理有据的论证文章,需要老师付出大量心血。


但上野选择迎难而上,把四十余年的功力倾囊相授。


《从提问到输出》把写出一篇论证文章拆分成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教你提出问题、搜集和分析资料、构建逻辑,最后书写成文。


这里有马上就能用上的救命妙方:


克服拖延症:

不一定要从头开始写,从能写的、好写的开始。


文章怎么写得有条理:

结论先行,始终要以他人能看懂的方式写作。


在被抓住漏洞后如何防守:

“您说得很对,那您说应该怎么改呢?”


也有教你厚积薄发的忠告:


训练自己捕捉噪声;

用卡片积累资料,像玩拼图一样在卡片之间构建逻辑;

在日常发言中训练评论能力,学会在给定的时间里讲清楚一件事。


这样下来,写作就不只是完成作业,而是在锤炼思维方式。


更关键的是,如果写作的缘起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噪声,你还将收获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因为,内心的敏感、委屈、愤怒,都随着文字的输出,找到了出口。


这样的输出,诞生自你的血肉,自带鲜活的力量。当你向外传达时也能触及到同样的血肉之躯。


深知这个道理的上野千鹤子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源自人生经历的心声,这些心声就像待产的孩子。


而她作为老师的任务和最极致的快乐,就是赋予其形态,见证其诞生。


她的学生也说:


“上野老师就跟接生婆似的,把我们心中那些未见天日的东西带到了这个世上。”


而这也是她希望《从提问到输出:上野千鹤子的知识生产术》能向中国读者传递的祝福:


祝君好运。希望这本书能帮你生产出真正想要传达给这个世界的信息。


点击即可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