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象外
象外,把艺术拉出圈外——和更广阔的世界产生连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天津大学胡文平团队,最新Nature ... ·  昨天  
高分子科技  ·  南京林业大学陈楚楚 Carbohyd. ... ·  3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苏州大学王召教授团队 Nat. ... ·  3 天前  
潇湘晨报  ·  轻松健康集团闯关港股IPO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象外

刘攀反对“画故事”|“画故事”=像宣传画一样low?

象外  · 公众号  ·  · 2025-02-13 16:30

正文

👆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刘攀 无人的风景 80x100cm 布面油画 2024




笔者个人觉得,对艺术家来说,“拧巴”应该是个很好的夸人的词儿,但未必大家都那么觉得。

从一种不太理解、无法共情的视角来看,他早前画的故事,社会批判啦、黑色幽默啦,特整全,很好切入;但现在要走“绘画反图像 (这也是很久以前,汪民安的一本书的名字) ”的路子,看上去尽是似是而非、讲不清楚的东西,风格图式也不刻意为新,内容上 语焉不详,只有一个形式语言的大趣味方向,大量细节上都并未尘埃落定。虽说现在流行的说话是,临时生成的表达比稳定化的套路更体面,但要找到在自身性格比较准确对应的视觉形式感,还是一种漫长探索+短暂迟来收获期的道路。忍着吧。 ‍‍ ‍‍‍‍

抱歉,笔者最近习惯于艺术家的苦惨叙事,和陪艺术家自黑的趣味了,所以开头写得略有点离谱。

简单点说,刘攀应该是会认同于这样一种说法:这年头,绘画还在画图像,那就是一种迎合受众与方法惰性,只有重新把绘画性本身当成一个问题,才是王道。

可真是这样的吗?


一.当一个画家执拗地拒绝了自己最擅长的画故事的时候,他还剩下什么?


也就是说,在刘攀的价值理解里,或者说,至少在他自身的绘画路数里,叙事性和绘画性,出现了某种多少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典型的刘攀旧作,他现在可能不那么喜欢了:


刘攀 How to begin, How to end 120x180cm 布面油画 2017


字面上的水深火热:但水是泳池,火是烟火,low了一档,像玩笑。被围观、凝视的,是衣冠楚楚的体面人,并且被去掉了个性。吃瓜的,更傲慢邪性、更鲜活,但反而只有一条裤衩。拼贴的形式感,指向一种不接地、视觉符号上层建筑的隐喻。再多说一句,就是烟火、检阅仪仗、粉色箱盒,指涉得很具体。所以,这两拨人,谁是弱势者,谁是被规训所挤压者,谁是歹人、谁是正派人,还有,谁才算活得像个活人?不好说。

另外,这两个只穿裤衩的人,也油画三工得很典型——当然,除了指向拼贴感的投影处理。拼贴的形式感,多少也构成生活碎片化和意识形态拼凑性的隐喻。 ‍‍‍

当然,在这张画里,已经具备了刘攀延续至今的某种性格尺度: 批判被呈现为 诙谐恶趣,故作轻佻、艳俗,又在某种方面不敢太过、太放,但这种不敢,也不单单是因为假意收敛会更有画面张力,而是觉得表现得太露骨,显得不够体面教养 (笔者猜) ——尤其是年纪越长、便越会这么想


‍‍
而刘攀现在的绘画方法路数主线,是这样的:


刘攀 喷泉 100X120cmx3 布面油画 2018


以三联的形式,三种略有差异,但又不能说完全不同的笔法和颜色,来描绘同一座喷泉。直给的叙事性弱化了,似乎是视觉形式本身在表达,但,未必没有一些因素促成潜在的故事联想。‍

如果要较真,画故事和绘画形式语言的自觉,两者并不必然矛盾, 绘画形式依附于内容表达,并不等于没有绘画性 。实际上,他早前作品的叙事性,最初是搭配着局部形象的写生感的,绘画性依赖于感受真实的心理触觉,形象的构图经营、笔法设色,都伴随着写生的鲜活感,直觉地生发;然后把写生时积累的手感延续到画照片上,和适应的叙事内容相拉扯,做成图像拼贴的形式。写生和画照片之间的张力,正好也对应两种“现实感”的张力:日常生活的“现实”,还是 屏幕 信息化时代的“现实”?


这两张是被刘攀定位成早期“造型练习”的作品,可以看出写生和画故事,在他早前路子里的关系:

刘攀 无题3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2


刘攀 美好生活 120x120 cm 布面油画 2016


但在他的新路线上,刘攀想要更自觉地去经营画面本身,因此把脱离直接现实感受的、书面化的形式建构力,视作对绘画语言的主动性。把写生感和叙事性一起推翻,这种意识的根源,似乎是和学院的绘画意识有关。用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他过往图像叙事里的社会讽刺、黑色幽默,也就是“现实主义”,在根子上,是延续了 左翼宣传画 的方法意识;现在,他发觉,这些和他小时候最反感的东西,本质上是一路的。‍‍‍


刘攀 每一年都可能是最后一年 10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这张画不是“那几年”画的,而是在那之前。


刘攀 停在威洛比 120X180cm 布面油画 2017
看监视器的人,自己被几只莫名其妙的公鸡强势叠叠乐围观。


刘攀 麻醉120X130cm 布面油画 2018


刘攀 每一次离开都是蔚蓝 125X175cm 布面油画 2017


刘攀 禁果 30x30cm 布面油画 2018


但是,这种 二分割据式的绘画情结 ,其实和艺术系统所划定的话语规律,又有很深关联——也就是说,仍是一种 保守式 的学院式情怀,引导出的坚持死磕,一种老派的荣誉感。

本质上讲,风格形式,其实本身作为套式修正,也是一套潜在的叙事性。而且,他近作的最低限度的图像,还是延续了某种从他自身叙事习性里带来的讽刺故事,只是不那么明显,不再是画内发生的事情带来的情节,而是一些文化视觉的符号,做出的隐喻。

刘攀的轴有些偏激,而且压制了自己的长板,放慢了自己的步调。但在大环境挺差, 市场裹挟着大量艺术家 画故事的态势下,这种逆势而动,特别值得尊重。 ‍‍‍‍


刘攀 风景 150x150cm+120x120cm+60x60cm 布面油画 2020


二.何至于斯——中间经过了什么? ‍‍‍‍‍‍‍‍‍


我们来看看刘攀在前后之间,中间阶段的两组作品:其中一组,他将之归名为《图像实验》,而另一组,则是《We Are Family》系列。

《图像实验》确实有一种尝试性的味道,不能说,“实验”就是他固执的自我贬低:一定程度上,它是内容归内容,形式归形式的;当然也不完全是。叙事情景变成了寓意情景,而来自美术史的经典风格套式,作为刘攀准备单独拿起的绘画性的准备,带着它们原来固有的视觉寓意,被使用进来了。 ‍‍‍‍‍‍‍‍

一些似乎是有政治色彩的公众人物,在怼脸咧嘴 吃冰棍。嘴的特写,处理得、是非常典型的、下三路器官的暗示,这种暗示可能发于羞辱性,但最终成像的意味,可能更接近自我的 卑贱、俚俗。此外,形式上,有种结合弗洛伊德/ 奥尔巴赫的笔法(通过颜料堆砌来搞造型切面)、去办里希特式(对虚焦照片的模仿)视觉表达的意图。

同样是在《图像实验》里, 《谢谢你》 为什么叫《谢谢你》?笔者孤陋寡闻,直接向艺术家问询画面的典故。原来车顶的矿泉水瓶,标识的是 皮肉的价格。对于 油腻和匮乏的,缺乏吸引力和 情感时间成本的人来说,最廉价的情感,才是最直接解决需求的。公平交易指向另一种底层性/缺陷者。画中画式的框子,则让人联想到某种商品包装壳或宣传照片的感觉。

《We Are Family》系列,画的主要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神怪角色的怼脸特写。早前低俗讽刺故事的趣味,在这里延续,并变成审丑、坏趣味。需要看到的是,歪瓜裂枣不是面貌的大变形,而是在熟悉的视觉基础、接近写实的形体基础上,细微处理的“歪”斜。

浮夸的外框强化了廉价感。画中人物和观者面对面,而非静静地在场景中被审视。显然,它的“丑”,不是态度明确、居高临下的批判,除了低度的诙谐外,更多的是让人不知所措。 ‍‍

这组作品的趣味和创作意图,可能未必能孤立地轻易把握,而 结合艺术家的创作心态演变脉络,也许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 的创作动机。

西游本身是强叙事,更何况是电视剧西游的画面。但在刘攀这里,它们是被掏空的。人物作为文化符号,也许会让一些人,联想到小时候看那部片的记忆;但是画面中的故事,几乎为零;它们只是代表时代记忆的文化图像。这种刻意选择的倒置,让观者的 期待视域,在读图过程中,出现了 一个错位和落空——这是笔者最直观的感受。而这样做的意义,可能更多的,应该结合个人的创作脉络来看、而非单独去看这个系列:他要的,可能是尝试看看反叙事的其中一种方法可能。 ‍‍‍

除了 怼脸特写的人物,还有一些剧中的风景空镜。 神怪之力的动势线变成漂浮于上的另一个 屏幕 图层,而这些线的颜色很“生”、笔触线条比较涩,是从山寨感中提炼诙谐感——拼贴性在这里,就体现为俗上加俗。


刘攀 吃冰棍 NO.3 50x50cm 布面油画 2017


刘攀 吃冰棍 NO.5 50x50cm 布面油画 2017


刘攀 谢谢你 NO.2 50x60cm 布面油画 2017


刘攀 谢谢你NO.3 50x60cm 布面油画 2017


刘攀 陷阱NO.5 80x100cm 布面油画 2017


刘攀 陷阱NO.4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7


刘攀 We Are Family 25x30cm 布面油画 2018


刘攀  We Are Family 25x30cm 布面油画 2018


刘攀 敢问路在何方 40x50cm 布面油画 2018


刘攀 正能量 60x90cm 布面油画 2018


刘攀 日出 40x50cm 布面油画 2022


总结来说, 在渐进演变、歧路小分岔的线索 过程里的刘攀, 始终没有背离对两个点的围绕:
1.趣味上,一沿 黑色幽默, 以轻佻的诙谐,合理限度内的“坏”视觉,营造一种温和的反讽感。

2.底色从叙事性出发, 搞着必须得削弱 叙事性才能强化 绘画性的信念。 ‍‍


三.《水果和忧伤的男孩》的来路


走到这个阶段,刘攀在图像与叙事上的趣味,完全演变成了一种风格套式的趣味:野兽派的笔法和用色因子,波普的浅易、屏幕化因子,等等,以及具体画面中,只在额定的标准化 “放肆”尺规里, 小心翼翼收着“放”的拿捏。这和他前期以尽量得体的姿势说着恶趣味的图像视觉,一脉贯之。
作为一种对绘画性的传统信仰,刘攀的绘画性当然不可能自我作古,而是会从 美术史风格套式的熟悉感里,找到自己做消解和偏移的基础。

相同图像,以不同笔法和颜色涂绘的重复二联、三联画形式,常常被采用,大抵是因为,在同一性的基石上,对差异的探究才更能清晰体现出差异的意味。

由于绘画反图像,所以以图像为基础的审丑恶趣味便不可能了;取而代之,便是上述的风格样式,生的、艳的、在协调性和孤立性之间摇摆的用色,以及一不小心就极容易空洞的大笔触、大色块险招,平滑的形式意志和拙、楞、涩的笔触感的形式意志之间的拉力对练,还有适度部分走入 把画坏、画错、画破演变成建构性图式的路数取径。

《无人的风景》系列,应该是最附合现下刘攀自我认定的手法取向的完善态的作品。响亮、轻松的大对比色;略为率意的笔触直给地砌成的植物造型,既可以说是线造型,也可以说是面造型;全局贯穿了某种有莫名会心谐笑感的动势节奏。正如标题中“无人”二字,它们指向一种远离人世的风景/田园的自由,但,它们不是通常意义上“无人”的浪漫、忧伤之自由,而是一种虽有当下临时感、却亦是轻质、快乐的自由。


刘攀 忧伤的男孩 25x30cm x3 布面油画 2020
“男孩”有点中年味道。是艺术家心中半老不小的“男孩”的自况吗?


刘攀 自画像 15x20cm x3 布面油画 2020


刘攀 无人的风景 40x50cm x3 布面油画 2021


刘攀 无人的风景 80x100cm 布面油画 2020


刘攀 无人的风景 85x90cm 布面油画 2020


刘攀 无人的风景 80x100cm 布面油画 2023



除此之外,一如之前所强调的,潜在的叙事性,并没有真的在刘攀现阶段的绘画中完全消解,而是在和美术史的经典图式与风格样式的互文关系中,让风格与图式,变成了隐匿的叙事性的载体。 ‍‍‍‍

而且,一些重复出现的典型画面因素,实际上符号性很强,并且,各件作品的标题,也非常鲜明地指示了一些东西。譬如: 学舌的鹦鹉和走进《新世界》;重复的无个性人或鹦鹉形象;作为一种热带水果的芒果一再出现乃至取代的人物形象的脑袋…… 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刘攀其实只是在单张作品里,取消了独立、完整的故事性,而在连续性的作品系列里,通过符号隐喻,它们整体构成了某个故事背景?

好的。

然后接下来,笔者要做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笔者把自己对刘攀晚近一系列作品的看法喂给deepseek,让ta顺着笔者的语言描述,对刘攀的“反图像”式绘画,进行了图像/符号分析 (有删改变动) 👇 ‍‍‍‍

Q——赤身、 忧伤 的青春期少年,手中拿着小小的果子,果子会有什么隐喻意味?

A——成长的过渡期;面对诱惑时内心的矛盾;脆弱与易逝,感伤与未来的不确定;暗示内心的希望;孤立无助者唯一的 慰藉、 和外界唯一的联系。

Q—— 在“新世界(未来异托邦)”的讽寓故事里,重复与差异的画面手法,会产生怎样的政治隐喻? ‍‍

A—— 1.重复的象征性:特定符号的重复,暗示规训下的意义无能; 相似场景的重复,产生单调与压抑的效果,个性在其间失力。2.差异的讽刺性:重复画面中的细微差异,揭示了藏在底下的矛盾张力,暗示了规制的脆弱性;突变的强视觉差异打破重复的单调,暗示着颠覆性的潜能。3.个性与共性的对比和反讽。4.视觉节奏带来的情感张力:重复带来压抑,差异带来透气感。


Q—— 鹦鹉形象在“新世界(未来异托邦)”的叙事中,会有什么讽喻意味?


A—— 和画面形式中的重复相对应,盲从与同质化;被驯化的象征,受控制的宠物状态;艳丽、繁荣的外表与内核空洞的实质;学舌意味着语言能力的异化和对真实的遮蔽;鹦鹉品种形态的多样性,暗示着个体觉醒的潜能。

Q——在“新世界”的寓言中, 用热带水果代替人的脑袋,这一视觉形象会产生什么意味? ‍‍

A—— 这一荒诞而超现实的视觉形象, 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讽刺效果。热带水果通常色彩鲜艳、外形独特,但与人类头部结合后,会产生一种荒诞、超现实的视觉效果,能够深刻映射异托邦社会中的某些主题和矛盾。以下是这一形象可能蕴含的意味——

1.消费社会所规训的人格形态 ‍‍‍

1.1水果作为消费符号:热带水果常被视为享乐的象征。用水果代替人头,可以 讽刺异托邦社会中个体被物化和消费主义异 化的现象——人们的思想被物质欲望取代,失去了人性与深度。

1.2 水果具有 空洞的内在:水果外表鲜艳,但内部多为柔软的果肉或无用的果核,这与鹦鹉的"空洞 模仿"类似,暗示异托邦中个体思想的空洞 化,外表光鲜却缺乏内在价值。

2.同质化与去人性化

2.1水果对同质化的隐喻:热带水果在商业种植中常被 标准化,形状、大小、颜色趋于一致。这种特性可以隐喻异托邦社会中个体的同质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被权力结构标准化,失去了个性与多样性。

2.2作为去人性化的象征:用水果代替人头,直接剥夺了人类的特征,象征异托邦中𠆤体被剥夺了人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权力机器中的“零件"。


3.对权力操控与意识形态灌输的批判


3.1水果的“甜美诱惑":热带水果常与甜美、诱惑联系在一起,可以象征异托邦社会中权力者通过虛假的“甜美承诺” 来操控人,掩盖其本质。

3.2被“摘取”的命运:水果是被摘取、消费的对象,这一形象可以隐喻异托邦中个体被权力 者“摘取”利用的命运,成为维持系统运转的牺牲品。

4.对自然与人工的冲突的反思。 热带水果的自然属性:热带水果是自然的产物,与人类头部结合后,形成一种自然与人工的冲突感。这种冲突可以隐喻异托邦社会中自然人性与人工控制之间的矛盾——个体的自然属性被权力结构扭曲和改造。

5.对荒诞与超现实的视觉表达


5.1荒诞的视觉效果:热带水果代替人头是一种超现实的形象,能够直接引发观众的荒诞感与不适感,从而强化异托邦社会的荒诞性与 非人性。

5.2幽默与讽刺的结合:这一形象既具有幽默感,又充满讽刺意味,能够在吸引观众注意的同时,引发对异托邦社会的深刻反思。

6.对文化殖民与全球化批判


6.1热带水果的异域性:热带水果常与异域文化、殖民历史相关,这一形象可以隐喻异托

邦社会中的文化殖民现象——本土文化被外来文化侵蚀,个体身份被全球化浪潮淹没。


6.2全球化中的身份迷失:用热带水果代替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