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最近公众号的推送机制有改变,需要将公众号设为“星标”才能收到推送,谢谢大家的关注。另,自制音频在次条。
买点黄金?
这几年,就在大家被各种投资品折腾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一旁的黄金价格已经默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新高。
于是人们纷纷回过味来:
咱是不是应该囤点这玩意啊?
但真到打开钱包的时候又难免哆嗦,毕竟它现在实在太贵了,谁也不想一出手就占领制高点。
比如说今年11月初,刚刚创出历史新高的金价突然就拐头向下,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这时候你如果去看专家们的评论,会频繁的看到一个概念:
“特朗普交易”
。
啥意思呢?
就是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的当选会导致黄金走弱,所以很多投资者在大选前就开始跑路了。
好端端的懂王怎么就“克金”了呢?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相信他的上台会带来这么几个效果:
-
美国债券收益率上升;
-
美元走强;
-
美股上升;
-
关税上涨;
-
加密币上涨;
-
经济复苏;
-
世界和平。
“天降救世主”了属于是。
这些愿景最终能不能实现咱先不管,反正如果是一个投资者,在看到这一坨名词的时候估计头已经大了。
因为它们涉及到的问题实在太多,比如:
-
这些因素分别跟黄金有什么关系?
-
里面谁起到的作用比较大?
-
大量的相关数据应该怎么计算?
......
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做奥数题。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只要你不是刀口舔血的微操达人,上述那些问题跟你就没有太大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黄金的命运其实早就注定了。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决定黄金命运的关键节点总共只有两个。
第一个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尼克松宣布美元不能再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套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和美元挂钩的“半金本位”国际货币体系。
它的瓦解意味着美元和黄金这两个全球共识最坚挺的“东西”分道扬镳、各自精彩。
所以从那以后,黄金的涨跌实际上只取决于一件事:
人们如何在美元和黄金之间二选一?
那么人们会怎么选呢?
黄金的本质
黄金,其实是一个没什么用的东西。
不是说它完全没用,而是它的实际用途远远撑不起它现在的价值。
既然用处不大,那为啥这么贵呢?
原因只有一个:
大家喜欢。
人类对黄金的喜爱至少已经延续了数千年。没办法,它太漂亮了。
而几千年的“喜爱史”就意味着几千年的共识塑造过程,俗称“洗脑”。
任何观念洗脑洗个几千年,都能成为思想钢印。所以黄金的价值共识早已融入人类文明的血液中。
不信我们可以看看这些词语:
“黄金法则”、“黄金机会”、“浪子回头金不换”、“As good as gold”、“golden years”...
因此黄金的贵重根本不需要专门宣传,你多解释一句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不尊重。
另外这种物质的可开采数量非常有限。
目前已经挖出来的黄金总量只有20来万吨,还没挖出来的也不过10万吨左右,预计再过个二三十年就能全部挖完。
(注:地球中的绝大部分黄金处在地幔以下,不可开采。)
由于数量基本恒定,所以黄金的价值不仅很高,还很稳定。再加上其容易分割、携带和保存的特点,很早就成为了人类世界的货币。
二战期间,全球大部分黄金都流入了美国。于是美国便在黄金的背书下建立起了上文提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
在这个体系里,各国央行可以用美元在美国换到规定价值的黄金。
有了黄金撑腰,美元坐上核心国际货币的宝座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却在1960年的时候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体系其实根本玩不下去。
这便是著名的
特里芬悖论
,它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因为美元有黄金背书,所以各国都爱美元。
于是在美国挥舞着美元到处买买买的时候,那些赚到美元的国家会把美元囤起来舍不得花。
这样的结果就是市场上的美元会变得越来越不够用,国际结算困难重重。
左右都是崩。
果不其然,美国后来就因为印了太多美元而无法保证黄金的兑现,最终只好终止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是耍赖不兑了。
在美国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下,“金本位”就此成为传说,人类彻底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
所谓
信用货币
,就是国家凭借自身信用印出来的、不保证按官价兑换贵金属的货币。
简单的说就是“刷脸打借条”。
这种货币你敢不敢用,完全取决于你信不信得过这个国家。比如说在美元和越南盾之间,你肯定会选择美元。
而信用货币的崛起也意味着黄金失去了货币大家庭的“编制”,它现在在理论上只是一件普通商品,跟商店里的其他商品并无二致。
但尽管如此,黄金的价值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这并不奇怪,毕竟现代信用货币的崛起还不到一百年,黄金的价值共识可是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你不用黄金,你算老几?
不过既然黄金的价值如此坚挺,那人们还考虑什么黄金美元二选一呢?直接投资黄金不就好了?
不怎么好。
因为
“买入一件物有所值的商品”
不叫投资,叫购物。
投资的关键是
“
买入价值被低估的标的”
。
这时候黄金的问题就体现出来了:
它的共识太过坚挺,几乎没有被低估的时候。
也就是说无论你什么时候买黄金都会觉得贵,根本看不到多少获利空间。
而美元则可以存银行吃利息、炒股票赚差价、搞创业挣利润...
所以如果美元自己不出什么问题的话,人们是没有必要以投资为目的来购买黄金的,拿着美元就行了。
但不出问题就不是美元了。
作为一种人为创造出来的信用货币,美元的价值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人类社会动荡的影响。
比如说大规模战争、灾难、经济危机...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中东石油危机,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连带着一起上天的还有全球的通胀水平。
到1979年的时候,美国的通胀率已经飙到了11.3%,并在一年后冲到了从1948年到现在的最高峰:13.5%。
看着自己手中疯狂蒸发的钞票,所有人都吓尿了。
于是人们纷纷开始抛美元买黄金。
这样的结果就是每盎司黄金的价格从1979年初的200美元冲到了1980年初的850美元以上。
气势如虹、一飞冲天。
但如果你买在了850美元这个位置,那么恭喜你,想回本就只能等到28年以后了。
因为之后的金价马上就表演了一波高台跳水,然后一直躺平到2008年。
造成这个走势的直接原因是美联储在1980年和1981年进行的两次暴力加息。
他们在这两年里曾两度将美元利率提升到了20%的峰值。
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拿着美元什么都不用干,放银行里就能稳稳的收益20%。
于是大家又纷纷从黄金阵营跳到美元阵营,然后黄金就崩了。
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这个案例,就会发现这么一个道理:
黄金价格波动所体现出来的并不是黄金价值的波动,而是美元价值的波动。
黄金的价值其实一直稳如老狗,但因为美元总是上蹿下跳,所以人们对黄金的态度也变得忽冷忽热,于是黄金价格就被连累着一起上蹿下跳了。
因此市场里一直流行着一个说法:
美元强则黄金弱,美元弱则黄金强。
两者的关系跟坐跷跷板差不多。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
难道大妈们买黄金的时候还会去看美元指数?
如果她们不看的话,岂不是可以完全不管美元走势,硬生生把黄金价格给买起来?
很遗憾,不行。
真正的玩家
世界上的大多数黄金交易都发生在民间,包括买卖首饰、金条以及各种黄金投资品等等。
但纵横金店银行的各路大妈大佬们,却从来不是黄金世界里的真正玩家。
他们所有的黄金交易行为,都只是在被动的接受黄金价格,而无法对其造成影响,甚至连金店老板本人也不行。
那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操控着黄金的价格呢?
是一个来自远方的呼唤。
这个“远方”,是伦敦。
由于历史原因,伦敦拥有全球最多的地下金库设施以及最完善的黄金检验和清算系统。
因此全球有80%的
现货黄金
交易都是在伦敦完成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
80%的黄金都在伦敦交易?咱买黄金什么时候需要去伦敦了?
没错,普通人买黄金确实不用去伦敦,因为我们平时能接触到的黄金产品跟刚才提到的那个
“现货黄金”
根本不是一回事。
“现货黄金”是指纯度为99.50%以上的实物黄金条,也被称为
“伦敦金”
。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金条不是谁生产出来都作数的。
只有由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认证的精炼商,按照协会制定的交割标准(London Good Delivery)生产出来的金条才算。
而正是这些金条的价格,决定了全球所有黄金产品的价格。
如果说黄金是人类财富的锚,那么伦敦金就是
“锚中之锚”
。
那么这玩意我能买吗?
理论上普通人确实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参与伦敦金的交易,直接打进黄金的老巢。
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但如果你真的推开了这个市场的大门,就会发现门背后矗立着一群高耸入云的大山:
各国央行。
伦敦黄金市场里大部分涉及黄金实物所有权的交易都是各国央行在进行;
人类有史以来开采的所有黄金的五分之一都被各国央行在持有。
他们,才是黄金世界真正的主宰。
所以黄金价格的真实逻辑其实是这样的:
各国央行大力购买黄金时价格就涨,暂缓购买时价格就跌,大力抛售时价格就暴跌。
当然了,黄金并非央行唯一的投资选择,美债同样也是摆在桌面上的重要选项之一。
而央行也有赚钱KPI,所以在具体操作中自然是
“美元强买美债、美元弱买黄金”
。
因此黄金和美元之间的
“跷跷板关系”
确实存在。
这么看起来投资黄金的办法似乎非常简单:
美元要降息印钞的时候我就买入黄金,美元要加息缩表的时候我就卖出黄金。
这个方法非常合理,近几年你只要坚持这么操作,现在就可以上街讨饭了。
黄金命运的第二个关键节点
2015年,随着时任美联储主席耶伦的一声令下,美元进入了新一轮加息周期。
广义美元指数应声上涨,
从2015年初的102一口气涨到了2020年初的125。
(注:广义美元指数又称贸易加权美元指数,是衡量美元相对其他世界货币价值的指标,较旧美元指数更加准确。基准数值为2006年1月的100。)
按照“跷跷板逻辑”,黄金在这几年里应该跌得连亲妈都不认识才对。
然而并没有。
这段时间的黄金不仅没有下跌,甚至还在盘整一段时间后拉升了起来。
就在广义美元指数于2020年冲到高点125后不久,金价也冲到了当时的高点:2000美元/盎司。
注:下图蓝线为广义美元指数,黄线为黄金价格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2015年到2020年的这5年中,金价和广义美元指数的走势基本是同步的。
说好的
“美元强买美债、美元弱买黄金”
呢?
现在这种“黄金和美元齐飞”的走势只能说明一个事实:
央行们改玩法了,他们在美元变得更值钱的时候依然选择了黄金。
Why?
这就涉及到决定黄金命运的第二个关键节点了:
2008年次贷危机。
不过我们都知道,次贷危机是由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它跟黄金有什么关系呢?
次贷危机本身确实跟黄金关系不大,但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的救市方式却彻底改变了黄金的命运。
他们是怎么救的?
四个字:
量化宽松
(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
这是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在这个过程中,美联储会通过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公司债券以及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方式来增加货币供应量。
简单的说就是印钞。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美联储印出来的钞票是
基础货币
。
而市面上流通的大部分货币(95%以上)都是现代金融体系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派生货币”
。
也就是说美联储印出来的,是能量巨大的
“货币之母”
。
(延伸阅读:
旧文重发:美联储的魔法(美元体系下国债和货币的关系)
)
那么这波他们印了多少呢?
2008年11月,美联储开启第一轮量化宽松,美元的基础货币量瞬间从0.9万亿飙升到2万亿以上。
旱地拔葱了属于是。
这还没完,2010年8月,他们又开始了第二轮量化宽松。
然后还没完,2012年9月,第三轮量化宽松开始。
这一通组合拳下来,美国的基础货币量就一路冲到了2015年的4.5万亿美元。
从0.9万亿到4.5万亿,5倍,只用了6年多。
这当然会导致美元贬值,广义美元指数从2009年跌到2011年才开始触底,这个阶段央行们选择黄金并不奇怪。
但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美联储在2015年开启了加息周期,美元指数也从这一年开始大幅上涨。
此时的各国央行为什么不顺应趋势,把黄金换成美元呢?
难道他们一夜之间都变成黄金爱好者了么?
当然不是。
之前各国央行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而在美债和黄金之间左右横跳的操作,是有前提的:
美元不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彻底崩溃。
毕竟大家买美债图的只是那点利息而已,美元如果崩了那就连本金都折里面了。
那么这个风险存在吗?
本来是不存在的,
但在美联储完成美元数量
“6年5倍”
的壮举后,情况就不同了。
首先,不管你美联储兜没兜住美元指数的走势,你都是真的印了这么多钱出来。
谁知道这波天量的货币未来会不会成为一个大雷?
其次,市场预期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美国在次贷危机前后的表现等于向全世界宣布:
泡沫嘛,我想吹就吹;钞票嘛,我想印就印。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一个非常恐怖的未来。
谁知道你美国以后会不会再吹个泡泡出来?到时候泡沫破了是不是还要再搞个
“N年N倍”来
救市?
虽然从短期来看,经济危机是个小概率事件;但如果站在几十年的时间尺度上看,这就是早晚的事。
所以摆在各国央行面前的问题其实很简单:
美元信用还撑得起几次“N年N倍”?
而不管这个答案是多少,留给各国央行的选择都只有一个:
赶紧未雨绸缪。
掀桌
在1991年冷战结束后,美国就正式坐上了全球霸主的宝座。
这种“美利坚一统天下”的局面让美元成为了各国心目中最值钱的资产。
此时对于各国央行来说,黄金偶尔玩玩就可以了,美元才是真爱。
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差不多20年里,他们都是黄金的净卖家。
然而从2010年开始,风云突变。
各国央行在这一年突然都成为了黄金的净买家,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下真的“未雨绸缪”了。
当央行们开始以“抵御美元风险”为目的来购买黄金时,美元黄金的“跷跷板关系”就被动摇了。
而压垮这个“跷跷板”的最后一根稻草,是2015年发生的一件事:
中国实施新一轮汇率改革:
“811汇改”。
我国历史上的几次汇率改革虽然在过程上有一些波折,但总体的方向是汇率浮动越来越市场化,弹性越来越大。
“811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已经非常灵活,同时我国还发布了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指数,China Foreign Exchange Trade System)。
该指数参考的并不是美元,而是一个包括了美元、日元、欧元...等13种货币在内的“货币篮子”(新版已增至24种货币)。
也就是说在此次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是基于下面这个机制形成的:
收盘汇率+一揽子货币汇率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美元在货币篮子里的占比不足20%,且越来越小。
这标志着人民币正以独立自主的姿态走向国际化。
而这在客观上就带来了两个后果:
那么“美元以外的筹码”是什么呢?
当然就是黄金了。
所以中国在2015年突然加大油门,黄金储备一夜之间暴涨70%。
再加上中国在之前的次贷危机时已经抢购过一次黄金,所以如果我们拉长时间线来看,会发现中国的黄金储备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两次陡峭的攀升。
中国在2000年的黄金储备仅为395吨,现在已经超过了2200吨
而这还只是公开的数据。
正是由于中国突然“轰油门”,2015年开始的美元升值就成了浮云。
因为不管你再怎么升值,黄金都不愁卖,买家甚至还会更积极。因为随着美元的升值,花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比以往更多的黄金。
于是黄金和美元的走势就从“坐跷跷板”变成了“比翼双飞”。
那么美国对中国这种
“在游戏规则上和美元脱钩”
的策略是怎么看的呢?
我们不知道美国人的具体想法,反正一年之后他们的航母就开到南海了。
不过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而黄金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2022年又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
俄乌战争爆发。
这下黄金直接起飞了。
是因为“乱世买黄金”的古训吗?
是,也不是。
战争确实会对黄金需求造成刺激,但这种刺激是暂时的。
真正对黄金走势造成永久影响的,是美国在战争期间的一个操作:
全面制裁俄罗斯的美元资产。
这一招非常狠,结结实实的让俄罗斯人吐出了一口老血,以至于他们后来为了获取其他国家的支持,不得不让渡大量利益。
但这一招伤害最大的其实是美元。
因为它向全世界证明了一件事:
持有美元是不安全的。
只要美国不高兴,你手里的美元随时会变成废纸。
这下其他国家彻底麻了。
之前大家担心的还只是“美元会不会因为超发过多而迅速贬值”,现在则要担心美国会不会直接没收自己的本金了。
不要说什么“只要听话就好”,因为你“听不听话”完全是由美国人来定义的。
所以其他国家不管明面上怎么表态,暗地里都必然会多留一手。
于是各国央行就在2022年创造了自1967年以来最快的黄金抢购纪录,共吃进了史无前例的1136吨黄金,是历史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而且按照一些分析人士的说法,当年除了这公开的1136吨以外,还有741吨的官方黄金购买量没有公开(普遍认为买家是两个五常大国)。
另外2023年和2024年的黄金购买量也依然维持在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