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情绪崩溃的孩子,首先需要的是「避雷」。
我们最容易随口说出的 3 句话,堪比踩着娃的「情绪雷区」火上焦油,只会矛盾激化,让娃越哭越厉害。
1. 「不许哭!再哭不要你了!」
这是典型的「压制策略」,因为人们往往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
调节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压制情绪。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认为压抑、也就是抑制情绪的表面信号,是一个有效的策略。例如,男儿有泪不轻弹,即使再伤心,也不能哭泣、流眼泪;即使再生气,也不能大声吼叫、皱眉瞪眼。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一味压抑孩子的情绪,就像不断打气的气球,总会达到炸开的临界点,
情绪小火山分分钟喷发给你看。
家长很有可能带着这个低效的情绪调节策略,要求孩子不哭不闹,做个乖巧的好宝宝,
这恰恰让得不到共情的宝宝更加情绪崩溃,越哭越来劲,根本止不住。
2. 「你哭有什么用?!别哭了,想怎样你倒是说啊!」
这是典型的「劝阻策略」。面对孩子不屈不挠的尖叫哭闹,家长总会发出灵魂拷问「你哭什么呀?」。
家长的这个发问,不仅仅是问孩子,也是问自己:
抱也抱了,零食也吃了,动画片也看了,答应你的事都做了,为什么还要闹脾气呢?而且还哭得歇斯底里,好像我提了什么十恶不赦的要求似的。这种情况下,
家长也容易陷入烦躁、懊恼的情绪中,加剧双方拉锯。
当局者迷,被哭声绕耳的家长陷入了一个误区:「我们好好聊嘛,你说出你的理由,提出你的要求、愿望,合理合规的我尽量满足就是了,哭有什么用呢?解决问题才有用啊。」
殊不知,
正情绪上头的娃其实只想跟你撒娇讲感情,你却跟娃讲道理,自然是鸡同鸭讲。
3 岁以下的宝宝语言表达还不够顺畅,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更是「话在心头口难开」,越着急越说不清,越说不清越哭不停。
3. 「你哭吧,你想哭就哭个够!」
这是典型的「忽略策略」。
对孩子而言,哭不仅仅是宣泄情绪,有的时候更是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
如果家长反其道而行之,对孩子的哭闹反应冷漠,甚至假装听不见、不闻不问,孩子得不到及时的回应,
反而会感到不安全、孤独,甚至产生「爸爸妈妈不爱我了」或「我是个坏宝宝」的错误信念
,只会让孩子沉浸在消极情绪的漩涡里。
从我与我家老二相处近四年的经验发现,他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做什么,就一定要做,发起脾气来软硬不吃。
如果用上面这 3 句话硬刚,他会比你更硬气,连哭带嚎两个小时不带停的。
面对闹脾气的孩子,即便家长使出百般武艺也拿不下一个软硬不吃的小家伙,简直令人怀疑人生:
我将我这一生的耐心都花在哄娃上了,怎么还是哭得一声高过一声呢?
家长真的只能束手无策干着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