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会,人的压力都非常大。
早就不分中年人、年轻人、男人或女人。
只要你还在从事社会性活动和生存游戏,焦虑就在所难免。
总有这样的时候,我们很想把手伸进脑袋里,把插头拔掉几分钟......清清空,放放松,似乎要通过本能去控制转念,总是很难。
显然,我们并不能把手伸进脑袋。
于是,我们开始寻求外力。
你会发现,最爱旅游的是上班族;
最爱spa和按摩的是打工仔;
最爱家居服和松弛感的还是牛马一族;
追求外力将大家暂时性的拉出,穿越到一个新的身份所在地。
旅游地的油条,真的比公司楼下好吃吗?不是,吃的不过是度假者身份。
我们往往都会羡慕别人,或者期待另一个自己。
太多的痛苦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满意,太多的消费来自于希望成为期待的自己。
快乐的、健康的、成功的、受人欢迎的、和什么都不做,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心态,以及如何满足这种心态,去实现价值(赚钱)。
这份穿越感。
从音乐,从气味,从灯光和温度,帮助消费者在最短时间进入到能够产生消费的状态。
从前大家喜欢玩大场,要混搭,要共存,要show给别人看。经过了口罩期洗礼,爱show的人和show的心情早已不在。
livehouse迎来复苏,各种EDM(电子舞曲)、Hip-Pop、民谣、舞蹈......不同类型的音乐和场景,带动不同的人一秒穿越。
是的,但凡酒吧或者沾酒的餐酒吧,经营的就是氛围感。
松弛的氛围、社交的氛围、边界模糊的氛围、时间静止的氛围......这些氛围感再讲透,其实就是穿越,就是身份转变的感觉。
如今的所有经营空间,都在琢磨着如何让消费者迅速得到这种穿越感,大部分都把重心放在了装修,也就意味着放在了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上。
凌晨喝完酒的关键感受,不再是老妈蹄花和浴足spa,而是彩票刮刮卡,以及塔罗牌星座算一卦;
这一切,似乎是追求惊喜和不劳而获的快乐,又或是,寻求不可证伪的力量和价值观。
本质上,仍是追求一种瞬间的穿越,一种心境的转念带动。
©热衷夜店、彩票站、塔罗、星座参与的年轻人们 图源小红书
这个词往往出现在我们烦恼的时候,当客观事实无法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什么能让我脱离苦海?
口红、帆布袋、美食、自行车、一只猫......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物,
其实都能让你不是你,又让你是期待的自己。
这个英国老品牌本来是有钱人的玩物,现在却成了韭菜们的救赎。
比起去一个餐厅或者旅行需要的成本,买一个Jellycat更高效节能。
当你握在手里,就能够一秒做回小孩,而且还是有钱人家的小孩呢。
©Vogue封面、小宇宙播客、Ralph Lauren Spring
2025 图源小红书
前几天听播客,杨天真采访Vogue China新任主编刘冲,聊起来Vogue China九月刊封面大片。
主编敏锐的观察了趋势,
现在人不再盲目崇拜权威,更追求贴近生活的、自然的身材和衣着风格。
所以首期封面,大胆采用了几乎不精修的日常妆容和服装,搭配上亿的珠宝。
他自己分析,
或许大家还是更喜欢blingbling浓墨重彩的时尚封面表达吧。
不管是西餐中餐、甚至日料和快餐面条,似乎万物皆可bistro。
除了卖酒挣钱,除了bistro默认分量可以少一点之外,最重要的是认知到了。
过去的十年很多人出过国旅游了,更多的人去过北上广一线了,网络媒体和社交拉近距离了。
足够的人知道了餐酒小馆的氛围和感觉,知道了才会买单。
花一顿饭的钱回味旅行的快乐,又或者穿越到去掉班味的活泼美少年。
在这里,吃饭、喝咖啡、交流或者不说话,看到认识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就像一场两个小时的旅行。
曾经我们生活中认为必然的,必要的关系,目标和需要,也许都会被颠覆。
所以这几年每一个商业项目,从地产、空间、品牌、到内容,
其实都在忙一件事,就是给大家提供更多的穿越机会。
去了解,去体验,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因为眼花缭乱过后,没有答案就会带来茫然,要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赚到消费的钱。
不,和它合影代表的是,“我”认为自己很有腔调,还带点孤傲,哪怕“我”还没有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
等到这样的人足够多,小众就可以成团出道,于是社区的概念,经营的概念,共建的概念......
一个场域,要经营一份穿越感依靠自身投入空间打造其实很难。
如果第一个阿那亚不在北戴河,而是在金山岭,可能就不是这个故事了。
自然风光在人类心智中,有绝对的刻板印象,用好了可以事半功倍。
这是乌镇戏剧节、阿那亚社区的故事,也是东郊记忆、798的底牌。
要把最好的IP和打卡设计,留在眼球打卡经济方兴未艾的爬坡期;
要把国潮和街头文化,与传统工业风的旧改留在citywalk和去精致话题的当下,而不是十年前;
要从国内三四线城市去找到下一个餐饮单品爆款,而非国外,因为以前崇洋媚外开眼界的时间过了,现在是文化自信更受欢迎。
如果说品牌可以找客户,那么更多的商业体、建筑楼,从出身就决定了一半。
商业圈的老话很俗气,实体店最重要的三个点:location、location、location。
那商圈迁移,城市变化,人口流失、产业变更之后,那些走不动的建筑怎么办?等死吗?炸掉吗?
人都追求效率,你再有趣,再差异化,但凡多半小时车程或者多15分钟堵车时间,就没用。
为什么商业体总是追求年轻人呢?因为他们是未来要从娃娃抓起吗?可是他们没什么钱消费啊。
是的,这个热闹,依然是前面Vogue故事提到的热闹,而非门道。
但凡你开始看门道,你就开始讲效率,你就开始花钱看性价比。
但你可能更容易陷入另一种,自称稀有的群体归属,有更多的概念等着眼界开放的你。
年轻人会长大,而总有人正年轻,或许这就是商业的全部,有点沮丧又让人兴奋。
因为或许你已经发现,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你依然在付出高昂的时代成本。
又或许,我们正在缓慢的打破这个循环,看到无限的延伸不是靠时间,不是靠年龄和社交,不是靠关系和金钱,而是靠一个念头。
最简单的例子,一首听不懂的音乐,也可以在某一瞬打动你。
商业和消费本身并没有意义,是因为我们的参与和共谋提供了一些瞬间的意义感。
*本
文来源于
感性城市SCity,
作者显微镜,编辑Zoff 73
。
欢迎加首席交流官白帆微信(fan_062400),围观新浪潮朋友圈,深度交流资源对接,加入行业创始人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