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案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过虚构采购合同的进行“偷梁换柱”的舞弊行为。这样的手法在集团企业的下属分子公司中比较常见。单体企业的审计对于日常的经营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公司生产什么,需要什么,大概要多少心中都有数,因此用这种手段很容易被发现。
而集团企业情况则不同,子公司很多采购的审批权限是集中在总部的,哪些能买,哪些不能买,要买什么价格都得经过总部审批。
因此,有些时候子公司为了“应变”,只能采取这样偷梁换柱的方法蒙混过关。
就像案例中,子公司要买车集团不批,那怎么办,只能改成等价的零配件。
同时,很多集团派下来的审计组对于子公司的业务可能也并不熟悉,很难一眼看出哪些采购是可疑的
,甚至有可能只是单纯检查一下流程、签字完整就过了。这就给这样的舞弊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是集团的审计小组,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检查:
1.先纵向比较,与历史采购情况进行比较,是否存在较大金额的浮动。
2.再看供应商,特别是今年新准入的供应商。是否存在准入流程不完整,询比价缺失的情况。
3.看异常业务,是否存在金额较大,又是新供应商,同时与子公司主营业务或公司日常经营不太相关的采购业务。同时,针对新供应商,购买频繁、但每次金额不高的也需要引起一定的注意,谨防子公司拆分。
通过检查并缩小范围以后,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验证:
1.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就是
盘点。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发现账面上还有这些零配件的话,通过盘点能一下子发现问题。毕竟这个采购事项是假的,自然不会有“真东西”。(同时,除了盘亏,还需要注意莫名的盘盈,同样可能有问题哦)
2.如果已经用于生产,维修或者其他损耗的,如果是一些和追溯的,仍需要核实检查。
或者是需要根据生产或其他消耗进行测算
,来核定购买的数量是否准确。
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其他好的检查方法呢?欢迎讨论分享哦~
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这样“偷梁换柱”的采购方式还有可能存在税务问题。原本应当计入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的公司用车,被一下子换成了材料直接进行费用化,造成当期利润的降低。这样的账务处理既不合法也不合规,是存在较大的风险的。从财务核算角度来看,对于成本核算和财务分析来说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通过虚假的采购合同偷梁换柱只是子公司逃避集团审批以及审计的一种方法,类似的还有拆分合同,以大化小等方法,
你是否还遇到过其他奇葩的逃避集团审批的方法?对于案例中子公司采购的“偷梁换柱”,你是否有什么好的审计方法?如果在采购审计中快速找准问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