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探讨了城市时代青年人的生活状态与选择,通过分享不同城市青年人的故事,反映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文章还讨论了城市氛围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青年人成为了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工作、思考,面临着各种选择。本文分享了不同城市青年人的故事,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心路历程。
一座城与一个人是互相塑造的,城市氛围感染个人,而个人汇流成众,反向影响城市氛围。不同青年人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中国不同城市的文化特征。
青年们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城市生活,这些文字汇流而成,构建了一座座看不见的城市。这些城市记录了他们的细微故事,关于年少时的英雄梦想和举目无亲的孤独夜景。
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706
个人,
706
本书,焦虑的时代,读书何以成为奢侈之事?
706
图书馆创立至今,我们坚信
——
“书”才是一座图书馆的灵魂,回归阅读,才是我们最初也最朴素的愿景。
今天是
706
本书的第二十一期,这一期比较轻松,我想向大家分享一本最近读的书,这本书,收录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城中青年人的故事,他们在自己的角落中以笔为友,通过文字排解自己的苦闷孤独,或者传递自己瞬间的欢喜。这些个体的文字在书中被一个主题统摄,那就是
——
这一代年轻人如何在城市生活?他们可能将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一辈子守在城市的人群,真真正正的城市游魂,他们,如何面对自己?又如何与城市氛围碰撞与言和?
“
706
本书”第二十一期
宗城:总有一座城市让我们欲言又止
作者
:
李婧
/
村上春花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导语:从一个热点事件说起
北京问题是个例,还是城市状态的放大反映?最近,一篇名为《在北京,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很快就引起巨大争议。这篇文章的问题很多人已经指出,给2000万人扣帽子本身就很极端,更何况作者眼中的“假装在生活”,也许只是因为他者的生活,不符合自己的定义。但城市生活本就不只一种,你笑别人假装,别人何尝不是在活出自己的人间。
“假装在生活”的争议,其实是“逃离北上广”系列问题的衍生物。就像一株大树的若干分叉,问题背后的焦虑点是——我是否适应大城市的生存状态。我的这种焦虑,逃离大城市,就真的能够解决吗?
但与此同时,却又有源源不断的人逃离小城镇,奔赴大城市,寻找自己的自由天地。两种选择,是我们这一代对城市生活的不同理解。
01 城市时代,落叶何去
我母亲至今后悔一件事,就是她与父亲本可以在事业有成时定居广州,却选择留在离村子更近的湛江。时过境迁,两座城市,光是房子的身价就天差地别。说起来已有三十年了吧,父亲母亲本是乡里人,却也在一座城市停靠良久。但他们终究只把城市做为自己的中转站,而农村,才是他们落叶归根的地方。我的父亲母亲,思维和生活习惯本质上是农业社会的一套。
但是,回到农村落叶归根,这个想法在青年人里越来越少了。部分青年人,他们本就出生在城市,一年只回一两次农村,谈落叶归根,似乎也不属于农村。
曾写出《天使,望故乡》的作家沃尔夫有一句话
:“我们登上高楼,感受这座城市和生活的所有奇特、荣耀和力量。”
如今,斯人已逝,高楼犹在。我们停靠一座城,我们,也许是那些欣喜的年轻人,也许是置身迷茫的一代,我们在城市中周旋,感受属于自己的“人间”。
都市文化笼罩我们这一代,无论它的利弊如何,这都是客观现实。如何在城市中找寻社会化与个性的协调,成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难题。
必须承认,我们进入了城市时代。行行进进,高铁、商场、轿车、CBD、柏油路,城市的种种标识,融入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而耕读渔樵的农耕社会士人生活,早已成为乌托邦式的以梦为马。《重庆森林》成为一代青年男女的圣经,他们从何志武、阿飞中看到自我;《挪威的森林》畅销不绝,日本青年渡边彻的精神状态,原来和我们如此相似。多年以后,后人会看到我们这一代留下的“城市记录”,其中会有文学,会有随感,还有零零碎碎的断片、丝丝连连的故事。灯红酒绿,文字承载了城中青年的胸中块垒,那是一座座悲情城市,也是一段段花样年华。
典型的大都市给人密集而冷漠的感觉。本雅明曾经指出
:许多人,彼此并不相识的人,密集地共处一个空间,但却不打招呼,不攀谈,每个人只顾着自己如何顺利地前行。人在空间上是如此地近,但没有交流,彼此不了解,心理上又是如此地远。繁华的都市像高速流动的沙粒,每粒沙子其实都顾着自己的流动,因为高速,所以无暇顾及他者。反而喜欢起在某个空间经营自己的小巢穴。
(二)大城小城?来去自由
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大都市,或者说,还有不少人恐惧于那种为了“奋斗感”通宵达旦、疲倦至死的生活。他们选择二三线的城市落地,部分是迫于无奈,部分则发自内心抵触大都会。
我有一位天津朋友,从幼儿园到大学,乃至在规划中的未来,他都留在天津。离开天津的生活,在他眼中是不安而不愿去尝试的。包括我认识的不少天津人,他们对这座城市和自己的家庭都分外依恋,每隔一周甚至只是两三天,他们都会回家一趟。有人说这是惯于安逸,有人说这是知足常乐。
其实,作为一项个人权利,一个人选择住在哪个城市、选择他与家庭的距离,外人是不必指责的。尊重他的选择,正是我们对这项权利的尊重。打破固化的生活,凭借的并不是形式主义般的逃离,而是一种对陌生的不恐惧与对自我好奇心的捍卫。哪怕一个人独守林间小屋半生,以诗书渔樵为乐,他的生活,就一定比游走于北上广深的都市人固化吗?但如果他保持创作、保持思索、保持对未知的敬畏,他的境界,也许比你处处游走的体会更加深刻。
我的朋友喜欢故乡的生活状态,他乐于留下,但有的人留守故乡,就有人远走高飞。
前不久我在上海见了小吴,她是广东潮汕人,如今工作在徐汇区,和别人合租,一个月租金两千块左右。她说她一年只回一次家,而且其实她不是一个主动想回家的人。在上海,我的朋友是一位异乡人,但她习惯了这种异乡人的状态,在她看来,这比束缚在家庭网络中自由。
上海大概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了,但在市中心外,那些高架桥边上,也不缺乏由外来户构成的相对冗杂的区域。烟火气重些,却也相应多一点风险。
小吴说
:“生活在上海,有时候自己抬不起头。”
她的话让我想到李婧的一段文字:
“如果形容上海是个女人,她便自带傲岸。
我第一次接近她,就对自己产生怀疑。我涉世未深,怀疑自己是否具备接近她的资质:才华、品味、姿态、气质……种种维度,我都要对自己重新评估一番。
看着自己穿的衣装,如此地不显眼;看着自己的履历,如此地不名一文;看着自己独居的住所,如此地陈旧,不知何时能奔向遥远而高傲的未来。”
和小吴一样,阿荣也不喜欢家庭的束缚,他大学就离开家乡独上东北,研究生阶段来到北京,感到困守象牙塔不是自己的乐趣,索性辍学。
阿荣如今在北京经营着自己的事业,他说自己的决定家里人大多反对,姐姐甚至对他冷嘲热讽,只有爷爷支持他。但阿荣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认为如果听从家人意见,年纪轻轻就回家乡找一份凑活的工作,自己的生活主体性便岌岌可危,自己的理想也将停留于乌托邦。
阿荣不害怕孤独地生活在北京,他害怕自己的生活不属于自己。
部分人去大城市,是为了追求一份“可能性”,也是为了把自己藏起来。地方越广阔,个人越渺小。
举我的例子。按照我爸妈的打算,我要在广东念大学,可能前半生就停在广东某座城市,循规蹈矩。但我十七岁时有一个单纯的想法,我想我已经在家乡生活十六年了,该换个地方看看了。如果我守在广东,我的活动就会被家庭和既有的朋友圈关系网牢牢覆盖,我还不希望不到二十岁就如此。
广东很好,我现在都对广东有强烈的归属感,但我需要出去了,只有体验未知,才更可能明白什么适合自己。
现在,我在天津念书,在北京工作,老同学问我以后要在北方的城市定居吗?我说也未必,江南水乡、羊城茶饮,也是极好的。
但我自己或许终究会停靠一座城吧,平凡人总会疲惫,四处游走的日子,我不知会持续多久。
03
停靠,一座城
七月底回到家,我收到了朋友寄来的一本书,这本书正好讲到那些在城市奋斗的年轻人,因为读到这本书,我才想起自己和朋友的经历。
书名叫《停靠,一座城》,由李婧、村上春花主编成书。
停,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靠,是生命多出一个寄托。
一座城,书中每个故事,都有属于某座城市的烙印。
这本书缘起于一个备受关注的网络写作计划,记录了三十多位年轻人的城市故事。它的简介如是说
:“在首都一线、在家乡县城、在海外异国,这些70后、80后、90后上演着属于他们的微小历史,一个个故事汇集起来,又构筑起我们时代的宏伟图景。”
这本书,是一本青年之书。它收录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城中青年人的故事,他们在自己的角落中以笔为友,通过文字排解自己的苦闷孤独,或者传递自己瞬间的欢喜。这些个体的文字在书中被一个主题统摄,成为读者感受作者内心的线索,那就是——这一代年轻人如何在城市生活?他们可能将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一辈子守在城市的人群,真真正正的城市游魂,他们,如何面对自己?又如何与城市氛围碰撞与言和?
一座城与一个人是互相塑造的,城市氛围感染个人,而个人汇流成众,反向影响城市氛围。那些不同青年人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中国不同城市的文化特征。
如果你是在城市中孤独闯荡的一分子,相信一定会有某个人的经历,让你感慨:
“原来,有这个想法的不只我一个。”
你不是一个人。
从来不是。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多年以前,卡尔维诺写下了这段话。他是记录《看不见的城市》的人,那些隐藏在城市中的青年人,他们灯下敲击的文字汇流而成,又何尝不是在构建一座座看不见的城市。那里缺乏名胜古迹、缺乏最多车流的马路与最密集的楼群,却记录了一个个细微的城市故事,关于年少时的英雄梦想,关于举目无亲的孤独夜景。
你去翻开它,你,有可能真正走进一座城。
-end-
今日话题
让你选择一座城市生活,你第一个想到的城市是?
文字 | 宗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亦桥
about 706
706青年空间位于宇宙中心五道口,是中国第一家青年空间。706已经举办了上千场活动,发起了数十个创新项目,世界各地有趣好玩的青年人在此汇流。我们试图创造一种新型的实体空间形态,孵化具有潜力的合伙人项目,通过社群式的学习,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让青年人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长按二维码,关注706青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