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为薇 实习生 张莉 高雨寒 熊全武
当湖南的农民正忙着抢收早稻之际,常德的蜂农陈仪清正在3500公里之外的内蒙古追逐开放的油菜花。
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的恩和小镇与俄罗斯仅一水之隔,7月底8月初,这里如同湖南的春季一般,最高气温不过二十七八度。
今年6月,陈仪清和妻子驾着租来的货车,从辽宁本溪的蜜蜂繁殖基地赶到内蒙古恩和的油菜花海。车上,是200个蜂箱,里头装着大约500万只蜜蜂。
7月30日晨,蜂箱里的蜜蜂和金灿灿的油菜地一起静候太阳初升
这,是夫妻俩自去年11月以来的第7次迁徙。大半个夏天和整个秋天,他们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度过。
对于陈仪清来说,每一次迁徙,就是一次大搬家。
租好货车,将十多吨的蜂箱和家什挑上车后,行驶千余公里,来到另一个采蜜地点,开始几天到数月不等的采蜜期。
在采蜜行业,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则——谁先赶到花海,那片地的蜜就归谁采。但是,因为土地的归属问题,当地的农民会与这些蜂农签订协议,以一定的价格优先购得最纯的蜜。
花的味道决定蜜的味道,地区不同,品种也不同。但对于蜂农来说,每天的工作程序却是差不多的。
7月30日,清晨5点,陈仪清和妻子便起床忙活了。
走出帐篷的第一件事,便是检查蜂箱,“要看蜂王还在不在,另外,如果有蜂螨的话就得治。特别有意思的是,蜜蜂像人一样,感觉蜂箱里的蜜少了,就会去抢夺其他蜂箱的蜜,这个时候特别容易‘上火动怒’。”
陈仪清早上检查蜂箱
六七点钟,蜜蜂就放飞自我,出去采蜜了。
上午九十点钟,采集的蜂王浆是质量最高的。所以整个上午,陈仪清就和妻子安安静静地在帐篷附近采制蜂王浆。
陈仪清的妻子在帐篷里制作蜂王浆
下午,夫妻俩的工作是取蜜。
取蜜前,先点一根香,用来熏跑蜜蜂。蜜蜂散去,陈仪清打开蜂箱盖,取出巢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蜜分离出来。
分离出来的蜂蜜经过粗滤、细滤和精滤,以去除杂质。
取蜜完成,陈仪清将巢脾完完整整的放回蜂箱中,静候采蜜归来的蜜蜂。
陈仪清正在取蜜
每年,陈仪清和妻子有11个月在外寻蜜,奔波近两万公里;
每日,陈仪清和妻子与蜂为伴,与花为伍。
夫妻俩这样的劳作方式,15年未曾改变。“15年前,我工作的造纸厂倒闭了,下岗后学着养蜂采蜜。”
陈仪清和妻子一起倒蜜
然而,迁徙带给夫妻俩的变化又是巨大的。
首先,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陈仪清和妻子学会了乐观、随性、节俭。
就拿夏日在内蒙古的生活为例,陈仪清驻扎的这片油菜花海,距离水源地5公里。每天,陈仪清骑着摩托去5公里的水厂取水3次,每次取水50公斤。虽然取水费时费力,但陈仪清却很乐呵:“劳逸结合嘛,骑着摩托在大草原上奔驰,感觉很好呢。”
陈仪清取水归来,近处是他和妻子住的帐篷
此地距离集市20公里,因为忙,陈仪清和妻子已经十多天没去买菜了。但,饭食对于两人来说很好解决。每次从家出发,陈仪清都会带够吃半年的“路菜”——腊鱼腊肉和酸菜,“想家的时候或者买不到菜的时候就做着吃。”实在不济,山脚下那叫不出名的野菜也很美味。
夫妇俩的午餐
内蒙古日照长,奔波在外用的都是太阳能。“我的这个太阳能功率只有100瓦左右,得节约一点用。烧水用柴火,做饭用燃气,给手机充电、照明、看电视新闻才用用电。”
陈仪清的外甥女在帐篷外烧水
陈仪清今年50岁整,干了15年蜂农的他早已习惯风餐露宿。而15年的迁徙,让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渐渐向好。陈仪清说,只要风调雨顺,他和妻子每年能挣六七万元左右。“每年最开心的事就是带着一年的‘收成’回家过年,那里有我的父母和儿子。”
就陈仪清夏日迁徙在内蒙古停留的一个多月而言,他和妻子能采到2500公斤蜜,收入2.5万元。
洞庭湖畔,黄海之滨,太行腹地,蒙古草原,东北三省……“除了新疆,秦岭以北的各个省份,只要有花的地方,我都去过。”逐花而行,万里寻蜜,听着都很浪漫。可别看陈仪清话语里都是积极向上,他也有怕的时候。“最怕‘老天不照应’。”
回忆起去年7月,一位老乡在东北的遭遇,陈仪清忍不住叹气:“哎,那会儿东北正值雨季,我老乡刚卸下半车蜂箱,突发山洪,帐篷和卸下的半车蜂箱全部被冲走,他只好搭车回家,那一季的收成算是泡汤了。”
8月1日晚上,陈仪清细细地数着去年11月以来他的寻蜜之旅——
11月底至今年2月中旬,在广东或云南繁殖蜜蜂;
2月底油菜花开之时,回到常德,待了一个月;
接着,马不停蹄赶往江苏采油菜花蜜;
在江苏待上20来天,转战河南,在河南仅停留七八天;
随即,奔赴河北采枣花蜜;
夏天到来之际,赶往辽宁进行蜜蜂繁殖,为期40天;
6月,赶到内蒙古海拉尔采油菜花蜜。
再过几天,陈仪清和妻子就要雇上一辆9.6米长的大卡车,带着200箱蜜蜂奔赴内蒙古的巴林左旗了,“因为,那里的荞麦花开好了。”
整个秋天,陈仪清和妻子都将在内蒙古的巴林左旗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