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年我收入特别高,个税都要缴几百万的时候,大概花了六十多万,买什么都是最贵的,一点不手软。
去年只花了 28 万(一个人,无房租与还贷),但去年的幸福感远远高于花六十多万那一年。原因很简单,去年的正式工作只有 80 天左右,其余时间自由。
而薪水特别高那一年,工作不开心,跟老板冲突不断,也因此而辞职。
「用时间换钱来享乐?还是用时间本身来享乐?」
随着年龄增长到中年以后,生命倒计时越来越近,这个问题对内心的敲打震耳欲聋。
按照我目前的收入,哪怕只接一份顾问,一年花五六十万也是可以的。
但我刻意只花二三十万,降级消费。
原因很简单,互联网行业现在烂透了,没机遇没增长,用不到我这样的老将,每年都要做 “被行业淘汰” 的心理准备。
退出行业后,主要靠退休金生活,消费会降低到二三十万。
作为悲观主义者,如果我(用男人的直觉)预知到这一天不久后到来,就会提前把消费控制在这一档,避免由奢入俭难的心理落差。
游戏里有一个朴素的真理,不要轻易用修改器。一旦用修改器把数值点满,就丧失了玩游戏的大部分乐趣。
这个道理,我之前在微博用另一种方式复述过:幸福感往往来自于期待。
如果没有强烈的期待,就不能感知到幸福。
就像我花掉六十多万那一年,说真的,我并没有因为消费而感到幸福。除了房子以外,想买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轻易买到,但我不觉得自己幸福。
所以我现在会刻意降级消费,有些买得起,在意但又不是特别在意的商品,会刻意作为某个时刻的礼物送给自己,而不是想买随时买。
中年以后,期待是奢侈品。在什么都不缺的日子里,你其实很难感知到物质上的幸福。
游戏教给我的另一个道理是,快乐往往来自于选择。
游戏里每一次选择的结果都不一样,总体上是正反馈居多,偶尔选到一把大的,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如果这种选择不仅基于运气,还带有大量的(最大化收益)计算,游戏的乐趣简直要喷发出来。
这和消费有什么关系呢?
也就是我计算怎样搭配组合,怎样省钱(前提是省钱的方式并不令我痛苦),怎样搞折扣和特价,可以在消费中获得最大化收益,带来的乐趣简直要喷发出来,远远超过 “什么都买最贵的” 那一年。
这种计算,也是降级消费的副产品。
综上,虽然我的消费力没什么代表性,一年三十万,有人觉得多,有人觉得少,但对于典型的中产阶级来说,如果你物欲不高,刻意降级消费会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如果你物欲不高,又愿意降级消费,就会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用时间换钱来享乐?还是用时间本身来享乐?」
答案自然是后者。同时减少了收入与消费,但增加了享乐的时间,侧面起到消费降级的效果。
收入和存款到达某一个阈值以后,挣更多的钱并不能令我幸福。同样(甚至更低的)消费开支,用于更自由的时间安排,我会更加幸福。
但即便处于同样的境遇,大多数人依然会按照惯性行动,用时间去换钱。惯性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大概在三年前,我就想明白了这一点,我追求的自由不是财富自由,而是选择自由与情绪自由。选择这一刻我真心向往的,而不是被压力捆绑的,被惯性束缚的,没有任何名利与责任可以让我去做不开心的事。
今天跟老朋友微信上说:
人生啊,
12-30 岁是一个整体向上的,不断探索的阶段,
30-45 岁可能厚积薄发,也可能越走越疲惫,
45-60 岁一点点接纳衰老与下坡路,
60 岁以后安安静静地等待死亡。
第一阶段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也有大把可以挥霍的时光。
第二阶段的重心往往是搞钱,搞事业,建设家庭。
很多事情在第三阶段没做的话,这辈子就没机会也没情绪去做了。从第三阶段开始,“这辈子的心愿” 进入了倒计时模式。
2025 年,我能听见这个倒计时的时钟,在耳边嘀嗒嘀嗒地走动。
@没有浮士德机会:我之前的老师讲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财富/欲望。年轻时,提升财富,年老时,降低欲望,人会一直幸福。
也就是:
这样更容易获得幸福。
所以对我来说,未来 5-10 年是非常宝贵的,经不起浪费的人生,可以像现在一样来劲地折腾——比如长时间长距离徒步(可能还有 10 年),继续做独立产品(可能还有 5 年)。很多事再不去玩,这辈子可能就没得玩了。
我今年只保留了一份舒服的长期顾问,对我来说,顾问是我保持行业触点的方式。每个月用一周时间保持触点就够了,其余时间恋爱,旅行,玩游戏看电影做独立产品,对我来说更重要得多。挣钱与之相比不值一提。
在凡人不可逃避的最终 deadline 面前,“剩下的时间” 是恒定不变的。「用时间换钱来享乐,还是用时间本身来享乐?」45 岁以后,倒计时的嘀嗒声从醒来到入睡终日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