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个人消费金融市场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随着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丰富,消费金融ABS的成长也惊艳了市场。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截至9月26日,今年个人消费类企业ABS累计发行了171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实现了4倍增长。
今年以来,市场投资人对消费金融类ABS的热情大幅提升,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深沪交易所公开发行的个人消费类企业ABS发行规模为1713亿元,未清偿的存量为2033亿元,成为交易所市场ABS中第一大品种,而在两年前,其市场存量只不过3.21亿元而已,可以说消费金融ABS真正实现了“爆发式发展”。除了在公开交易所挂牌的ABS之外,还有大量难以统计规模的类ABS,也就是所谓的场外ABS,正因为如此,消费金融类资产今年也成为了许多银行的关注和配置重点,且正在从区域性银行向全国性银行拓展。之所以消费金融ABS能够形成如此大的市场吸引力,是因为在房地产调控持续升级、地方平台融资进一步规范的大环境下,个人消费金融成为了一块难得的金融机构大有可为的增量领域。
不过,与其他金融业务一样,规模高速增长的消费金融ABS,也面临着随之升高的风险问题。在消费金融大潮下,多种商业模式在细分领域不断涌现,不同场景、不同期限以及不同类的债权,使资产显得更为细碎和多样,而消费金融ABS对期限、现金流和债权关系都有非常严格要求。业内人士也曾对此表示,从资产透明到风险隔离,从资产风险定价到资产池的动态调整,一直是困扰消费金融ABS业界的难题。而由于基础资产本身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加上信用风险处置的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成熟,所以对于消费金融ABS来说,其风控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底层资产的质量和选择。
随之监管政策的收紧,目前消费金融ABS对发行主体的要求日趋增高,而作为资方的银行,在评估ABS时也从未放松对主体资质的评估。可以说,消费金融ABS的发行正变得越来越难,在监管叫停非持牌互金公司ABS的场内发行审批后,股东方背景、产品结构成为了监管评估是否放行的重要因素,因此相比之下,更多公司主体将会扩充场外ABS的市场,而场内的增长可能还是主要依赖几家持牌的大型互联网公司。
文章来源:金评媒
结构金融研究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资产证券化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以全球视野和时代责任感,深入研究我国资产证券化行业发展趋势及政策,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的交流,进而为资产证券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有利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