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浪淘沙
严肃知识分享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九龙微观  ·  被乌方邀请去库尔斯克?联合国回应 ·  3 天前  
九龙微观  ·  台前高官:“台湾人不能当美国炮灰” ·  5 天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北方公司北方国际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实现永久 ... ·  1 周前  
军武次位面  ·  《中国国宝全书》,这才叫“中国顶流”! ·  1 周前  
战略前沿技术  ·  远望防务快报:美军测试移动星座控制站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浪淘沙

主旋律电影的前途,《长城》的邪路和《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屁股

大浪淘沙  · 公众号  · 军事  · 2016-12-18 16:02

正文

前言

不要看我更新的这么慢,其实我写的东西还是挺多的,只不过有一些不成体系不成套路的东西没有放到公众号上来。前天在微博上发了两篇影评,看起来效果还不错:


还有一篇讲我国主旋律电影的知乎回答,效果也还不错:


正好把这三篇整合一下一起放出来。当然也是因为最近太忙不知道写点什么就好了,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文化产业的事情吧。


更多零零散散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微博和知乎。


《长城》的三条邪路


(12月16日)昨天晚上连刷了《长城》和《罗曼蒂克消亡史》,今天把两部都写写。


在我看来,《长城》走上了三条邪路。


首先,只强调大场面,放弃了精彩的故事内核。实事求是的讲这个剧情在好莱坞就是三流怪兽片的水准,就算考虑到中国国情,跟张艺谋同样追求大场面、视觉美的作品《英雄》《十面埋伏》还是有不小差距的,我感觉这部作品无论从视觉风格还是故事水准上,最像的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当然,就算这种所谓的“大场面”也值得商榷,这基本就是典型的“大型广场舞式”审美,大红大紫大黄大绿堆人头,中老年人可能会有点喜欢,年轻人恐怕是要持保留意见的。昨晚上长城上那段五颜六色的禁军,朋友吐槽说像“跳棋成精了”,我笑了大半场。张艺谋过于追求“大型团体操”式的美,甚至都有伤于剧情,就比如说那一群女兵跳水式地花式翻转往下蹦,除了为了视觉美感找不到任何意义,从军事逻辑上讲这样徒增伤亡却没有很大效用是不可接受的。同样是坚城防守,想想《权力的游戏》里长城保卫战是怎么拍的;想想《指环王》里圣盔谷之战是怎么拍的。长城保卫战是几十集电视剧里的一集,指环王是十几年前的电影,那这个标准来要求当前我国商业片头牌大导演张国师,不过分吧?然而是什么效果呢,大家都看到了。电影的核心就是讲故事,像这部只堆砌视觉元素的作品与其叫做电影,到不如叫《印象·长城》《印象·饕餮》《印象·景甜》更为贴切。此是为邪路之一。



其次,只为堆砌明星,放弃了人物形象塑造。除了三十分钟就死掉的张涵予,剩下所有的人物都站不住。电影完全放弃了人物性格的深挖、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行动的逻辑。马特·达蒙这种西方雇佣军瞬间转变接受了我大天朝的核心价值观,我看着真是尴尬极了,这种转变不是可以,好歹得有点铺垫逻辑有点起承转合吧。这种自欺欺人式的“因为我们价值观强大,他就被我们价值观所感染”,不是把观众当傻子么。《血战钢锯岭》里就因为一个不拿枪的原因,从他成长经历里铺垫了多少,虽然可能有人会显得啰嗦吧,但是要体现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不考虑电影的需要,不考虑艺术的诉求,单纯为了用明星而用明星是一条不归路。里面为讨好亲妈粉用的小鲜肉就不用说了,陈学冬出场三秒钟,黄轩只说了一句话。当然,还有位大甜甜我就不评价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化用周恩来总理一句话:“人民不喜欢,你算老几?”总而言之,长城请来的多为“明星”,而不是“演员”,要没有马特·达蒙和刘德华还算相对在线的表演,整部《长城》的表演水准大概相当于一部“大型古装《小时代》”。此为邪路之二。


(这种战术除了徒增伤亡之外看不到任何意义,拿着枪等怪兽爬上来再戳不行么。抗战神剧把日本人排成智障,张国师的片子怪兽挺聪明,结果自己人智商不在线了。)


最后,就是最深的邪路。因为某些种种“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无法显示”的原因,电影女主角是谁你们也都看见了。这次长城全篇四分之三英文对白,海外5000家影院上映,这是配合国家“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明摆了要搞文化输出的(为什么一定要用景甜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事就归大天朝礼部管啊)。就跟《大唐玄奘》这种烂片为什么能代表中国去冲击奥斯卡,是一个道理。但是,文化输出要配合价值观输出,这才有用。你本身就弄了个好莱坞三流怪兽片制作水准,故事内核又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本来就是外国人写的剧本,典型西方人“超级英雄”式的价值观,有什么好输出的嘛。你要真要敢讲“集体主义”,什么“军民团结如一心,试看天下谁能敌”,发动群众对愚蠢的饕餮展开了游击战、麻雀战、运动战,阵前士兵英勇杀敌,阵后老百姓用手推车支援前线保卫革命果实……好吧我编不下去了。我的意思是要搞文化输出、价值观输出,就要用我们自己的曾经特殊、有魅力的意识形态嘛,像《卧虎藏龙》这种东方禅意美就非常棒嘛。你用一个西方人价值观输出给西方人,不是邪路是什么嘛。因为种种原因《长城》整部片子就是在跪着,要么跪明星的粉丝,要么跪权贵、跪政策、跪“大势”,跪来跪去,却忽视了艺术创作;更要命的是,这也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大问题:想要价值观输出,却没有可输出的有战斗力的价值观。此是为邪路之三。


感觉张国师还是安安心心去做一些大型活动的开幕式吧,好看是真好看。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屁股


与大型团体操+价值观输出片《长城》相比,《罗曼蒂克消亡史》是货真价实的一部电影,完全就可以在“电影”的范畴里讨论问题了。


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个名字取得就好听,据说电影以前叫《旧社会》,新名字实在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程耳讲了一个民国的故事,用慢节奏、意识流、优雅地展示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罗曼蒂克”。都说中国没有贵族,电影里的陆先生(葛优饰,原型就是杜月笙)就是中国的贵族:表达感情含蓄而克制;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优雅与端庄的气息;砍人之前不忘礼数,茶是一定要喝的;枪战中人死一片,老大也不能跑,要快走,风衣还要撩起一角,一跑人设就要崩了;就连贵族家里的“老妈子”,气质也是高出众人一截的……



罗曼蒂克的美是非常中国式的美:朴素简单、含蓄内敛、不张扬不热烈,这样的贵族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中国贵族”。当然,想要美,就必须要艺术化加工,电影中的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导演和我们观众对于美共同的“罗曼蒂克”式的幻想。这部“上海往事”中“中国贵族”的形象,是一种符合中国式审美源于历史并高于历史的形象。


但这个不能当一个历史片来看,真要100%还原杜月笙、黄金荣那种上海黑帮是没有什么美感的,他们的霸业建立在众多人命、妓院、鸦片馆基础上的,讲道理本身就是黑社会嘛。黑帮也是分阶级的,上层黑帮肯定比下等混混要优雅、要高贵、要更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但黑帮终究是黑帮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电影开头葛优说什么为工人谋福利,要求另一位黑帮交出被绑架的工人。但历史上,杜月笙残忍的设计活埋了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汪寿华,随后又指使流氓袭击工人纠察队,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成为蒋介石最大的帮凶,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如果不是那么明显的绑着历史,让人一眼就联想到了杜月笙、黄金荣,就架空来谈一个优雅、唯美、臆想中的“中国贵族”,其实挺好的。这就是影片的局限性,因为真的历史不美,不罗曼蒂克。当然,这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没有影响,是我事太多了。


但从电影展示的故事来讲,美,真的很美;罗曼蒂克,非常罗曼蒂克。这也是为什么民国相关的内容一直都有很大受众,因为可以完美的满足下层阶级对上层阶级的一种幻想,并有一种微妙的代入感。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这种“幻想”、“意淫”,看《三国演义》能幻想着自己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荡气回肠;看《红楼梦》能幻想着自已有一个好哥哥、好妹妹,来一段百转千回的爱情;最典型,现代网络上的修仙文、霸道总裁文、韩剧,莫不都是给人描绘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和画皮。


这很正常,也很残酷。这是社会下层人民普遍精神需求的体现,就是要看上层的纸醉金迷,就是要看屌丝逆袭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就是要看超级英雄单挑全世界……无他,现实生活太苦了,太累了,太艰难了,喜欢一些精神鸦片有错吗?


就比如说,《罗曼蒂克消亡史》对上层社会的展示真是美,优雅,精致,考究,强调……就是你脑海里关于“中国贵族”的形象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晰,电影拍出来你一看,哦没错,就是这样子。但是上层的美,可以展示,但不能掩盖全部问题。很多历史小清新,一提民国就是一口一个黄金十年,一天到晚看着新鸳鸯蝴蝶派觉哇塞民国风骨,生活小布尔乔亚哎,很向往哎。但是我看着一点感觉也没有,我明白自己阶级出身,我要是搁到民国那时候要么在路边饿死要么被拉去当壮丁要么找不到老婆绝后了。就像某些领导喜欢沉浸在“新闻联播”式的大同社会中,有些网民也乐于生活在“完美民国”的童话世界里。还是那句话,现实生活太苦了,总得留点念想吧。但是这个角度如果深究的话,还是有可以说道的地方。


葛优在电影开头说:“有些人就不想让上海好”——这里的“好”要加一个限定词,是上层社会的“好”。上海滩十里洋场花花世界,葛优代表的这个黑道大家族可以优雅,可以腔调,可以罗曼蒂克,想喝粥喝粥、想吃点心吃点心、想跳舞跳舞、想拍电影拍电影、想砍谁手砍谁手、想活埋谁活埋谁……他们自然怀念这个花花世界,自然怀念这个罗曼蒂克。但是这跟上海最广大的底层人民没关系,跟码头扛活的没关系、跟街上拉车的没关系、跟工厂劳工没关系,他们是罗曼蒂克下的蝼蚁,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扛起了这个花花世界,然而这个花花世界看他们跟牲口没两样。


为什么我总喜欢吐槽《黄金时代》,认为它三观不正,萧红萧军取这两个笔名本意是合起来就是“小小红军”,他二人本是革命青年,他们想本颠覆的“黑暗时代”,却成了商业资本与市场要求他们必须生活在的“黄金时代”。切格瓦拉活在了衬衫上,“小小红军”在当今也竟活在了“民国范儿”中。《罗曼蒂克消亡史》三观是正的,就是像我们客观展示了一个上层阶级的自我毁灭。


导演说了,电影背后想表达的思想是“反战”,影片英文名The Wasted Times——被浪费的时光,中文名罗曼蒂克消亡史,为什么一个美好的年代“被浪费”了,罗曼蒂克消亡了,因为战争。日本人打进来了,礼崩乐坏,“中国贵族”也没有了。但是导演没有看到更深一层的是:“上层阶级的自我毁灭”是一种注定。都说人类社会分层的金字塔是一种稳定态,但事实上是金字塔形态是最不稳定的状态:下层人想往上爬,想要自己的罗曼蒂克;上层人为了争夺社会资源、为了贪婪,这些都注定会发生冲突。导演在采访时说想通过罗曼蒂克的消亡侧面体现战争的残酷,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一种战争是必然。日本人为什么侵华,为什么日本上层阶级要跟中国上层阶级过不去,没啥特别的原因嘛,就是经济危机、为了消耗多余的生产力、爆大舰造坦克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占领更多地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走上一条战争的不归路。我认为能够讲到这一个层次,电影的意境就圆满了。


相关话题可以看我之前写的文章,说的更详细:《人间正道是沧桑》《驱离的世界》


更深入的,正是因为属于民国的“上层罗曼蒂克”消亡了,我们底层普通人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罗曼蒂克,我们才能在电影院里津津有味看着影片品评一番。不然像印度那样——社会没有经过巨大的颠覆与革命,依然是顽固的种姓制度一亿人口十亿牲口——谁又能说得准呢。影片里导演借演员的话说:这部电影是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虽然他原本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下个世纪不就是我们嘛——代表社会在进步嘛。


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94页)。民国的38年里,人口几乎没有增长。常说的4.5亿人口实际上是 清末的户籍数字,实际人口应该比这个数字多一些。到了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发现1949年中国人口为5. 4亿人。38年满打满算也只增加了9千万人,年增长0.48%,实际可能大大低于这个数字,增长率基本接近零。在当时的医疗和避孕技术条件下,正常的人口出生率应该为3.7%到4.3%之间,而自然死亡率应该在1.5%到2.0%之间。也就是说,民国38年,可能有2左右的非正常死亡。一年要死将近一千万人,38年累计有三亿非正常死亡。饥荒、战乱、贫困以及传染病蔓延等应该是主要的死因。因为民国那38年里一共只有7年没有大的饥荒,3年没 有战乱。49年以后,满打满算才闹了三年饥荒,可民国那38年闹了31年的饥荒。49年之后死亡率最高的1960年也不过2.543%,还赶不上民国时候的平均值。


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基本上就是我要在民国时代,要么不识字看不懂电影,要么连活到看懂电影的岁数几率都不大了。如果我不是生活在农村挨地主的鞭子,或者被强行拉做壮丁,基本也在城市里也要被通货膨胀洗劫到一穷二白了。国民党当年可是个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天才政党。搞民主选举能选出两个军人当总统和副总统。搞宪政能破了戒严长度的世界记录,能把人口的3%当政治犯关起来。经济上能长年维持100%以上的通膨。当年开始发行法币之后,通膨最温和的一年是1936年的55%。之后的八年抗战每年110%,抗战后每年1000%,国民党在大陆最最后一年法币改金元券 ,十个月膨涨2000000%。人家是劣币驱逐良币,国民党是劣币驱逐自己。而且国民党的四大家族是一群在GDP只有30多亿美元的年代能敛出60亿家产的经济奇才(光被美国查出并冻结的在美非法资产的现金部分就有20亿美元)。要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民国,给了上层社会这样的罗曼蒂克。


上层社会的攻讦给了下层人民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扫盲运动、消灭传染病运动、义务教育普及,再加上乡村教师、赤脚医生……人类社会的文明之光才第一次照遍了中华大地最广袤的土壤。


就拿我祖父来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我父亲就一个要求:好好读书,读出来。当时一年学费好像两毛还是三毛,就这家里还出不起,老师人也挺好说没事就欠着吧,等有钱了补。我父亲讲小时候在学校玩单杠,一次没抓稳摔下来头砸在石头上,血汩汩往外涌,从提上抓起一把土往伤口一捂,就被同学架着找村里的赤脚医生了。后来我父亲学习用功、争气,是老三届的考生高考算是考出来了。简单点说,没有乡村教师、赤脚医生,就没有现在的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曾经正是消灭了上层的罗曼蒂克,才有了属于我们下层人民的罗曼蒂克。那些曾经的“中国贵族”、民国的遗老遗少,自然可以哀叹于“罗曼蒂克的消亡”,但这说白了还是屁股坐在哪里的问题。至少我可以代表无产阶级发表一下看法:


罗曼蒂克消亡得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湄公河行动》《勇士》与我国主旋律电影


(10月22日)看了两部刚刚上映的“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和《勇士》,就用这两个举例来说说问题。


马伯庸先生在Vista专栏里写过一篇文章,讲为啥抗日神剧这么招人嫌。大致意思是我们有手撕鬼子,美国还有超能力灭纳粹;我们把日本人拍的这么蠢,法国《虎口脱险》里德国人更蠢。为啥别人就能成为一代经典,既叫好又卖座,而我们的就是“神剧”?马亲王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好不好看。他说回顾《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这些革命电影,抛开一些政治宣传因素与技术瓶颈,不管是剧情、表现手法、还有演职人员的用心程度与好莱坞大片不相上下,同样是一代经典。马亲王最后总结,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好看”,而那些神剧“不好看”。


很简单,与是不是主旋律无关,一件艺术作品做到“好看”,是最基本的。目前来看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也越来越多。像《湄公河行动》,我认为在“好看”的基本要求上就做到了——情节起伏、节奏设置、紧张感的营造、动作戏的水准、主要人物的表演,是已经可以达到优秀商业片的水准了。


现在主旋律作品还有一点在改变,就是“人本关怀”。曾经的主旋律电影被人诟病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人物脸谱化,缺乏最基本的人本关怀,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湄公河行动》的人物塑造多么出色就不用说了,《勇士》里有个国民党俘虏,从一开始的懦弱到奋勇,从无力到抗争,人物前后思想转变、性格刻画非常到位。虽然说这部电影中的其他角色还是略有脸谱化的倾向,尤其要说一点我非常不喜欢现在许多“主旋律”都学《亮剑》那一套,但又没学到根本,以为共产党人骂骂街、说说脏话、叫两声兄弟就是“去脸谱化”,这是另一种角度的脸谱化,真正的去脸谱化是像这个国民党俘虏一样,深挖掘,细分析,能让人物立住。可以说主旋律的制作方已经“开窍”了,但还是有所欠缺。然而为什么《勇士》同样在宣传上花了大功夫(看《勇士》官微的那些物料就知道了,绝对是花了大价钱请的专业的商业宣发公司),相关机构也给予了足够的资源和重视,但是其票房和影响力和《湄公河行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它的亮点就这一个了。除了这个国民党俘虏剩下的角色都中规中矩并无亮点,甚至还有一个角色是林妙可扮演的旗手,感觉就是强行为加入一个女性角色而加入,让人不知所谓。


我们曾经的主旋律作品,脸谱化的正反面角色,确实会使一部作品的艺术性大打折扣,但是为了追求“去脸谱化”而简单粗暴的反向处理角色,更将是死路一条。正如现在一些抗日神剧,什么英雄人物看不出点正面形象来,张口闭口就是骂娘,美其名曰“接地气”;汉奸倒是美化不少,美其名曰“挖掘人性”。结果大家都看到咯,拍出来的那都是什么玩意。


多句嘴,稍微吐槽一下《勇士》的豆瓣评分,这部电影在还没上映的时候就遭到了广泛的一星差评。豆瓣小资产阶级或者说精神上的小资产阶级(以他们的经济水平基本就是社会最底层那一拨),具有天然的反共自觉性。《21世纪资本论》还没翻译出中文版的时候,就有茫茫多的豆瓣伪小资去给这本书打一星,就是因为这本书带了“资本论”三个字,而且据说是揭露贫富差距的无法遏制、揭露资本的野蛮,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实看过的人都懂,这本书跟马克思主义基本没有几毛钱的关系嘛。没办法,这群人就是这样,无论在现实社会中还是网络社会基本没有任何存在感,只好竖起一个可以供自己恶毒攻击的靶子,狠狠地点上一颗星,就像野狗要在每个电线杆下面撒尿一样,给自己卑微的灵魂找到些许的安慰。


就国庆档上映的这两部主旋律,至少我们能够看到,无论是《湄公河行动》里的彭于晏,还是《勇士》里的中央军炮手,主旋律电影已经着重再往“人文关怀”的路子走,相比于之前高大全、喊口号式的形象塑造,是难得的进步。


说完了现状,再说我一下我对主旋律电影未来的期望,也就是我们现在做的还不足的地方。我用新老两部《智取威虎山》举例。


《功夫熊猫》被称为近年来中国风电影的杰作:水墨画风、雕梁画栋的中式建筑、京剧古典版的配乐、酷炫的中国功夫、还故弄玄虚的加上“道”“玄”之类的东西,但是其思想内核还逃不出好莱坞大片的逻辑。好莱坞大片里的超级英雄为什么是超级英雄?因为有超能力对吧,就像熊猫阿宝一样,莫名其妙的学到了最牛逼的武功,又不靠个人努力又不靠思想境界的提升。类比于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就是中国的武侠小说,郭靖为什么被称为“郭大侠”?因为他在华山绝顶跟两大高手拆了三百回合的招?不对,因为他在襄阳孤城力抗蒙古大军三十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好莱坞的电影讲究实力第一,而我们讲思想境界,我们文化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超级英雄不过是修身级别的,只排在最末。


徐克的电影新《智取威虎山》的问题也在这里,好看确实好看,但如果高标准严要求的话,境界不够。


著小说、样板戏、黑白电影都是人民解放军派一部进山,发动群众,组织生产,训练民兵,最后以群众的力量为基础发动进攻,犁庭扫穴,彻底消灭了土匪存在的武装基础和社会基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来不是红色经典的唯一卖点。你可以说以前电影英雄高大上,但是绝绝对对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沙家浜》、《红灯记》没有多少大动干戈的场面,内容以军民合作为主,却和《智取威虎山》齐名。而经典中的经典《地道战》在最高潮的战斗场面出现的旁白是这两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这样的阵地;人民,只有人民,才能使用这样的阵地!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


估计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之前的革命电影体现的是革命精神,是当时的指导思想的最终意志——“人民本位”“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大会闭幕以后,很多同志将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讲的大体都是这些个道理,这也是所有老革命剧的指导思想。


发动群众有多难知道吗?看《让子弹飞》里,不光要发枪,不光要让一堆美女槌大鼓,还要先拉出来一个黄四郎枪毙了,这群众们才跟着上。凭什么让老百姓推车手推车上前线去援军?那都是八路军帮大娘扫院子挑水磨粮食多少年换来的啊!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剧照:

看吧,老百姓不理解~

都送粮食给娘治病了,还是不理解~

中间省略一万字,终于明白了

基情满满有木有~

而电影呢,有人评价这是一部“红色武侠剧”而不是“红色革命剧”,我对此深表认同。仅仅还停留在“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层面上。而样板戏里念白第一句就是“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赢得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相比电影,样板戏中增加了许多土匪欺压老百姓苦大仇深的故事,各种妻离子散,杨子荣上威虎山也是猎户老常带路,老百姓还识破了威虎山土匪,然后参谋长又念了一遍毛主席语录“我们离开群众就寸步难行啊”。之后还用土匪的抢武装起了老百姓,一起打上了威虎山。而电影呢?土匪打过来的时候老百姓在哪里?


像不像指环王双塔奇兵里妇孺蜷缩在一起的镜头?西方思想还原度百分之百啊。


再比如样板戏中,杨子荣卧底固然是参谋长与他合计的结果,但是最后还是“要开支委会决定,用集体的智慧战胜敌人”。从三湾改编以来,军队民主就是共产党部队的一项特色,而电影中杨子荣请战203用激将法,相比下来还是功课太浅。


原作者、解放军军官曲波临终留有遗言,希望《林海雪原》的衍生作品不要成为纯粹的“打打杀杀的武打戏”。


一声叹息。


简而言之,《智取威虎山》大约就是《功夫熊猫》的水平。这句话一半批评一半表扬。


现在好多人批评当年共产党的游击政策群众路线,说武装群众是把群众至于危险的境地,导致日军屠杀。对这种观点真是呵呵,说得好像亡国灭种了只是军人的事跟老百姓无关,一千年前宋朝的八字军都比你们有觉悟!日本人杀中国老百姓还怨八路军了,南京城的唐生智倒是跑得比谁都快,然后呢?


新时代的革命剧确实要有一些新的元素,譬如老革命剧里半个小时就要念一段毛主席语录简直毁了整个艺术体验,还有阶级成分革命出身的过于强调也难免落入机械历史唯物主义的窠臼。但是有一些最最核心最最关键的部分,无论是《地道战》、《地雷战》,说的内容就是毛主席讲的革命胜利三大法宝: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看这些电影是不是都是这种套路:共产党员学习《论持久战》(这是党的建设),最广泛的发动群众(这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战胜日本侵略者(这是武装斗争)。


很遗憾,现在的剧大都只保留武装斗争的内容,前两者更深刻、更基本的内涵却忽视了。


风靡全球的美剧《权利的游戏》,看龙女王喊得这句话:


“不是我解放了你们,而是你们解放了你们自己”、“砸碎历史的轮回”,我真感觉这编剧是读过毛选的啊,深刻领悟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愚公移山》毛泽东


没办法,时代变了,集体主义这一套年轻人不认,但是不认就不代表我们不宣传了,如果只考虑商业价值,那显然不是政府应该牵头做的,完全交给市场就好了嘛。所以主旋律电影终究要赋予更高的责任和意义——输出意识形态。


总书记讲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美国人就能光明正大的排出《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这种宣传自身价值观的电影,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自己都不自信了,还怎么能输出有战斗力的价值观呢?


大浪淘沙

knowledgewealth

客观   理性   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