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住进大酱园时,有的居住条件并不算好,比如严文井家,开始是由小驴拉磨的磨房改建的。但住进了人"就有了欢声笑语,有了亲情,有了温馨。"
算算这些作家当时多是40岁左右,正是人生和文学创作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阶段。严文井留下的一段文字就记述了他当年在大酱园的心境:"夜深人静,当我伏案写作的时候,听见'环城有轨电车'的隆隆运行声和车铃的叮咚声,不禁产生了一种幸福感。"刘白羽的散文名篇《长江三日》,也是在他居住大酱园的时期写下的。至今,王洪谟老师还记得他每每经过二进院的过道时,时常瞅见刘白羽在他书房窗前低头写作的样子。艾芜在这儿也写下了最早描写解放初期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的小说《百炼成钢》。
赵树理也在大酱园里开始构思反映合作化运动的小说《三里湾》的,他也是这个院落里最有趣儿的一个人。他入迷上党梆子,经常主动给邻居"送戏上门"。"隔不了几个晚上,就突然推门而入,'老严,我来给你唱一段。'"(严文井《赵树理在北京胡同里》)于是,他双手齐用,以敲打手指头代替打镲和锣鼓,同时哼着高亢的过门儿,一段上党梆子就吼了出来。在大酱园的孩子们眼里,赵树理总是笑眯眯的,他为孩子变戏法的兴致特别高,有时一玩儿就是半小时。但赵树理住在大酱园里似乎并不自在,因为在有的人眼里,土头土脑的赵树理不过是一个乡巴佬。面对复杂多变的大城市,"在这个经常遇到毁誉交于前,荣辱战于心的环境,他有些不适应。"他在大酱园里只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来终于回了山西老家。